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奥运的推动之下,北京、合肥、成都、广州等多地的霹雳舞(街舞)培训机构,今年暑期的报名人数较往年都有所增加。
今年上半年,相关鞋服产品的成交额更是增长了10倍。
但另一方面,相关培训机构跑路的新闻却爆了出来,其中甚至不乏行业知名机构。这似乎与最近舞蹈市场受关注的情况相悖。
跑路情况通常和消费者的预付费高度相关。从商业的角度看,无论是舞室、瑜伽、健身房还是其他类似的线下培训机构,基本上都是采用预付式消费,即客户预付费用后,机构分次或者分期兑付商品和服务。
消费者以预付式消费获得相对优惠的价格,更便捷的使用方式,商家则借此快聚拢资金,用于后续的成本支出,和更快速的业务扩张。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比较充沛的时期,这种经营模式似乎能够顺利运作,但如今这种模式的弊端正变得非常明显。
市面上的这些文化艺术培训机构,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归根到底还是可选消费。一旦更多人选择压缩开支,行业就会出现萎缩。
舞蹈培训市场的收入波动证明了这一点。2022年,舞蹈市场的规模为122.7亿元,已经较2020年之前断崖式下降,然而到了2023年市场也始终没有迎来复苏。据相关机构预测,2023年的舞蹈培训规模继续下降到了120亿元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舞室、瑜伽馆、健身馆们的跑路并非偶然。
但更大的问题在于,跑路似乎日益成为这类产业的某种商业模式,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1、闭店
江浙沪顶流舞室闭店跑路。
6中旬,江浙沪知名舞室5KM轰然倒下,#5KM倒闭#的话题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引起了用户的大量讨论,甚至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
这则消息之所以引起业内大规模的关注,是因为5KM并不是普通的舞蹈培训机构,而是江浙沪的“顶流”级别。
在B站舞蹈区的各种高播放量编舞、翻跳视频中,几乎都能看到5KM的logo。此前的5KM师资力量强大,平均每月授课老师多达670人,还聘请了不少在舞蹈赛事中获奖、和明星艺人合作过的高层次教练。
这家在江浙沪开了30多家门店,每月超1万节课程的连锁舞蹈培训机构,如今却身陷困境,留下数以千计的会员,和超千万元的会员费问题待解。
知名舞室5KM出现大规模关店
除了舞蹈工作室5KM以外,金宝贝、梵音瑜伽、卡莫瑜伽、Space健身等多家教育培训、瑜伽机构、健身房也于近期接连倒闭。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机构并非是小作坊,而是一些连锁的大品牌,比如去年倒闭的梵音瑜伽在全国有80多家分店,倒闭之前一直占据瑜伽行业头部品牌的位置。但即便是这些规模庞大、品牌知名的机构,跑路之前也基本毫无预兆。
5KM于6月中旬突然歇业,但就在6月初,各家店面的6·18活动还搞得火热,课程也在正常进行,甚至还有学员在6月13号才在课程顾问的推荐下办卡,新办的卡还没捂热,当天下午就收到了舞室跑路的消息。
来自台湾的高端连锁健身品牌Space也是同样的操作。整个3月和4月,Space都在搞促销活动,直到4月底也还在正常上课,但五一假期一结束,就和消费者来了个“断崖式分手”。
这些突然跑路的机构,都选择在跑路之前通过促销活动吸引顾客,表面看起来一切正常。
但信任这些机构的会员们只能承受损失。在上海5KM的维权群里,已有1500多人参与损失统计,损失金额总计超过1800万元。单人金额在3000-5000元不等,有些甚至超过了1万。
不仅是会员,工作人员和物业也成为受害者。无论是5KM还是其他近期倒闭的机构,普遍存在装修款、货款和工资未结清的问题。5KM的老师小悦透露自己已被拖欠了两个月近3万的课时费,而5KM位于沙田大厦的总部在跑路当天已经拖欠了业主28天的租金。
这些跑路的机构,几乎都是一夜之前人去楼空、电话不通,群主退群。
2、模式
跑路与商业模式密切相关。
在此之前,不少类似的兴趣教学机构都是通过快速扩张壮大的。
比如有20年历史的梵音瑜伽,2015年仅有可容纳100多人的3间教室,到了2018年,它已经迅速扩展到20家分店。到了2022年,梵音瑜伽的分店数量更是激增至80家。
机构选择大幅扩张,和当时的市场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2019年之前,兴趣培训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拿瑜伽来说,2016-2018年,中国瑜伽市场规模从174.6亿增长到322.1亿,翻了近一倍。在如日中天的那段时间里,梵音瑜伽的教师培养速度一度赶不上学员增速。如果放在当时的市场环境看,扩张的确也是扩大盈利的有效手段。
但如今市场遇冷,前期的扩张反而给机构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类似培训机构的成本主要包括租金、员工收入、设备收入等等,其中租金成本占大头。正在经营个人舞室的小达透露,其光是门店租金大概就占到了收入的30%左右,再加上老师的授课费用以及分给销售顾问10%-20%的提成,实际收到的利润不足20%。
对于类似5KM这样定位高端的大舞室来说,固定成本只会更高。5KM经营地点多为龙之梦、来福士等人流量较高的商场,这样的地理位置虽然有助于吸引更多顾客,但同时也伴随着更高的租金支出。
此外,5KM在线上运营、设备购置以及提供后期摄影服务等方面也相当完善,这些都进一步推高了公司的固定成本。在行业增速下滑的时期里这是非常煎熬的。
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的同时,这类行业的天花板却并不高。类似的机构以锻炼、运动和学习为主,而这些本身就是逆人性的,会不断有人选择放弃,这就决定了这些机构获客之后的粘性并不高,客户群难以持续扩大。
同时,行业收入与场地规模紧密相关,场地规模又和经营成本紧密相关。一个教室能够容纳的人数是有限的,但教室太多又意味着更高的成本。
增收难,固定成本压力大的背景下,跑路越来越成为这些培训机构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在效益差的时期,通过“合理跑路“,这些机构进可以赚黑心钱,退可以自保减亏,比老老实实的经营划算太多。
甚至行业内还有“职业闭店人”这个灰产,在后面帮忙收拾烂摊子。
职业闭店人是一群专门为商家策划闭店、逃避法律责任的“专家”。他们凭借丰富的商业经验和法律知识,为那些经营不善、负债累累的商家量身定制一套看似合法,实则违法的闭店方案。这些方案往往包括转移资产、更改经营主体、逃避债务等违法手段,让商家在“跑路”的同时,*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实现“安全闭店”。
跑路的商业模式助长了职业闭店人的存在,而职业闭店人的存在,反过来又助长了“跑路盈利“的模式,只有消费者成为了真正的受害者,维权无门。
3、发展
市场恢复尚需时日。
舞蹈、瑜伽等兴趣培训机构,基本上都可以划分到艺术培训行业里。整个行业来看,2019年之前一直在稳步增长。2015年到2019年,行业规模从500亿元翻倍增长到近1000亿元。
但在2020年之后,中国艺术培训市场呈现出断崖式下跌,市场规模降至440亿元,几乎腰斩并且没有实质性复苏。
一方面,近年居民普遍压缩消费,培训这类可选消费自然也面临压力。另一方面,人口增长放缓也在影响行业发展的动力。
从学员构成看,类似的兴趣爱好培训机构目前以少儿培训为主。2022年中国艺术培训市场中少儿艺术培训占到了87%。可以看出,类似的培训对人口规模高度依赖。
但目前我国出生人口逐年递减,2019年全国新生儿人数在1465万人,到2023年快速下降到了902万人,后续形势可能仍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盲目扩张,可能还会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
供给侧方面,由于进入门槛低,近年相关机构数量不断增长。拿瑜伽机构来说,2018-2021年我国瑜伽机构每年以1万家以上的速度增长,2017年瑜伽店数量在2.55万家左右,到2023年增加到了6万家左右。但每年倒闭的机构也不在少数,2018-2023年注销的瑜伽机构就达到了1.67万家,大概占到了新增企业的1/3。
可见对于这类生意来说,倒闭从来就不是小概率事件。而频繁爆出的跑路新闻和长期预付式的经营模式,也让消费者对相关机构产生了担忧和不信任的心理,进一步增加了其经营难度。
艾瑞咨询曾针对健身用户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户最迫切的期望就是让预付费模式变得更加合理。如果这种“跑路盈利”和预付式消费的商业模式不得到改善,那些原本有消费意愿的人也会因缺乏信任而选择不参与。
想要解决消费者的信任度问题,平台介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在我们日常的出行、用餐、交易等行为中,滴滴、美团、支付宝等平台都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平台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信用优势,与银行或金融机构合作,介入到“办卡消费”的路径里,作为中间方代管押金。
有了平台+银行的信用背书,消费者蒙受损失的可能会大大降低,没有了后顾之忧,行业也会更加健康。
支付宝、微信等平台目前已经有了类似的服务。如支付宝近期推出“先享后付”,当用户的信用达到一定的分数,可通过支付宝和商家约定接下来每个月固定次数的消费,即可在不办理预付卡的情况下享受优惠,并且在每月/次服务结束后才需支付费用。如消费者中途解约,前期享受的优惠折扣也会被商家扣回。
除了第三方平台以外,社区或街道介入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式。在加拿大,兴趣班挂靠社区中心是一种常见做法,消费者先把费用交给社区,再由社区中心统一转交给培训机构,社区中心作为一个权威部门,可以对培训机构进行监管,确保培训质量和服务的可靠性。
预付式消费,归根到底买的是信任。如果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陷入到跑路恐惧中,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信誉,其规模也必然会在一次次的跑路之后不断收缩。
12364起
融资事件
5959.15亿元
融资总金额
7659家
企业
631家
涉及机构
684起
上市事件
6.71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