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 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
2024年开始,中国创投市场进入了新范式。面对市场上的各种信息,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大家都已经麻木了。VC市场的赚钱效应在未来三年依然不会凸显,但并不影响少数的早期投资人赚钱。对于早期投资的预期,大家需要不断下调。原来对于早期"爆款项目"的预期可能是3年10倍,现在3年3倍就很不错了,我说的是单项目的DPI;是的,一级市场很多时候也是波段操作。每个投资人站好属于自己的一班岗,对LP负责,这是最本分的操作。
诚然,本垒打+长期主义是最理想的结局,但当范式发生改变,理想并不能为现实买单。对于中 美两地,IPO或者并购都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一些很努力的GP,也许并没有做错什么,但终究成为了幸存者偏差的牺牲品。金融的核心就是平衡风险和收益,尤其是在面对高度不确定的环境。
灵活的投资策略,不能粗俗地理解为“短视”。
最近很多投资圈的朋友都在讨论,投早、投小究竟该怎么做?我会把当下市场上可配置的早期项目分为以下几类:
一、成熟派
成建制团队、学院派领 导者、连续成功企业家领衔,本轮融资完毕,后续至少完成2+轮融资,且24个月内估值超过10亿人民币。此类项目,对于持续布局一个行业具有生态效应,但不宜配置过多,因为赚钱效应未必太好。
二、进取派
年轻精英创业团队,具备穿越周期潜质;且预判赛道在未来12-18个月内处于爆发期或出现显著变化,当下具有明确的商业模式。这类企业,如果具备一定的出海潜力就再好不过了,产品剑指欧美白人区。
坦白地说,原来我对于企业出海还有一些偏见。一方面,被当时的东南亚商业环境伤害;另一方面,海外客户的订单核查比较困难,企业容易造假。
但现在的情况有些变化。当国内的To B/To C消费支出逐渐疲软,本土创业者无论卷出怎样的天花板,都很难赚到经营利润。一旦走出国门,中国的产品,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展现出了极强的性价比和竞争力。
但此时,欧美开始对我们闭关锁国了。
所以,出海之路并非一片坦途,但欧美的大门一旦被踹开,也许就是一个新世界。当然,这也取决于接下来的全球化变局,但我们要时刻做好准备。当然,出海不是科技类创业的必须选择。
上述类型的项目,
进可攻:当迎来拐点,估值会显著提升,通常业绩会兑现;此时会存在不错的股权交易窗口期。
退可守:拐点不及预期,如果商业模式确立,可以稳定经营,不断微调,自造血;在外部投资人不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完成回购。
三、国情派
服务内循环,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技术攻坚。团队已经在国家/省部级示范项目或者学术界展现出一定影响力。所在的细分行业或者相关行业,市场空间至少10亿规模。此类项目,利润还是要具备过亿的可能,哪怕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因为很多项目,今年看似卡脖子,过几年,可能就卡不住了,到时还得看经营业绩。
除此之外,其他类型的早期项目,都要高度警惕。
之前一个年轻的投资人朋友曾经跟我探讨过一个有趣的问题,他说:“矛哥,你觉得什么项目,无论怎么努力,利润都不会超过1亿?”把这类项目排除掉,对于早期投资,目标就会清晰很多。
听完之后,我受益匪浅。但突然发现,A股的很多上市公司都符合这个标准之后,我的心情又变得异常复杂。
当理想与现实冲撞,唯有变通地留在牌桌上,科学地去决策,努力地去获客,剩下的就留给运气和时间去发酵了。
未来三年,也许不是一个好的收获期,但也许是个不错的播种期。
2024,我们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