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高瓴投了一个上海团队:汉丞科技完成B轮融资

这两年,从投资人到各地地方政府,大家都激情澎湃地聊起了氢能。

又见氢能。

投资界获悉,今日(8月30日),汉丞科技宣布完成超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国际能源巨头企业福德士河(Fortescue)与高瓴创投(GL Ventures)共同领投。

成立于2016年,汉丞科技身后是一群海归科学家。蛰伏数年,公司集结一支投资人队伍,国家级基金混改基金、临港科创投、上海自贸区基金等身影浮现。

崛起于上海,汉丞科技恰是氢能火爆的一缕缩影。这两年,从投资人到各地地方政府,大家都激情澎湃地聊起了氢能,大额融资比比皆是,成为新能源大时代的又一注脚。

海归科学家带队

上海诞生一笔氢能融资

故事要从2016年说起。

彼时,汉丞科技正式创立。其中“汉”表示中国,“丞”则意喻报效祖国。创始团队由海归科学家为核心构成,拥有强大的技术背景、同时兼具深厚的产业经验。

成立之后,汉丞科技一直致力于氢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形成“一体四翼”的业务格局。具体而言,“一体”指增强型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超薄增强型),“四翼”指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用氢)、液流电池(储能)、二氧化碳浓缩电解还原(减碳)。

众所周知,质子交换膜作为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我国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一度达到99%。转折出现在2022年,汉丞科技质子交换膜工厂在上海临港建成,从而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核心原材料至最终成膜全链路国产化。随后,汉丞科技也将总部落户至上海临港新片区。

成立至今,汉丞科技已完成多轮融资,前期投资方阵容包含了国家级基金混改基金、临港科创投、上海自贸区基金等。

此次B轮融资,领投方来头不小。其中,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的福德士河为国际能源及资源公司,对绿氢及相关产业链有广泛布局。据悉,本轮融资前,汉丞科技已与福德士河达成了深度战略合作。而高瓴创投则是中国最活跃的创业投资平台之一,专注于创新型公司的价值挖掘与价值创造。

一路走来,汉丞科技的崛起也离不开上海临港。据《临港蓝湾》平台透露,园区在产业生态与企业扶持上,给予了汉丞科技许多帮助,不仅提供了设备搬运落地、安装调试及各项跑腿服务,也及时告知各类优惠政策。

此前汉丞科技团队也表示,临港国际氢能谷聚集了很多产业链上下游的头部企业,因此汉丞选择迁址到临港,“拥抱客户,快速响应与上下游企业联动,发挥产业链集聚效应,共同推动氢能规模化发展和全场景应用。”悄然间,一个氢能新星正从上海冲出。

高瓴,投出一条氢能产业链

伴随着这次出手,外界得以一窥高瓴的氢能投资版图。

此前一幕发生在今年2月,明阳氢能宣布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由公司创始股东高瓴创投持续领投。成立于2023年的明阳氢能,由新能源龙头企业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与高瓴创投共同投资创立。换言之,高瓴在公司未诞生之时,就以深度参与孵化的方式,推动了明阳氢能的成立。

稍早前,阳光氢能也宣布完成6.6亿元的A轮融资,领投方为君联资本,跟投方则再次出现高瓴创投的身影,此外还包括钟鼎资本、招商局创投、仁发碳中和、中肃资本、上海临港氢能基金、好买母基金等。据悉,融资后阳光氢能估值约60亿元。

时间线再向前移至2023年9月,上海氢能企业ROTOBOOST(罗托布斯特)宣布完成由高瓴创投领投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这是一家致力于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制备氢气的氢能源公司,通过结合源自挪威的「甲烷催化热裂解」先进技术产业需求,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绿氢制备以及其他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碳产品,并且整个过程可以做到零碳排。虽成立时间不长,但ROTOBOOST迅速受到了产业客户的欢迎,目前已和各国船级社、国际航运龙头、以及马来西亚及印尼的油气企业等展开深度合作。

梳理下来,还意外看到两个IPO的身影。

今年3月,重塑能源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身后掌舵者林琦,早年毕业于南昌大学,职业生涯起步于氢能行业。2015年,他在上海创立重塑能源,聚焦于氢燃料电池。2022年重塑能源完成了E轮系列融资,共募集资金约21.78亿元,高瓴位列投资方阵容之中。

还有浙江蓝能,去年完成数亿元战略股权融资,由中国石化资本领投,光速光合、高瓴创投、孚腾资本、气候资本、中金资本、国泰君安、上汽集团、混改基金、鲁民投等10名国内知名产业及金融机构投资人共同参与投资。随后,浙江蓝能在浙江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纵观氢能产业链,主要由制氢、储运、加氢、用氢等几个核心环节构成。细细梳理下来不难发现,高瓴围绕氢能的投资打法,即在每一个环节中寻找确定性更强的需求,寻找技术共识接近形成且存在长期技术门槛和技术迭代的空间,以及能够重塑竞争格局或者供应链的节点,去进行投资布局。

比如制氢环节中,高瓴团队投资了ROTOBOOST、明阳氢能等,且均为最早期投资人;而在储运环节,因为氢存在生产和使用的节奏错配而存在需求,因此出手了浙江蓝能;至于在用氢环节,高瓴在A轮便投资了唐锋能源。唐锋能源同样坐落在临港,是一家致力于燃料电池“心脏”——膜电极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数年发展,目前在国内同行中已做到了绝对头部。

2023年底,高瓴创始合伙人李良在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表示,近年来,高瓴围绕科技与制造业的投资主要围绕几条主线来推进。一是能源变革的持续深入所造就的巨大机遇;第二是在此基础上,全球进入再工业化的“大兴土木”阶段,这带来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如数字化、智能化包括机器人的各种机会;以及对上述变化涉及到的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深耕。

由此可以理解,除氢能产业链外,高瓴近年在光伏、在储能领域的锂电、液流等方向,以及在电气化、材料创新等领域,均做了系统性投资。比如在储能方向上,高瓴的出手包括全球化户储龙头企业思格新能源、分布式储能解决方案商奇点能源,以及星光微网、时代储能、液流储能等;在光伏方向上,高瓴所投的微导纳米已登陆科创板,永臻科技则于6月底完成了A股上市。

城市竞赛

争抢中国氢能之都

此番落子上海,并非偶然。

放眼全国,上海作为氢燃料电池技术发源地,在氢能领域起步早、创新强、产业链较全。2022年,上海出台《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产业创新能力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育5-10家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行至今日,上海已规划“南北两基地、东西三高地”的氢能产业空间布局——“两基地”为金山和宝山两个氢气制备和供应保障基地;“三高地”为临港、嘉定和青浦三个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正所谓一产兴一城,不止于上海,眼下主要城市都在争抢中国氢能源之都。

正如北京,早已在氢能赛道暗暗发力——“氢能第一股”亿华通便诞生于此。犹记得2022年冬奥会,212辆氢能源大巴集体亮相,展示北京氢能实力。而在2021年,北京就曾发布方案培育氢能产业,计划在2025年之前培育10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

还有合肥,同样热情高涨。2022年,《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就立下布局推广应用氢燃料汽车500辆,布局氢燃料供给体系,力争2025年建成加氢站10座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合肥已集聚阳光氢能等上下游企业近30家。

此前业内更有一个观点:中国氢能看佛山。这并非夸张,在当地政府扶持下,这里聚集100多家氢能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占广东省总数约三分之一,包括国家电投氢能、清能股份、异辉科技、韵量燃料电池、济平新能源等一批企业纷纷在此落脚,形成千亿集群。

相比城市之间的激烈比拼,投资人更为冷静,常常聊到氢能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是大量廉价氢气的获取问题,电解法在生产效率上无法与化石燃料制氢媲美,但后者碳排放又会大幅增加。

此外,氢气的存储和运输,甚至加氢站高昂的造价等都是发展瓶颈之一。并且氢气属于易燃易爆气体,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因此,氢能也成为了一级市场极具争议的赛道——有无数坚定信仰者,也不乏看空者。而回望人类历史,从柴火到煤炭,从煤炭再到油气,人类社会每次巨大的进步,都是伴随着能源革命而来。这注定是一条漫长的征途。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相关企业

新能源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