“不是商场去不起,而是夜市更有性价比。”
最近,各社交平台很多网友发帖,偶遇海底捞夜市摆摊。
有网友留言:“起猛了,在夜市遇到海底捞摆摊,这是尊嘟假嘟?”
带着海底捞大红招牌的摊位出现在上海、深圳、武汉、青岛、西安等不同城市的夜市,非常吸睛。餐车上,售卖着火锅、酥肉、花生啤酒,甚至还有小龙虾。价格从 6~16 元不等,主打低价尝鲜。
摊位前,顾客大排长龙,有人骑车 10 公里赶来,排队两小时才取到餐,还觉得真香。
在线上,相关话题也相当热门,比如“海底捞+摆摊”的话题在抖音有 1 亿+的浏览量。
很多网友在摆摊话题下,流下羡慕的口水。“去不了有海底捞的夜市,只能去海底捞门店解馋。”
运营社还发现,最近很多品牌都迷上摆摊,比如蜜雪冰城也开始在夜市卖奶茶,有门店 1 小时卖了 500 元;麦当劳则把餐车开到地铁站......
事实上,摆摊一直都是一个超级热门话题。抖音上带“摆摊”话题的视频播放量高达 600 亿+。是 “citywalk” 的 20 倍,“围炉煮茶”的 10 倍。
为什么摆摊这么火?普通商家该如何学习海底捞、蜜雪冰城蹭“摆摊”流量?
01夜市摊位惊现海底捞、蜜雪冰城,尊嘟假嘟?
运营社发现,在深圳、上海、武汉、青岛、苏州、西安等地均有网友晒海底捞摆摊的视频。
以西安为例,海底捞选在文景路地铁口附近摆摊。摊位上,写有“海底捞火锅”的红色招牌尤为显眼,餐车设有两个方形火锅,还有炸油条的设备,多名工作人员准备美食,顾客在摊位前排队等待。
价格牌显示,小油条 8 块钱 8 根,冒血旺 9.9 元一份,冒脑花 18 元每个,现炸酥肉 16 元一份。
很多人为了去尝一尝夜市版海底捞,在摊位前大排长龙。有网友骑车 10 公里到夜市,排队 2 小时,仍然觉得“真香”、“很便宜”。
也有人吐槽:“海底捞进军夜市摆摊,这也太卷了”。更多网友则留下“羡慕的口水”,在评论区“跪求”海底捞到所在城市开摊。
为了业绩增长,海底捞确实很“卷”。
去夜市摆摊已经不是他们今年*次“整活”。在更早之前,海底捞甚至跑到演唱会现场“抢顾客”。
有大量网友在小红书晒帖子称,在上海蔡依林演唱会、武汉五月天演唱会、常州太湖湾音乐节等多地现场,看到不少海底捞员工拉着横幅、拿着喇叭、开着大巴车,疯狂“捞人”。
这番动作,一下子就解决了用户看完演出后的三大痛点:打不着车、找不到吃宵夜的地方、还想继续嗨。
可谓是急用户之所急。
“不开玩笑,我真的会上车”;
“海底捞,你是懂营销的”;
“演唱会+火锅,我*个上车”……
从网友的评论中也能看出,海底捞这波操作又赢麻了。
海底捞的“花招”远不止于此,前几天,他们还在西安文理学院的学校食堂里开了个摊位。
学生传的照片显示,摊位上大部分火锅套餐都很便宜,基本是门店的 4~6 折。比如钵钵鸡套餐只售 14.9 元,小龙虾炒饭仅为 9.9 元。
很明显,无论是夜市摆摊还是进食堂开摊位,海底捞的核心目的都不是为了赚钱。
这一点也得到了验证。海底捞校园店负责人曾对九派新闻解释:
“目前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公司的要求是,我们不亏本就可以了”。
运营社还发现,迷上夜市和灵活摊位的知名品牌不止海底捞一家。
麦当劳、蜜雪冰城、CoCo 奶茶等全国连锁品牌近期都有过类似的举动,其中蜜雪冰城最会“整花活”,而且他们比海底捞还会搞“骚操作”。
在河南、安徽等地的夜市、学校门口,很多蜜雪冰城的店主,将制作好的饮品放进装满冰块的泡沫箱,骑上三轮车、推着移动餐车售卖。
据茶饮垂直媒体 @咖门的消息,河南某县城的一家加盟商 5 月开始在学校附近摆摊,1 个小时 卖了 500 元。作为对比,他所在门店平均 1 小时的销售额仅两百多元,而且摆摊的收入为纯增量,成本很低。
这位加盟商介绍,摊位上主要卖奶茶和果茶,单杯 4~10 元,价格和店内一样,“卖得*的是柠檬水,买的人特别多”。
有网友毒辣点评:“果然强者从来不挑剔环境。”
02海底捞、蜜雪冰城们辛苦摆摊图什么?
疫情结束以来,线下经济高速狂奔,夜市、集市、音乐节等场景人流量猛增。不只是餐饮品牌,很多零售大牌也开始到线下“整花活”。
看热闹之余,我们发现这些品牌去夜市摆摊,绝非只是凑热闹,实则是有清晰的运营逻辑。
1)摆摊自带 buff,既有高热度又具备人流量
在各主流社交媒体平台,摆摊均是超级热门话题。
在抖音,与摆摊相关且流量过亿的词条达 30 多个。其中“摆摊”、“记录摆摊生活”、“摆摊创业”三个词条话题下的视频播放量分别为:622 亿、406 亿和 286 亿。
是的,你没看错,摆摊相关的内容热度都是按百亿计算!作为对比,同样热门的户外活动“citywalk”话题量不到 30 亿。
在小红书,仅“夜市摆摊”相关的笔记就有 67 万篇,“夜市”相关的内容则更多,达 271 万篇,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在做游玩攻略。
图片来源:百度指数
百度资讯指数也显示,2022 年以来,关注摆摊话题的媒体和用户数量迎来激增。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达人、网红因为摆摊而走红,前几年涌现的博主有 @丽江石榴哥、@腰子姐,今年也有引大量宅男围观的煎饼摊主 @狗头萝莉、靠卖狼牙土豆上央视新闻的网红@豆腐西施土豆郎......
摆摊的流量如此庞大,达人能蹭,为啥商家不能蹭?
事实上,海底捞和蜜雪冰城都蹭得很成功,海底捞甚至还因为摆摊喜提微博热搜,不少网友看到都眼馋、心动,真正做到了低成本撬动高流量。
2)线下同样能精准触达和有效转化
除了线上流量,线下流量也不容忽视。
先思考一个问题,品牌如果想打造一个日均 10 万+观看的直播间需要多少预算?
答案可能是 5 万,10 万或者 20 万,甚至更多。
但在线下,可能只需要一个小摊位。
据统计,节假日期间国内很多热门夜市的日均人流量超 10 万。在线下摆摊同样能做到稳定获流。
这里以某方便面零售品牌举例,他们曾在广州某地铁站内以不算高的成本开了一个快闪摊位,该地铁站每天人流量在 7 万左右,一个月就有 200 万曝光。
这些曝光同样能促进种草、转化和复购,而且有些场景下成本和效果比线上更好。
邻汇吧副总裁施可介绍过一个案例:
某著名果汁品牌在 5~6 月上新了很多新口味的产品,他们想用更具性价比的方式做一些促销活动。
于是便通过大篷车在广州、杭州、成都等城市做巡展,同样一套展具穿梭于不同城市之间,在人流汇集处做尝鲜试喝活动。
最后核算下来,每个新用户的成本仅 2~3 元。更关键的是他们还对这些新用户做留存,引入社群,慢慢把他们培养为私域用户,为后续消费、复购做准备。
前文聊到的海底捞,他们其实也会在摆摊的同时做引流动作。比如有些摊位就在门店附近的夜市或地铁口,有些用户不愿意排队等餐,店员就可以轻松引导他们到店就餐。去演唱会拉人则更是直接把普通路人转化为消费者。
03要到线下挖掘流量,品牌该怎么做?
很多运营人吐槽,线上流量一年比一年贵。1 次点击可能需要几元钱,而且还难以保证种草和转化。
在运营社看来,零售品牌其实也可以学习海底捞、蜜雪冰城这些餐饮品牌,尝试到线下用「低成本」,薅线下流量。
运营社根据邻汇吧副总裁施可认为品牌线下摆摊、开快闪店的有几个运营要点:
1)选址就是精准锚定目标人群
选址是品牌布局线下流量的*步,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在运营社看来,品牌摆摊可以更灵活,可以在夜市、地铁口附近,也可以在学校或商场。具体位置应该与品牌聚焦的人群直接挂钩,因为选址就是精准锚定目标人群。
比如,海底捞在商场集市摆摊,目的是吸引年轻白领;蜜雪冰城去夜市、学校门口卖奶茶,看中的是追求性价比的学生和青年人;麦当劳为了解决上班族的早餐需求,把移动餐车开进地铁站。
除了本地生活、餐饮类等,像是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的快闪店,也通常在中高端商场核心位置做展台,目标是高净值人群。
2)把性价比放在首位,用线上的标准去做流量价值计算
运营社认为很多主打潮流、聚焦年轻人的品牌可以去线下做尝试,但绝不鼓吹去线下盲目开店或摆摊。
施可认为,品牌去线下开店(或摆摊),与找一个 KOL 带货的逻辑是类似的。
“线上的一次体验可能是一次点赞、一次留言、一个收藏。线下则是进店或试吃。”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关键是计算每个流量的价值和成本。更科学的方式是做小规模测试,如果效率高,则可以快速复制,如果效率低则需要快速“砍掉”。
施可还提供了两条品牌布局线下流量的经验:开小店;开灵活的店。
更直白一点就是*控制性价比,一个摊位其实就是一个小店。另外这些摊位一定要灵活多变,即位置多变、sku 多变、促销活动多变。
“不要在一个地方做 12 个月,要在 12 个地方都做一个月。”因为同一个地方的人流重复度可能会比较高,如果一个月你都没完成种草或转化,再做 12 个月也是白花力气。
3)抓住线下运营的关键词
线下摊位运营的核心要点是什么?
施可整理了几个关键词:体验、试吃、私域、复购、打卡、分享、线上传播。
很明显,线下的优势是“看得见、摸得着、吃得到”。所以线下运营更能让用户完成优质的产品体验。
但在销售端,线下并不一定具备优势(供应链、成本等因素)。所以品牌可以在体验上下功夫,然后引导意向用户留资,转到私域,后续通过运营活动引导消费、复购。
施可曾向运营社分享过一个新兴电器品牌在线下布局的案例。他们在杭州某商超内开了一个快闪店,月租金 5 万元。该商场日均人流约 1 万人,每天大约有 600 人会到展位前去试用他们的产品,触摸他们的电器。其中约 200 人会愿意留资,成为品牌私域会员。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活动现场的成交很少,但很多入群的客户会在 双 11 等促销节点完成线上消费。
对于这个品牌而言,用快闪店的方式完成了种草和获客,用户具体在哪下单和消费,其实不太重要。
04结语
“年轻人有多爱逛街,摆摊就有多火。”运营社认为,无论是在夜市摆摊还是在商场开快闪店,都只是品牌讨好目标客群的方式之一。
有些疲于内卷线上流量的品牌不妨可以尝试线下,但还是那句话:一定要控制成本,不计算价值和成本的流量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