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入职高校行政后,我的「神仙工作」滤镜碎了

当一个应届毕业生拥有了在高校“做老师”的头衔,绝对会在亲朋好友间收获一众羡慕的感叹。毕竟在大家的眼里,高校行政几乎是“清闲高薪”的代名词。

今年3月,入职南方某公办高校行政岗位2年的YY向领导提出了离职。

高校行政,包括面向老师的科研处、工会、人事、财务、后勤等岗位,也包括面对学生的教务、就业处、学工、图书馆等工作,是在一所高校中负责后勤行政的工作人员的统称。

当一个应届毕业生拥有了在高校“做老师”的头衔,*会在亲朋好友间收获一众羡慕的感叹。毕竟在大家的眼里,高校行政几乎是“清闲高薪”的代名词。

但只有高校行政人员知道这份“神仙工作”的另一面。YY拥有研究生学历,身处一线省会城市,却只能拿4000元的固定工资。工作内容技术含量不高,但需要根据领导、学生的需求随叫随到。相比被称为“高校老师”,YY觉得自己的工作和打杂、保安没什么两样。

但无论她再怎么解释,换来的都只有“你已经很好了”的劝诫。“毕竟,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正在做所谓‘神仙工作’的人对工作的不满。”YY说。

01、入职高校行政,“神仙工作”滤镜碎了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择业的求稳心态正在逐年提升,高校、国企等代表“稳定”的岗位是毕业生的*。

就业市场的岗位有限,而每年的高校毕业生还在不断增加,于是求职者们也有了自己的考量。考公考编竞争极度激烈,国企校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相比之下,高校行政就像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有着如同国企、编制一般的稳定和体面,准入条件却相对简单得多。

入职后既不用离开高校的象牙塔,还能成为学弟学妹口中的“老师”,于是,高校行政开始成为许多应届毕业生的择业*。

2022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英国某QS前100院校的小路终于找到了一份高校行政的工作。大学阶段,小路对就业并不担心,直到求职时她才发现自己作为文科生的选择十分有限。

她尝试过文化艺术机构的相关工作,但发现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而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口工作一般分布在政府部门,如果不想进入体制内,只能完全抛下曾经的学业,选择最容易被替代的边缘职能岗位。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直接找一毕业就可以舒舒服服‘养老’的工作?”在她的印象中,高校的行政老师每天朝九晚五,钱多事少。只是入职招生办后,小路发现自己“顶着老师的头衔,干着销售的活,领着文员的工资”。

岗位不但没有寒暑假,加班也是家常便饭,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需要到外地出差,每天身上背负的KPI更是让她焦虑不已。

小路的情况并不是个例。预期与实际的不适配,是不少应届生入职高校行政后遇到的最主要问题。

此前,YY对高校行政的认知完全来自于家人和老师:“他们告诉我高校行政高薪,说出去也体面,很适合女孩子。”当时正在准备考研二战的YY恰好对于未来并无规划,糊里糊涂地便入了职,职位是实验室助理,没有编制。

但事实上,入职前所承诺的高薪、福利都属于编制内的员工,YY作为编外人员,只能拿*档的工资。岗位主要负责实验室和仓库的管理,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开、关教室大门,整理仓库,帮着学生和老师们登记领取物资,很少用到自己理工科专业的知识。

YY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收发快递。(图/受访者供图)

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编制内的同事会理所当然地给YY派活,但工作一整天,YY也难得和办公室的同事聊上一句话。“我就像大厂里的外包员工,永远处在鄙视链的*端,工作都是我的,但却从来不会被平等地看待。

看着另一位编外同事为了领导一句“明年可以优先入编”的口头承诺而苦熬七年,YY萌生了离开的想法。

“为了一个遥远的不确定性,我需要继续在目前的岗位和工作环境中打杂至少5年,这真的值得吗?”

02、高校行政,文科硕士的“体面”出路?

自从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后,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已经不再意味着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而在这场竞争之中,人文学科的毕业生面对的竞争环境更为严峻。

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2023届高校毕业生中,人文学科毕业生中仅有41.3%获得offer,在所有专业中占比*。

人文学科的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相对较高。(图/智联招聘《2023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

在“北大文科博士求职多次被拒”“985哲学硕士失业被迫送外卖”等话题频繁登上热搜的当下,“文科生难就业”似乎已经成为了公认的事实,也让找到工作的文科生们在职业规划时慎之又慎。

小路办公室中的同事几乎都是从英国、中国香港读研回国的文科应届生,而大家在毕业时都免不了一番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的纠结。

怀抱着大展拳脚的梦从世界前列的学校毕业,工作却完全不需要自己研究生时学到的知识,而是要求熟练掌握自己上学时最不愿意参与的“人情世故”,小路总觉得自己的学历有些被浪费了。

但她也清楚地知道,这已经是自己海投简历后能找到的*的工作。近年来,高校行政招聘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变高,不少高校招聘的人事代理的行政岗位都要求博士毕业,甚至会对求职者的年龄和毕业院校档次作相应要求。

在从10年前就开始在某985高校做行政的谷雨看来,如今大家对高校行政岗位的激烈竞争是不值当的。

当初谷雨毕业参加工作时,入职高校并不是热门选择,不少人愿意创业或者加入创业公司。谷雨由于就读的是小众文科专业,就业面非常窄,且自己对社交、人际都不敏感,“那时就觉得安安稳稳地做个基层工作人员也蛮好”。

但十年的行政经验告诉谷雨,大家评价行政“清闲、稳定”的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工作旱涝保收是真的,但工资确实不高;大家看到一些行政人员脸难看、办事慢是真的,但我们每天在与学校各部门的沟通中如履薄冰,焦虑、抑郁的患病率很高也是事实。”

胜任这份工作所需要掌握的实际技能不算难,但作为服务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岗位,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却很高,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只能算是见仁见智。

向上发展的通道也不算清晰:“一方面是编制内的同事关系相对固定,位置很有限,而且职场关系也是盘根错节。”并非每一个行政人员都能遇到良好的工作环境。

再者,尽管高校行政是女性占*多数的岗位,但由于管理层已有的、级别越高男性越多的性别结构,女性在向上提升的路径中并不占优势。

虽然总有人能充分利用平台资源为自己创出一片天地,但更多的人也容易被“温水煮青蛙”。

但现实是,这份个体差异性极大的工作,却拥有着意想不到的竞争难度:“一个劳务派遣的岗位,有100多人投递,简历全都优秀得让人害怕。这和我十年前入职时相比,简直无法想象。”谷雨感叹道。

03、围城内外

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入职高校行政的年轻人开始对这份工作“祛魅”,吐槽这份工作没有成长、让人身心疲倦,但仍有不少人锲而不舍地想要走进这座“围城”,一窥城中的风景。

离职5年后重新回到南方某高校任职行政的Christina认为,年轻人对高校行政工作的喜恶,往往会经历一个“高峰—低谷—高峰”的过程。

Christina用“失而复得”形容自己的工作:起初,Christina也对行政工作期待满满,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厌倦。但当她换到体制外工作后,她才发现自己的不适感并不来源于工作本身,而是因为对工作的预期出现了问题。

“如果高校行政是年轻人的*、二份工作,不喜欢是比较正常的。”Christina认为,“那时真是没有吃过苦,觉得工作一定是要100%满意的。”

但亲身经历告诉她,高校行政已经是在打工人满意度序列中排名很靠前的工作了。于是去年年底,她又考入了同一所高校,重新成为了行政人员。

Christina也投过一些企业工作,但作为有孩子有家庭、年龄超过30岁的女性,自己的可选范围实在不大。“大多数人都是很平凡的,我现在的工作能让我充分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就足够了。”

几位受访者都表示,虽然同为“高校行政”,但每个高校、每个岗位,甚至同一个学校的不同部门工作环境都有巨大的个体差异。正因如此,有人将高校行政当作“避风港”,也有人日夜期盼着早些逃离。

从一份工作中离职并不是大事,但从高校离开所代表的“跳出确定性”的意义,总会微妙地影响着人们衡量利弊的过程。

谷雨和小路都不喜欢现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重复的工作内容,也曾动过离开的念头,但总是无法最终做出决定。毕竟面对不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工作带来的心理安全感是极为难得的。

提出离职后,YY也受到了激烈的反对,春节期间YY首次提出离职时,家里人甚至拒绝和她交流。在体制内工作了一辈子的家人认为,这是“会毁了她一辈子”的事情。

领导为了挽留她,也描摹了一个“理想的未来”:如果熬进编制内,下半辈子都会有清闲舒适的生活,可以“挑选一个好老公”,也会有很多时间照顾家庭。

但YY并不看好这样的未来,充满诱惑性的舒适工作状态或许是真实的,家人领导希望她生活幸福也没有错。“但如果我被认可是因为有一份清闲的工作,而不是因为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目标,那我的价值就是虚假的。”

即便决意离开,YY也没有对自己毕业时的选择感到后悔。“读研究生的时候,只有看到成绩出来的瞬间是开心的,成为高校行政也是一样。”YY想,未来进入企业后或许会后悔,但起码经过这两年的打磨,自己还是更清楚地知道了“围城里的风景”。

“我很相信这句话:不要美化一条自己没有走过的路。”YY说,“但同时,我想我们都不应该完全拒绝走上这条路。”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新周刊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