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李佳琦被撕,揭开双11六大趋势

双11大促已经走到了第15个年头,在这个存量市场中,从商家、主播到平台,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每一届有人退场,也有人入场,但总有人能抓住新机会。

如果梳理历年双11都发生了什么大事,2023年被记住的,除了低价竞争,恐怕还有“*又摊上事了”。

今年双11,大促的发令枪刚一打响,京东就与烤箱品牌海氏、*爆发了“*价之争”。

事件的起因是,10月24日,一名京东采销经理公开表示被品牌投诉,因为一款海氏牌烤箱的京东售价低于*直播间售价,违反了海氏与*签署的“底价协议”,而该产品为京东自营产品,低价是因为京东自掏腰包补贴,并质疑头部主播有“二选一”行为。京东认为,对于京东自营商品,京东具有定价权。

烤箱品牌海氏则在声明中称,京东采销未与品牌协商,擅自调低价格,在品牌方不同意后仍拒绝修改价格,且调低价格出售的烤箱,每台损失都由海氏承担,并非由平台补贴。

*所在公司美腕否认与海氏品牌签订所谓的“底价协议”,表示从未要求品牌“二选一”,直播间商品的定价权在于品牌。

事件发酵至今连上了多个热搜,大众对*“全网*价”的讨论热度,几乎盖过了对双11的消费热情。

在直播电商爆发式增长的过去几年,头部主播迅速聚集流量,并以“全网*价”的话术吸引粉丝,对商家的议价权也水涨船高。

*价是比出来的,平台的价格自然也是被比较的对象,以至于慢慢形成了平台定价高、头部主播价格低的消费者印象。

但今年双11,平台的打法变了,当各大平台争卷“*价”,与打出“全网*价”的头部主播发生摩擦,并非偶然。

而这只是各平台再掀双11“价格战”,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中的一环。作为全球*的购物节,今年的双11还隐藏着哪些新的变化?本文从用户、平台、商家与主播三方视角,梳理出六大趋势。

一、用户篇

01 可能是近几年“*”的一届

近几年的双11,已经有不少消费者意识到,大促的商品折扣不一定比平时促销的优惠力度更大,甚至有商家会通过先提价后打折的方式,迷惑消费者。

今年双11似乎不一样了,为了抢夺更多用户,主流平台都喊出了“低价”的口号。

体量*的“猫狗拼”,比拼的重点是“*价”,主要资源向全网*价商品倾斜。

天猫(10月24日晚8点开启预售)*次喊出“双11天天低价”的口号,官方称预计将有超过8000万商品降至全年*价。淘天集团(阿里巴巴分拆后的六大业务集团之一)称,把“全网*价”定为核心KPI。

另一边的京东(10月23日晚8点正式开启),直接喊出“真便宜”的口号。

今年以来,京东围绕低价策略有一系列动作,例如,3月份上线百亿补贴。今年双11,京东称参与双11百亿补贴的商品数量,是京东今年主场购物节618时期的2倍,而且承诺对超8亿商品实施全程价保。

“抢跑”的拼多多(10月20日0点正式启动),打出的牌是“天天11.11,天天真低价”,称提前为消费者上满减和优惠券福利。

拼多多一直自带“低价”标签,2019年起推出百亿补贴计划。今年双11*次在百亿补贴频道增加 “单件立减”的玩法,即在补贴的基础上叠加价格直降。

第二梯队的抖音(10月20日启动现货销售)、快手(10月18日开启预售),也不甘示弱。

抖音表示“将给到实实在在的价格优惠”,推出了官方立减和亿级消费券。快手喊出了“低价好物”的口号,称拿出了20亿商品补贴。据商家透露,抖音和快手的招商规则中,都提到了“全网低价”的关键词。

对平台而言,电商大盘增速疲软,需要用更吸引人的折扣力度来促成更多交易额,刺激更多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但当这么多平台都喊出“全网*价”,考验的就是商家的平台布局能力了。对于消费者来说,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虚”的,更需要擦亮眼睛。

02 不再烧脑,双11终于变简单了

今年双11,平台不但直白地亮出了“*价”的底牌,还主打化繁为简。

一方面是简化玩法和促销机制、减少打折套路。

拿淘天来说,优惠方式有官方立减和跨店满减两种,商家可以自由选择,平台对前者的推荐权更高,这种优惠方式对消费者更友好,不用再费力凑单,买一件商品也可以直接拿到价格优惠。

拼多多在百亿补贴上线的“单件立减”,也是同样的逻辑,称确保消费者不凑单、不做算术题。

抖音也不再搞跨店满减,主推官方立减的玩法。

平台对双11的简化,还表现在主打“现货”,降权预售。

动作最明显的是京东。往年的大促,京东都是预售开场,今年双11,除了预售之外,主打的一张牌就是“现货开卖”、不用等。

天猫虽然还是有预售玩法,但提前了现货销售的时间,压缩了预售模式。为了减少消费者等待的时间,天猫联合菜鸟推出了大促产品“预售极速达”。

经常参与大促的消费者对预售模式一定不陌生,买一件商品要付两笔钱,先在预售期付一笔定金,等尾款期到了再付尾款。

其实在双11出现的头几年,并没有明确的预售概念,直到2011年,京东率先引入了这种玩法,后被其他电商平台效仿,几乎成了双11的标配。

放在过去,这种长周期的预售模式,对平台和商家来说好处多多:把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消费需求叠加在一个节日,创造一个吸睛的销售额;定金预售能一定程度上刺激冲动消费;根据订单预留好库存、避免存货积压、提前回笼资金,降低物流压力等等。

预售模式某种程度上是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的表现。今年双11,天平向消费者这一侧倾斜了。不论是拿出更简洁的折扣规则,还是简化购物流程,都是电商平台为了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不得不做出的改变。

二、平台篇

01 最“热闹”的一次双11,内容平台全面电商化

你还记得“双11”原本有一个名字叫“光棍节”吗?

2009年11月11日,当时*的电商平台淘宝发起*“光棍节”促销活动。2010年,也就是第二个双11时,这个淘宝商城的市场部活动,正式成为整个阿里巴巴最重要的活动。

2011年双11,京东、亚马逊、腾讯等开始加入,双11慢慢发展成电商行业的促销狂欢。自此之后,每年这个时候,所有电商平台必然会卯足了劲儿促销,秀一秀肌肉。

今年双11,或许是互联网平台参与数量最多的一届,按照出身不同可以被分成四大门派,分别是:

电商平台:淘天、京东、拼多多、唯品会、苏宁易购

内容+电商平台:抖音、快手

内容平台:视频号、B站(哔哩哔哩)、小红书

本地生活平台:美团

近几年,伴随视频号(2021年)、B站(2022年)、小红书(2023年)相继参战,主流内容平台全部冲进了双11战场。

去年双11,B站试水了直播带货,今年参战双11的方式很特别,放弃了正面战场,转向了站外种草、站外转化的侧面战场。首先,B站新增了“天猫双11”版块,直接展示天猫商品,支持点击跳转天猫页面购买;其次,与电商三巨头阿里、京东和拼多多打通了商品库,向这些平台及平台上的商家输送流量。

今年双11,小红书*次全面参战。不同于B站,主推买手制电商的小红书选择“单干”,并且交出了双11*份成绩单——章小蕙以破亿的直播销售额,成为平台上首位销售额破亿买手。

B站和小红书的入局,背后是内容平台的电商化。只是相比于抖音、快手,这两家还在电商化的初期,因此,电商平台与内容平台在双11大促既有联盟,也存在对抗。

02 “猫狗拼”压力*的一届

如此多平台入局双11,消费者欢喜,商家乐见其成,但对于“猫狗拼”来说,是压力*的一届。

2011年以来的相当长时间里,中国电商市场一直是两强竞争,阿里与京东螺旋交替上升。直到2019年,第三位电商巨头登场,那一年,抓住低线用户红利的拼多多,首次杀入618电商大战并大获成功,从此,电商进入阿里、拼多多与京东三强争霸时代,双11、618也一直被视为“猫狗拼”三家的主场。

进入2021年,电商三巨头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监管收紧的同时,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的电商化,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电商平台造成了分流。

2022年双11,天猫首次不披露大促成交数据,是国内电商市场承压最直接的表现之一。

今年的双11大促,在经济增速放缓、消费支出下降的大环境下,“猫狗拼”势必要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压力。

平台竞争方面,内容类平台对传统电商平台的分流,或许将演变成“冲击”。

近两三年,直播电商的增速高于电商大盘,原本作为短视频平台的抖音和快手借此快速崛起。过去几年的双11,这两家虽然都是参与者,但从资源倾斜来看,抖音更看重自家的“818好物节”,快手则主推自己的“616”大促。

但今年不一样了,已经在电商领域站稳脚跟的两家,表现出更大的野心,双11的动作明显提速,流量和现金补贴上的投入力度远超过去。

有了抖音和快手的例子,再来看小红书和B站的入局,以及腾讯重新重视视频号的电商变现能力,不难嗅出几分潜在的危险。同样是内容属性强、拥有流量优势,但商业化底子薄弱,且试图通过直播电商缓解增长焦虑。这时候,双11就是它们电商新故事的实验场。

而淘天和京东,同时还面临着低价竞争的压力,以及内部组织变革后首次迎战双11的不确定性。

这两大电商平台的成功,和其过去多年押注消费升级不无关系,但近两年的消费趋势变化,又让两家不得不采取低价策略。

凯度消费者指数7月的报告显示,2023年二季度,主流电商平台中,阿里淘天集团和京东的渗透率较2022年同期分别下降0.5个、0.8个百分点,拼多多渗透率提升0.6个百分点。

今年双11,淘天、京东竞争“*价”,内外部的挑战都不小,对内,如何从稳定的供应链体系里再压出价格空间,对外,怎么用低价策略获取更广泛的增量用户。

今年还是两大电商平台内部组织变革后的*双11大促,最终效果如何,必定引发市场关注。今年5月以来,阿里巴巴集团母体“一拆六”,以创始人马云为核心的领导力量全面复归;今年618前夕,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走到台前、高管更替。

三、商家与主播篇

01 商家:渠道更多元、价格压力更大

双11大促有一条发展暗线——它不是少数人的“狂欢”,而是多数人参与的游戏。今年双11,各大平台借低价策略争抢用户的同时,也是加大扶持力度争抢商家、扩充商家池。

商家参与双11的目标,无非是销售额和用户增长,近几年,不少商家发现,营销投放不一定换来持续的增长,于是,缩减营销预算、“降本增效”成了关键词。

对此,双11前夕,阿里妈妈(阿里旗下广告营销业务)与微信、B站、知乎、微博等平台建立更深的合作,以帮助淘宝天猫商家获取更方便、更低成本的流量:品牌商家在微信朋友圈、小程序、视频号等场域投放广告可直接跳转至淘宝APP,且有一定的流量流量扶持。

主要靠POP(Platform Open Plan,即其他商家以第三方形式入驻京东开店)商家推动低价策略的京东,则把重点放在了扶持新商家上,双11期间,其将“帮助新商家成交单量环比增长超5倍”作为KPI之一。

对于格局相对稳定的淘天、京东而言,它们双11资源的重心还是大品牌。不过,伴随双11参战平台变多,商家也有了更多选择。

比如,视频号强调手把手教商家做视频号直播带货,并下调大促期间的服务费;小红书面向“首次店播商家”以及冷启动的新品牌,有相应的扶持政策。

从商家角度看,渠道多元化是双11大促的趋势之一。多位头部品牌和中小商家均对「定焦」提到,今年更注重多平台运营,不再押注单一平台。

线下商家同样是大促的重要参与者。疫情倒逼着本地生活,特别是线下餐饮和服务业加速转型,如今,京东和美团对即时零售的重视,让实体商家有更加机会参与到这场大促里。美团参与双11的品类包括数码3C、美妆个护、超市消费、花果鲜食等。

今年双11主流平台都打出了“*价”的牌,平台虽然也有补贴,但价格压力必然会不同程度地传导到商家侧。

有媒体报道,有电商平台要求商家在双11期间给出此前一段时间内的*价,且本平台售价不能高于其他销售平台。

低价策略作为电商平台的促销机制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建立在一味压缩商家利益的基础上,那必然会加平台与商家间的矛盾。

02 平台重回“价格战”,超级主播时代将成过去式

过去三年,电商直播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无论是平台还是商家,都开始理性看待依赖头部主播冲刺销量的风险。

今年双11,当平台、商家与头部主播三方,对“*价”的“争利”摆上明面,扭转直播生态头部化的趋势,或将是大势所趋。

京东平台与烤箱品牌海氏的冲突,根源就在于定价权归属问题。有商家对「定焦」表示,头部主播与商家之间的“*价”矛盾由来已久,而今年双11,平台也要*价,把商家夹了中间,矛盾升级。

头部主播本质是平台“造神”的结果,一个头部的崛起,往往是所在平台流量倾斜的结果,而这也客观上帮助平台的直播电商业务快速起盘、实现巨额销售额。在这一阶段,双方利益高度一致。

据财新报道,2021年双11预售*晚,*和薇娅直播间的成交销售额分别约为40亿元和35亿元,占到当晚淘宝直播总成交量约八成。

当头部主播的销售增速远超平台大盘、对商家的议价能力高于平台,双方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尤其是当平台开卷“全网*价”,不可避免地与头部主播发生摩擦。

而从平台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一定是希望平台上的商家和主播都能赚到钱,改变直播生态走向集中化、头部化的趋势。

商家作为“*价”的利益受损者,为了疏导价格压力,也开始重新规划在直播上投入。

一方面,更多商家不再依赖单一头部主播,转而为更多平台、更多样的直播形式买单。依据之一是,传统的导购式直播外,东方甄选的双语直播,小红书不走爆款低价的直播等,承接了部分超级主播离场后的流量,并拥有了忠实的受众群体。

另一方面,达人直播之外,越来越多商家更加重视店铺直播,并将其发展为常态化的销售渠道。

这一趋势在促销渠道多元化,淘宝、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力推商家店播的背景下已经凸显。

以美妆为例,其被认为是依赖头部主播的品类之一,如今,通过多渠道来分摊全年的销售压力,已经是头部品牌的常规操作。一位美妆品牌的相关负责人对「定焦」表示,今年大促,对超头或单一平台的依赖明显减轻了,越来越多品牌的店铺直播间常态化开播,并在大促期间匹配非常有吸引力的折扣力度。

双11大促已经走到了第15个年头,在这个存量市场中,从商家、主播到平台,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每一届有人退场,也有人入场,但总有人能抓住新机会。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定焦One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电子商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