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原料药企上半年业绩大爆发:胜者的迷茫

2023-2030年,全球总计约2360亿美元的药品面临专利悬崖。如果相关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不充分、价格没有内卷之前,承接相关原料药业务,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矩阵,那么维持高附加值增收也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上个月,药企半年报连续出炉。其中不少原料药制剂企业的业绩表现超出市场预期。

比如,浙江医药营业收入44.05亿元,同比增长11.87%,净利润同比增长15.82%。新和成上半年营收98.44亿元,同比增长32.7%,净利润同比增长56.88%。港股里,联邦制药收获净利润14.9 亿元,同比增长16.1%。

在今年一众医药子领域下滑的趋势下,原料药制剂企业似乎走出了历史阴影。

此前,在集采对利润端的压缩,使得传统原料药业务板块增速减慢;新拓展的“+CDMO”的模式面临激烈竞争,放量速度缓慢;转型制剂的企业和原有玩家相比,销售和研发的底子都弱,补足需要时间。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去年一些原料药企业表现都不算好:华海药业净利润同比减少29.25%;天宇药业净利润仅2700万元。转型较慢、产品线较为单一的企业甚至出现了亏损:比如主营肝素的健友股份亏损1.89亿元、海普瑞亏损7.83亿元。

“很多人都觉得,有了集采保供这个背景,上游的原料药企业就过上了好日子。”一名关注原料药领域的投资机构从业者说到,“但事实上原料药企业是夹心饼干,供需的两端一个是制剂,一个是原料,而原料药企业在中间,其实是被动的。”

和一般人对原料药行业“低端、粗放“的认知不同,现实中,企业产品从工艺研发到小试、中试、再到申报和获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3-5年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原料药企业横向拓展较少,一般趋向于纵向延伸。但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产品集中度过高的问题。

对于商业化品种不够丰富的企业,被上下游夹攻的风险很高,除非是有自主技术的高门槛品种;而做一体化或是CDMO,其实也都是重资产投入,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选错品种代价同样很大。

“其实这几年行业逐渐意识到光喊转型是不够的。所有人都在转,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最后还是要回归比较朴素的逻辑,就是归根到底还是核心产品有多硬。以核心单品为主轴,再去做周边的拓展。“上述投资人总结道。

制剂企业的景气周期度

在一众增长曲线平缓的原料药企业里,奥锐特算是独一档的存在。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32.21%;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96.66%。

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制剂新业务,贡献了0.92亿元的销售额。去年6月,公司的地屈孕酮片获批上市,拿下国内首仿。地屈孕酮这一原料药本就是奥锐特的传统优势业务,“它的合成工艺比较复杂,全球范围内能做的厂家很少,奥锐特以前就是该类原研药的长期供应商。”上述投资人说。

如上所述,原料药企无论如何转型,都很难摆脱重资产的运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资金的获取就成为头号难题。由于技术门槛较低、想象空间较小,该领域在二级市场一直不受待见。以最近一年数据来看,行业市盈率普遍徘徊在20倍左右,部分业绩较好企业甚至无法突破10倍。

7月,奥锐特发布发行不定向可转债的路演通告,其中提到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品种的扩展上。计划包括:年产3亿雌二醇/雌二醇地屈孕酮复合包装片的生产线建设项目,该项目正是地屈孕酮片的延伸产品。敢于逆势扩张,核心还是公司在该领域的统治力。

除此以外,公司还通过技术关联性“蹭”上了一些品种的热度。

比如,募资还将用于年产300KG司美格鲁肽原料药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投产后。根据公司的审核问询函回复报告,一些现有产品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使用的生物发酵技术、以及已有的化学合成平台,都可以移植到司美格鲁肽原料药产线中,大大降低了成本。

“奥锐特算是小体量的特色原料药公司,品种不算多,市场需求不算大。但这也让它转型的主线比较清晰,效果比较明显。”上述投资人说到。而不高的基数也给了其高增长的空间。

体量、战略相似的还有博瑞医药。

这家以奥司他韦作为一体化核心品种的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8亿元,同比增长11.95%;净利润下滑2.81%,但主要是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8%导致。博瑞同样把下一回合的筹码押在了减肥药上,自研产品BGM0504目前处于Ⅱ期。

无论这两家企业未来如何,起码它们在转型过程中具备稳定的核心,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尽量为市场创造想象空间;而其它一些看似向前走的企业,实际上却有原地打转的危险。

华海药业在经历了去年的滑铁卢之后,今年上半年似乎又重振旗鼓,单季度业绩创历史新高。原料药转制剂行业,这两年在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下,一直算不上稳定,华海是*代表性的公司之一:2018年,公司因为缬沙坦杂质事件元气大伤,2019-20年在全球疫情停摆之下取得了大幅增长;2021年第四季度华海药业再次出现亏损,到了2022年再增;而2023-24年似乎又是这样一个循环。

在某种意义上,华海药业代表了另一类原料药转制剂的企业:为了抵消集采续标带来的终端产品价格降低的影响,企业开始进一步增加制剂品种数量,旨在依托一体化运营效率的优势靠量去取胜,仅今年上半年华海药业就有5个新品种上市。

CDMO新入学者

而另一类不完全走一体化制剂路线的原料药企业,在CDMO的路上走得也有深有浅。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天宇股份,今年上半年业绩承压明显:收入12.65亿,同比减少6%,净利润同比减少44%。在所有业务板块中,CDMO 业务下滑最为严重: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约 25%,主要变动原因是受客户需求下降,CDMO 毛利额下降。

发生同样情况的还有:2024年上半年,九洲药业CDMO业务实现收入19.71亿元,同比下滑20.61%;同和药业CMO/CDMO业务实现销售收入0.40亿元,同比减少36.71%。

针对这一现象,行业内并不感到意外。从原料药转型过来的CDMO本来就属于第二梯队,强者如凯莱英、博腾等公司都已经在高基数之下增长疲态尽显,而且不同梯队的分化效应越来越明显,在这种环境下原料药企的CDMO业务下滑是常情。

“大部分原料药企业做CDMO的优势在于成本,但这种逻辑已经过时了。现在CDMO做的都是客户服务,需要很全面的技术能力和全链条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原料药企很难竞争得过。”上述投资人说到。

本身,CDMO业务与原料药传统业务的连接点在于:可以利用闲置产能,算是在业绩报告上增加一个bonus。“对于一些中小体量的公司来说,CDMO的订单就是吃了这顿没下顿。可以当零食,但不能作为主食。”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原料药企业把增长中心放在了获取CDMO订单上:上半年,九洲药业CDMO新增项目数同比增长14%;已承接的项目中,已上市项目34个,III期项目81个,Ⅰ期和II期项目988个;制剂CDMO方面公司引入近20家新客户,项目数同比增长32%。

为此,九洲药业总投资25亿在台州建立临海生产基地三期项目,还在日本、德国建设研发服务平台。但这些积极信号在上述投资人看来,可能只是一种“虚假繁荣”。

“现在的CDMO行业,看重的是你为大客户服务的经历,一味堆订单、堆产能是没有用的。”他说,“他们(九洲)已经算是原料药企里比较重视研发的了,但比重和真正的CDMO企业相比还是很低。”

海外市场的两难

在意识到国内狭窄的价格空间后,不少原料药企业又重新规划起出海的航线。

我国本就是原料药的出口大国,原料药也是我国医药出海的最早实践领域。2010-20的十年间,原料药已经由159.8亿美元翻倍增长至357亿美元,国内约65%的原料药都用于出口。但从2021年开始, 原料药出口开始存在增长疲软甚至下跌的现象,去年出口金额为409.09亿美元,同比下降20.66%。

其中有一部分疫情影响的因素:2021-22年全球供应链受阻,2023下游又集体进入去库存阶段。但还有一些长期环境的影响:比如随着产品收率不断提升、印度作为新兴的原料药大国进入竞争,使得平均单价被一步步压低,诸如维生素等产品甚至产生了销量和价格的倒挂。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原料药企业开始退守中国市场。以主营维生素业务的浙江医药为例:2007年,公司的营收结构中海内外收入大致持平,而到了2023年,公司在国内的营收占比就已经达到了71.9%。

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尽管同样对价格有所压缩,但国内的集采背景起码给了一个下探的底线,而且竞争相对来说不算激烈,存量选手基本都有一口饭吃;但海外市场的残酷,是没有任何限制可言的

但一直抱守着下限是没有未来的。中国原料药想要争取海外市场的价格上限,只能向高价值品种转型。

所谓从低价值转向高价值,不同细分领域有不同的做法:对于大宗原料药而言,就是在制剂一体化上找到附加值,其中比较成功的是普洛药业。2024年上半年,公司制剂板块营收6.80亿元,同比增长18.37%。这得益于公司的开发速度较快,每年立项开发的制剂项目均超过25个。

而对于特色原料药而言,找准专利悬崖进行品种拓展则尤为重要。

2023-2030年,全球总计约2360亿美元的药品面临专利悬崖。如果相关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不充分、价格没有内卷之前,承接相关原料药业务,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矩阵,那么维持高附加值增收也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深蓝观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医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