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十年诉讼,迈瑞真的赢了吗?

我们希望所有本土企业都能够摆正心态,避免非理性的“窝里斗”,合力共创一个更富创造力的大生态,从而整体提升医疗器械“中国智造”的竞争力。

迁延十年,迈瑞与科曼的知识产权纠纷案究竟要如何解读?

发端于2013年,两家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知名公司间的专利互诉官司,成为全行业*代表性的案例。但这一案例本质并不复杂:不过商业利益之争。

要在烈度不断抬升的市场上持续*,动用各种竞争“技能”也是头部企业的一种本能。发起“专利战”以求制衡对手,显然于迈瑞这样手握大量专利的公司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方案。

然而,这个被西方大企业屡试不爽的方案真能帮助迈瑞在本土市场的竞争中继续*吗?

01 专利上的“营生”

解读“迈科之争”,*先跳出官司本身,才更容易理解迈瑞发起专利战的动机。

在相关法规更早成熟的发达市场,专利战早已成为大公司的“常规武器”,且也出现了一批将专利视为一种“营生”的公司。

2020年间,美国德州法院再次裁定苹果公司向一家名为VirnetX 的公司支付约5亿美元的赔偿,原因则是苹果侵犯了后者在DNS、网络通信等领域的专利技术。

事实上,VirnetX公司的收入构成就是通过许可专利和起诉侵权来赚钱的,因此也被美媒称为“专利巨魔”,换成我们熟悉的词就是专利“碰瓷”。

苹果这样的大厂,同样不是“善茬”,在专利问题上“耍流氓”也是家常便饭。玩这个套路玩到“天花板”的还有高通,曾经的中国手机厂商就没有能逃得过高通“专利大棒”的,高通也凭借控制专利权与出卖行业技术标准的“薅羊毛”路数,积累了泼天富贵。

当然,我们也乐得看见能有更多像华为那样在全球市场上不仅靠产品还能靠专利授权“打天下”的中国企业出现。

聚焦到医疗器械这个多学科交汇、高度复合的产业,欧美市场上一批早早完成了本土积累并利用高价值专利和专利组合的布局占据全球市场主流的跨国公司。

理论上讲,迈瑞医疗在本土品牌中很有希望成为这种类型的全球化企业,然而观迈瑞、科曼间的数十起诉讼案和漫长的时间跨度,迈瑞似乎远没有想象中的强悍。

从诉讼过程、阶段性结果和对手发展状态看,总结一下就是:迈瑞官司打得热闹,胜率有点拉跨,科曼不但没有“跪服”反而还茁壮成长。

事实上,迈瑞的专利战指向的又岂止科曼一家,本土同业中但凡可能对其形成市场压力的,迈瑞都不吝于以此挤压对手的发展,只是迈瑞基本上都是有胜果而无胜势。

了解国内相关法规的历史沿革,我们会对医疗行业专利纠纷频发会有更充分的背景了解。

我国现行的《专利法》是自1985年施行,并于1992年、2000年、2008年进行过三次修正,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尤其自2000年“入世”后,国内各个产业与国际接轨加速,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指数级增长,因此专利权维护意识迅速提升。

此后20年时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不断走高,连年居全球之首。这一时期沟内专利申请出现的问题也非常突出,申请数量畸高但质量偏低的现象普遍。

与迅猛抬升的经济发展和行业增长曲线相比,知识产权体系完善则需要更长的周期,于是这个“时间差”成了*企业大量抢注专利的机会。这就导致了低质专利数量惊人。

2020年国家对《专利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正,对禁止滥用专利权、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专利保护期调整以及专利权评价报告制度等重要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此后,针对“商业维权”行为,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知识产权法院一直在不断出台指引,以完善监管规则。

就在11月中旬,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还对“滥用专利权”的情况,给出了新的工作指引和指导性案例,明确指出不能在短期内对同一个主体一次性提起多件规模化诉讼。

再回首迈科之争等专利纠纷案件,绝大部分是形成于2010-2020的十年间。这也能解释,为何手握大量专利权,迈瑞却既没能靠专利授权形成规模性收入,也没能靠专利诉讼官司“击倒”对手。

02 商战不利的迈瑞

陡然上升的竞争压力可以说是迈瑞“依葫芦画瓢”,复制在海外市场上药械巨头们利用发动专利战“戏码”,试图钳制对手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迈瑞自己也曾在海外市场以类似的原因,差不多的方式,败北求和于美国马西莫公司,2500万美元的赔付教训,现在看来迈瑞没能从国内对手身上“赚回来”。

2023年9月间,最高人民法院对迈瑞医疗起诉科曼专利权纠纷作出了两件终审判决,驳回了科曼的上诉申请,维持一审原判。

就结果论,迈瑞没有对科曼形成实质性“杀伤”。科曼只需修改相关型号监护仪的技术方案,就能避免判决结果对其后续销售产生影响,既不会停产,也不会造成客户流失。

此外,这还仅是迈瑞与科曼之间数十起诉讼案中的一小部分,目前二者仍有不少官司进行中,且不排除双方发动新一轮“专利战”。

再看科曼,不但没有被阻碍发展反倒是打官司打出了更大的名气,企业越做越大,对迈瑞的行业地位也不断发起挑战。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红利持续释放,滋养了本土医疗器械企业群雄崛起,曾经行业独大的迈瑞医疗要想摁住科曼等后发企业的成长势头,也不容易。

医疗器械各个细分领域里,迈瑞市场份额被同业对手缩小差距甚至反超身位。来看一些数据的对照:

2022年,迈瑞医疗在国内市场的营收达186.67亿元(总营收303亿元),同比增长22.33%,似乎仍旧保持着行业巨无霸企业的身姿。

但另一项数据是2022年167家本土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总营收4356亿元,同比增长了31%。也就说迈瑞的同期营收增速低于上市器械企业均值。

与之相应的是,行业top20企业的市场份额还在继续提升,这意味着迈瑞本土竞争对手实力越来越强了。而这些企业正在用更高的资本支出比率来加速提升研发能力。

面对竞争新局,迈瑞还能保持多久的行业龙头地位?

在一篇题为《我从迈瑞离职了,讲几句真心话!》的网文,集纳了几位离职员工在知乎和其他公号上评价“老东家”迈瑞的一些评论:

一位在迈瑞工作四年后离职的研发工程师直言对于基层员工,迈瑞只能说是一个“镀金”的平台,发展空间实则有限。甚至其预言十年后,迈瑞会被同业对手取代,将不再是器械行业的“老大”。

另一位离职员工则直接“炮击”迈瑞企业文化陈腐,利益关系复杂,人才流失严重,公司还喜欢利用“民族品牌”来粉饰自己。

这些迈瑞离职员工的“声音”多少能说明迈瑞的“大企业病”已经在显现弊端了,迈瑞似乎正在失去了曾经的进取和锐气。

03 “中国智造”莫搞错目标

利用规则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无可厚非,但有时用力过猛就会给自身带来“反噬”。

这段时间,一篇题为《迈瑞赢了!保护“中国智造”,刻不容缓》的评论文章在网络上流传颇广。

但内容显得迈瑞有些“失格”,强行把迈瑞医疗等同于“中国智造”。用专利总量、研发投入来证明迈瑞的能力当然可以,但任何企业都不能自诩“中国智造”来代表同行,更不能否定掉其他企业的贡献。联影、心脉、科曼、理邦、开立等等企业研发费用率都在“大仰角”的提升,他们同样是“中国智造”的一部分。

诚然迈瑞有“庞大的技术储备”,可这并不能证明迈瑞就成了“同行剽窃的*技术库”,摆出各种产品外观图做相似度对比,以印证被“剽窃”了核心技术,这就更不严谨了。何况在迈瑞医疗的发展历程中,也没少被行业人士指为“一个只会模仿抄袭的公司”。

也有评论认为迈瑞与行业同类企业的差异不在产品上,也不在智能化技术或是未来解决方案上,而是其把产品做成“爆品”的能力上。

或许这样的评论存在偏颇之处,但仔细想想,“依靠模仿”且“善抓需求”,把产品制造做到更好,做到全球*,不正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崛起的典型成功路径吗?

不过任何产业领域的良性发展本就应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以产品力、服务力征服用户。

可迈瑞发起的一系列专利诉讼案和市场竞争举措,之所以引发市场各方的争论,也是因为把自己给“做小”了。

因为在当下的医疗器械行业里,国内市场“新基建”与中国品牌的“出海”是医疗器械企业的两大主线机会。只靠本土企业的内卷,行业卷不出来明天,也不会让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变得更有力。

花了20多年时间,一直树立其国际化战略与全球化品牌的迈瑞在疫情前就提出将其海外销售占比拉升至70%。现实却是迈瑞与这个目标渐行渐远,倒在本土市场卷得不亦乐乎。颇有“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意思。

可在本土市场上,美敦力、强生、雅培、波士顿科学等跨国巨头凭借高技术壁垒依然能充分获取中国发展的红利。

所以就本土市场而言,“国产替代”仍然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迈瑞们的目标应该放在与跨国巨头竞技的更高层次上。

我们希望所有本土企业都能够摆正心态,避免非理性的“窝里斗”,合力共创一个更富创造力的大生态,从而整体提升医疗器械“中国智造”的竞争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一点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批发零售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