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星巴克就卖出了超过6200万杯燕麦咖啡,其背后的供应商Oatly赚得盆满钵满,并在次年紧跟消费热潮敲钟成为“燕麦奶*股”。
但时过境迁,Oatly略显暗淡的财务数据昭示了一个无奈的现实:Oatly不只是燕麦奶的*股,可能也是*一股。
在“咖啡奶茶化”这条路上,除了如今站在C位的“生椰系”,燕麦奶的风头也曾一时无两。
2020年,星巴克推出了燕麦拿铁、燕麦抹茶拿铁、莓莓燕麦红茶玛奇朵三款新品,一举将燕麦奶打造成最时兴的中产消费符号。
在那个生椰拿铁还未横空出世,咖啡口味还没卷到堪比化学实验的时刻,燕麦奶,是追求健康自律的中产们,*的“咖啡伴侣”之一。
仅推出一年,星巴克就卖出了超过6200万杯燕麦咖啡。随后,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茶饮品牌也紧跟热点,纷纷开始研发燕麦系列单品。而为这几家咖啡茶饮品牌提供原材料的Oatly,一时间成了健康人士冰箱中的时尚单品。
2021年,在新消费市场一片欣欣向荣的时刻,Oatly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紧跟热潮成了“燕麦奶*股”。
然而三年过去,Oatly仍然是燕麦奶这条赛道上*的门面。
前段时间,Oatly公布了2023年全年财务业绩。数据显示,Oatly在这一年实现了8.5%的销售额增长,但相对地,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市场却低迷起来。
2023年第四季度,Oatly亚洲收入同比降低了18.9%。其股价也从2021年初上市时短暂站上过的28块美元,一路跌到地平线,出道即*。
Oatly自上市以来的股价波动。(图 / 雪球截图)
时过境迁,略显冷淡的财务数据昭示了一个无奈的现实:Oatly不只是燕麦奶的*股,可能也是*一股。
01 一生爱肉的中国胃,吃不得素
燕麦奶,虽然名字里带一个“奶”字,但实质上却和乳制品毫无关联。相反,在燕麦奶品类诞生之初,甚至还将传统奶类作为嘲讽贬损的对象。
早在20世纪90年代,Oatly的创始人就研发出了燕麦奶作为乳糖不耐受人群的牛奶替代品。然而,在Oatly创立后长达20年的时间中,Oatly一直不温不火。
直到2012年,Oatly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开始意识到营销的力量,频频在广告中“捧一踩一”,攻击传统乳制品不够环保,更不够先进。
Oatly的经典广告语包括但不限于“像牛奶,但是是给人喝的”“哇,没有奶牛!”“动物都喝同类的奶,为什么只有人类要喝其他动物的奶?”。
如此种种骚操作,原本只是作为乳糖不耐受人群的乳制品替代的Oatly,一跃将自己与当时欧美流行的环保主义与素食主义相绑定,把喝牛奶的消费者架在环保的火上烤。
这直接引起了瑞典乳制品企业的不满,它们以诋毁牛奶形象为由起诉了Oatly。但Oatly即便输了官司,却也赢了销量。自被起诉后算起,Oatly在瑞典当地的销量直接上涨了45%。
这也正式宣告,Oatly从一个普通的饮品品牌,转身成了某种高级生活方式的代言人。
因此在初进欧美市场时,仅仅靠着素食、环保和健康三板斧,Oatly就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此外,2017年进入美国时,Oatly又给自己加了一个“咖啡新伴侣”的标签,与大批咖啡店和咖啡师、KOL合作推出各种燕麦咖啡饮品。
为Oatly带货的*KOL,正是星巴克。
在进驻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市场之初,Oatly及其背后的股东还颇有雄心。Oatly的大股东之一Verlinvest投资公司执行董事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在瑞典,Oatly在植物奶销售占比中达到72%,在欧洲其他国家达到40%~60%,在中国的(植物奶销售)占比还不高,没什么理由让中国不能达到世界销售占比水平”。
那时候,Oatly初来乍到,仍延续了以往的打法:进驻如Ole'这样的高端商超,但收效甚微。
首先,Oatly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其次,在欧美奏效的环保、素食的标签,在国内也不够有用,一生爱肉的中国胃,吃不得素。
更重要的是,国人喝牛奶还没喝够。
“牛奶有营养”“喝奶增强免疫力”“牛奶补充蛋白质”,几乎是80、90年代生人成长记忆中的思想钢印——你说不喝就不喝,凭啥?
从2019年到2022年,中国居民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从不足10千克增长到了约15.8千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牛奶每日摄入量为300克至500克,折合为每年110公斤至183公斤,而实际消费量仅达到推荐量的23.0%至35.1%。
连常规牛奶的消费市场都远远未达饱和,能溢出给燕麦奶的消费额度更是少之又少。
不过,好在Oatly进入中国的时间,恰巧是新消费势力们正撸起袖子,决心要把所有消费品重做一遍的2018年。
所有人都在大谈“消费升级”,只要与中产、生活方式、品位这几个关键词沾上了边儿,就总能吸引亟待消费尝鲜的中产阶级。尤其是在某个时段,都市中产们几乎都猛然发现自己患上了“乳糖不耐症”,敏感异常的肠胃再忍受不住普通牛奶的磋磨。
此时,Oatly适时地将燕麦奶又塑造成了“0添加、脂肪含量更低、纤维含量更高、有助于平衡营养膳食及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健康产品。
同时,Oatly开始在上海的精品咖啡店投放。到2018年底,Oatly在上海合作的咖啡店达到上千家。这个效果相当不错,时任负责人表示,在咖啡门店,加价的燕麦拿铁卖得更好,不加价的反而销量平平。
但当时,除了魔都精品咖啡爱好者,几乎很少有消费者知道Oatly这个品牌。直到与星巴克、太平洋咖啡等连锁咖啡品牌达成合作后,Oatly才算在大众中正式走起了量、刷上了脸。
02 咖啡内卷下的弃子,还能翻身吗?
但燕麦奶的*,也仅止于此。
其实植物蛋白饮品,在国内并不新鲜。比如曾经在千禧年前后火热一时的“露露杏仁露”“维维豆奶”,以及前几年广告打得火热的“六个核桃”,这些都属于植物蛋白饮品的范畴。
但随着国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牛奶的大规模普及,大部分植物蛋白饮品都退出了国人的日常生活,只能成为偶尔为怀旧回味一下的回忆杀。
燕麦奶作为植物蛋白饮品的全新品类,的确以更高端中产的定位区别于旧有的产品,但其与老前辈们面对的核心问题是一致的——消费场景不够日常。
不得不说,Oatly与咖啡茶饮合作,是不得已而为之,国人的消费习惯和饮食习惯,让燕麦奶这个小品类注定永远无法“上桌吃饭”。
论口味,燕麦奶的口味太寡淡;论价格,Oatly燕麦奶的价格高于普通牛奶三四倍;论营养,国人还是习惯将传统牛奶作为蛋白质补充的来源。
除了日常在家DIY饮品的咖啡爱好者,几乎很少有消费者会单独购买燕麦奶。始终无法走上日常餐桌的燕麦奶,在国内只能作为咖啡搭子而存在。
尽管Oatly的野心不止于做一个咖啡搭子,希望可以成为中国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单独购买的饮品,但始终未见成效。
2022年,消费者真元在广州一家临期超市的货架上看到了Oatly燕麦奶,1L售价仅卖十元。这与她印象里价格较高的燕麦奶大相径庭,对于主打高端中产的Oatly会沦落到进入临期超市甩卖的境地,她也颇感意外。
同时,Oatly也试图推出很多全新产品,如燕麦冰激凌等,但在消费端的反馈始终平平,甚至还被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呼吁“避雷”,表示该冰激凌只是看起来健康低脂,实则和普通冰激凌没什么两样。
同时,Oatly宣传中提到的不使用氢化植物油等卖点,也遭到了消费者严苛的审视。此前有消费者发文表示,Oatly燕麦奶的配料表并不像它宣传的那样健康,为了让口感更顺滑,Oatly加入了不少植物油,以增加产品的乳化程度。
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仅一直想打入的C端市场不成功,在起家的B端市场,燕麦奶也惨遭偷家。
2021年4月,瑞幸的生椰拿铁横空出世,并且引发了好一阵的生椰产品热潮,连星巴克也紧随其后,在同年6月推出了“冰吸生椰拿铁”。
在最新顶流的衬托下,曾经的明星咖啡伴侣燕麦奶,开始显得有些星光黯淡。
而“生椰系列”对咖啡的革命并不是结束,甚至只是一个开始。正是从“生椰拿铁”起,国内咖啡市场的口味开始走向“奶茶化”的内卷。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的咖啡消费者最喜爱的咖啡品类仍然是卡布奇诺和拿铁,分别占比61.5%和49.9%。咖啡,大家还是喜欢喝甜的。
在这种趋势下,咖啡的风味开始疯狂内卷,厚乳、椰奶、香草、桂花甚至茅台(调制乳)轮番上阵,还有不少连锁品牌推出以水果糖浆为基底的特调咖啡。
相较之下,曾经的网红燕麦奶则显得有些过于基础款了。
从2018到今天,五年的时间足以令消费潮流发生一次次更迭。曾经膨胀的中产缩水了,“消费升级”成了反趋势的口号。在敏感的神经下,消费者也开始对概念祛魅了。
比如,2022年前后,社交媒体上就曾经掀起过一股“自制燕麦奶”的风潮。在分享内容中,不少网友表示, 燕麦奶的成本不高,如果自己做的话就几块钱。在新消费落潮后,回过神的消费者也开始意识到所谓的中产必备,实则是一个精心布置的中产陷阱。
实现“*复刻”的成本并不高。(图 / 小红书截图)
尽管当代消费者几乎是每年都上当,然而当当不重样,擅长营销的产品总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只是,从未真正打动过消费者的Oatly如今又成了咖啡内卷狂潮下的弃子。这一次,这个来自北欧的营销大师,还能翻身吗?
参考资料:
【1】三万亿牛奶市场的闯入者:Oatly能走多远?财经杂志
【2】网红燕麦奶巨头OATLY:故事、谋略与暴跌 菁财资本
【3】Oatly凉凉,是时候跟“植物基”说拜拜了 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