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特斯拉机器人「袭击」工程师?马斯克回应:泰可耻辣!

相关话题热度不仅问鼎百度热搜榜一,更“喜提”微博#特斯拉瞒报工厂机器人袭击工人次数#、#特斯拉机器人暴起伤人#双热搜。

让子弹再飞一回

今天,一则特斯拉机器人袭击工程师的新闻刷屏网络,引发舆论震动。

相关话题热度不仅*百度热搜榜一,更“喜提”微博#特斯拉瞒报工厂机器人袭击工人次数##特斯拉机器人暴起伤人#双热搜。

事件发酵后,一向走在“冲浪*线”的马斯克在自家社交平台回应称,这是媒体挖出来两年前工业机械臂造成的意外事故,并做了误导性暗示,这种做法“真是可耻”

孰是孰非,原委如何?我们一起来盘一盘。

01

特斯拉机器人“暴走伤人”?

12月26日(GMT),英媒《每日邮报》(Daily Mail)发布名为《特斯拉机器人在剧烈故障期间袭击该公司德克萨斯州工厂的一名工程师》的报道,称一名特斯拉工程师被机器人“攻击”,导致左手严重受伤,截至发稿,报道已被分享4800余次,评论也高达2300余条。

报道援引两位目击者说法,该工程师当时正为两台故障机器人编写软件,突然被一台负责移动铝制零件的机器人压住,其金属夹爪插入工程师的背部与手臂,在工厂地面留下斑斑血迹。

而事件的主要焦点在于“机器人暴走伤人”。

首先,文章标题用了争议性字眼“袭击”(attack),在整件事导向是机器主动攻击人类,并用了“血路斑驳”(trail of blood)这样令人遐想的词,渲染恐怖氛围,赚足了眼球。

并且,文章实际上谈论的是2021年工厂发生的库卡机器人伤人事件,但却多处使用马斯克与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图片,并“贴心地”附上了“擎天柱”的概念宣传视频,让不少网友都认为该起伤人事件是由于Optimus“意识觉醒”,进而“攻击人类”。

果然,经过大量未考究事实的媒体二次发酵,“残暴血腥”“人形机器人暴走”“机器人大军来袭”等字眼被当成博眼球的工具大肆使用,事件也得到大规模转发,一场“AI安全”的战争似乎将要打响。

而在此时,X平台上一名“Whole Mars Catalog”的网友指出《每日邮报》有诱导公众之嫌,并称“虽然工程师受伤很可怕,但并不意味着机器人会造反。”

另一位网友也评论:“‘攻击’意味着它做出了一个决定。那个机器人完全是在按照程序设计行事。很显然,那名工作人员以为它关闭了,但实际上没有。”

对此,马斯克作出回应:“对的,媒体把两年前的一个简单的工业库卡机器人手臂造成的伤害(在所有工厂都能找到)翻出来,并暗示现在是擎天柱造成的,真是可耻。”

严格来说,报道中的“机器人”应被称为“机械臂”,它没有强大的感应系统,依赖程序执行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并没有智能判断能力,以及所谓的自主意识,无法“袭击”人类。

因此,《每日邮报》的报道手法具有煽动性,配图与事发机器人不符,其中的“伤人事故”,实际上只是常见的工业生产意外。

02

交换安全亟待重视

虽然此次事件存在媒体夸大成分,但也不是“无中生有”。

针对《每日邮报》揭露的特斯拉向员工提供虚假安全证书、瞒报受伤人数、将在职事故归类为“个人医疗”案件以逃避加州监管机构问题,马斯克并没有给予答复。

2022 年特斯拉德克萨斯州超级工厂的每21名工人中,就有近1在工作中受伤,而行业中位数为每30名工人中就有1人受伤,特斯拉的工伤率远高于其他企业。

并且,特斯拉的安全问题也一直饱受外界诟病。

今年8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特斯拉车辆涉嫌超过400起自动驾驶助力系统失控的碰撞启动正式调查,认为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难以识别停放在路边的紧急车辆”。事后,特斯拉紧急召回超过200万辆配备全自动驾驶测试版软件(FSD Beta)的汽车。

可见,在汽车驾驶与工厂自动化方面,特斯拉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虽然外界不应对单个事件过度解读,但特斯拉也必须正视这一问题,而不能简单地将过错归咎于媒体。

近年来,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效率的提升成为硬仗。作为新势力车企的代表,特斯拉在智能制造方面投入巨资。

其在美国美国内华达州的自动化工厂,采用大量机器人、AGV小车、自动传送带等进行焊装、喷涂等工序,机器人自动化率达到约95%,也被誉为“终结人工汽车制造”的“超级工厂”。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柔性化发展,传统生产方式将发生深刻变革,“机器换人”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这个过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伴随一定的安全事故。

特斯拉“机器伤人”事件并非个例,今年11月韩国一男子在检查工业机器人时,也被误认为一箱甜菜而遭“杀害”。

从短期来看,过度追求效率、降低成本会产生安全隐患,而从长远来看,只有建立安全可靠的智能制造体系,才能获得长期竞争力。

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机协作”理念,不能简单地用机器替代人,而要在充分考虑工作场所整体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人和机器的*配置,同时要持续改进技术、优化流程,尽量消除安全隐患。

同时相关部门应建立新形势下安全监管的相关法规标准,推动监管方式改革创新,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让各类生产事故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这件事,你怎么看呢?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OFweek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AI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