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罕见地选择了“主动承认错误”。
3月21日中午,一封题为《如何解决理想汽车当下面临的问题》的全员信在车圈刷屏。公司CEO李想复盘了3月份MEGA事件产生的诸多问题,并就如何应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实事求是,知错就改”。
图/理想汽车全员信
但实际上,这已经是李想对MEGA事件的第二波回应了。
*波回应,出自十天以前的3月11日——面对月初新车发布会后的种种质疑,忍了一周的李想当天朋友圈连发两段文字强调自己的坚持、回击外界的黑手:
无论多么难,都不能变成【达斯·维达】
经过深思熟虑后,我们决定开始反击…
但从结果上看,颇为“嘴硬”的*波回复似乎并没能达成太多实质性效果:销量还是不见起色,舆论还是指指点点。
市场消息称,理想内部预计MEGA在24小时内的订单约为3000台,但最终仅实现了这一目标的一半左右。结合此前“上市72小时大定约为3218辆,退订量约为10297辆”的数据,不及预期已是既定事实。
3月11日正式开始交付后,理想MEGA首周销量在最新一周的新能源MPV销量排行中位居第三,低于腾势D9和小鹏X9。
根据易车网公布的2024年第11周(3月11日至3月17日)中国乘用车市场MPV销量总排名(包含燃油与新能源汽车),理想MEGA(0.11万辆)排在第六,身前有比亚迪腾势D9、别克GL8、丰田赛那、小鹏X9和传祺M8。
图源/易车网
舆论层面对MEGA的影响,也未能如李想所愿立刻平息,而是从3月1日那场发布会开始延续至今。
首先是外观,用户对于MEGA车型设计的评价由最开始的“工业化”、“不符合主流审美”一度上升到有些阴间,后来理想的法务团队大概是有所有行动,明面上抹黑的信息越来越少,但负面印象已经种在了不少用户心里。
其次是配置,报道称,部分用户在看到实车后觉得MEGA内饰缺乏高级感、豪华感,座椅缝线和空调出风口等地方做工略显粗糙,影响体验。
最后是价格,MEGA定价为一口价的55.98万元,在竞品中是最贵且选项最少的。结合前面提到体验方面的欠缺,相同配置下,一辆车卖40万可能物超所值,卖60万用户就需要认真考虑了。
这一次的回应,李想终于承认了错误,并将MEGA引出的问题总结为两点,一是节奏——“错误的把理想MEGA的从0到1阶段(商业验证期)当成了从1到10阶段(高速发展期)进行经营”,翻译翻译,就是步子迈大了。
蓝媒汇曾在中提及MEGA作为公司旗下*款纯电车型面临的种种问题。
简单来说,MEGA是一款“纯电”的“MPV”,还是理想汽车*款采用纯电技术路线的车型,一来不能直接搬过往增程式车型的业绩给新车背书,二来公司对于MEGA的产品力有些过分高估,用户并不如预期那样买账。
但“不买账”只是一个结果,问题其实出在MEGA的设计中。
首先,“纯电”这个技术路线本质上就与“MPV车型”不太搭调:前者追求效率,不管是降低风阻还是提升电池密度,本质上都是希望在电池容量有限的大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续航水平,而后者“MPV”追求的是大空间、豪华感和舒适感,产品受众定位在大家庭或者商务人士,在体验上必须要有“盈余”的舒适感。
效率和盈余,多少有些矛盾。
为了平衡续航与体验二者,理想在消费者的*印象“外观设计”上做了取舍,通过*降低耗能的流线型外观来维持续航,名其名曰未来感,实则并不符合大众对于一辆车的普遍审美认知。
并且,信中提到的这句“聚焦高纯电消费能力强的城市”,等于变相承认了MEGA或许没能控制好成本,不一定是简单的“贵了”,但至少是体验配不上价格,影响了原定目标用户群体的购买力。
第二点,则是过分关注销量的欲望问题。
李想认为,这种过度关注会导致一种不健康的业绩导向文化,牺牲长期价值和用户利益,以追求短期的销量增长和市场地位。
显然,他并不希望公司偏离原本擅长的“创造用户价值和提高经营效率”领域,这种偏离很可能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用户体验受损最终会影响公司在纯电领域的长线布局,毕竟MEGA是理想纯电技术路径的开端车型,利润有损失可以靠现金流填补,实际上理想也是经营状况*的国内新能源车企之一,但若是这块新挂的“纯电”招牌砸了,后面想在修补,可不一定是现金能解决的问题。
这样来看,反思纠错、及时止损,李想做的果断,却也不得不做。在李想下次发微博之前,恐怕要先反思一下自己的网红企业家路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