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医药零售行业扩张驱动,计划5年内上市的海王星辰加快了海外上市进程。本报记者获悉,海王星辰将于11月上市,地点圈定在美国纽约证交所,路演将于近期进行。
在美国高盛进入三年时间内,海王星辰快速扩张,但扩张要求的资金规模和业绩提升对海王星辰管理层构成了沉重压力。海王集团将药店作为海王生物药品推广平台的营销策略也面临挑战,上市或许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上市融资
海王星辰此次上市的策划者为美国高盛。2004年高盛向海王星辰注资4000万美元,海王星辰成为国内首家接受境外直接投资的中国医药零售企业。高盛计划在5年内将海王星辰推介到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上市,使其营业额达到40亿元,成为中国最强大的连锁药店公司。
高盛进入海王星辰后,对海王星辰的每年门店数量提出了要求。2004年底连锁门店为680家,2005年底达996家,2008年总店数达到2000-2500家,年销售额达到40-42亿元。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海王星辰总销售额为21.8亿元,在全国医药零售企业中排名第二,店面总数1500多家,单店年平均销售额为150万元,目前海王星辰店面数已发展至1700多家。
本报记者就上市事宜向海王星辰求证,其负责媒体发言的市场总监钱然婷表示对此不愿置评。一般公司在上市路演之前有一段时间缄默期。
“上市是为了解决资金需求。”湖南芝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丰盛表示,随着药店竞争越来越激烈,集成度要求越来越高,如果采用原来的开店模式,速度会很慢,再加上成本高,其实并不划算,而采用上市或并购只是策略不同。
“美国三大连锁药店就占据了市场60%以上的份额,相比之下,国内的医药市场集中度不够。”深圳一位医药行业人士表示,连锁药店已进入扩张期,洗牌仍是近几年连锁药店的一大趋势。
低廉的成本及激烈的竞争使拓展门店数成为扩大企业销售规模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并购和上市已成为医药连锁企业迅速扩张的途径。2006年,湖南金沙、深圳三九等连锁药店纷纷易主。2007年7月湖南芝林全线收购了南京新主张6家店。刘丰盛表示,湖南芝林仍将继续把收购、参股、控股作为扩张的主要模式,“这样才可以迅速把盘子做大”。记者获悉,除了海王星辰,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也准备于近期登陆股市。
“海王星辰药店面积不大,品种不多,但发展是行业内比较好的。”刘丰盛表示,上市后,海王星辰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大。
不过,医药行业人士认为,尽管海王星辰扩张速度较快,但海王星辰开店成本比较高,实际利润并不高。“海王星辰跨省区域较广,而跨省经营受各地地方保护主义影响。”
高盛效应
按照海王星辰和高盛达成的合作协议,高盛提供资金支持后,海王星辰要在未来五年内营业额达到40亿元,分店数量达到2000-2500家,成为国内最强大的连锁药店公司。
据知情人士表示,高盛进入海王星辰后,海王集团修改了采购体系,把所有的采购都上收到集团总部,并加大了贴牌产品的比例。高盛在产品销售上推行贴牌采购政策,即将海王集团自有注册的商标,授权给生产企业贴牌生产,该产品仅限于海王星辰药店销售。
“海王星辰的合资方高盛签订的是对赌协议,规定了营业额或利润达不到指标,就必须把股票卖给他们,因此海王星辰利润压力较大。”深圳医药行业人士表示,现在上市可能与此有关。
根据海王星辰自有品牌招商函显示,海王星辰从全国广罗贴牌生产商,将自有品牌商品放入全国核心商品线目录中,由总部统一采购、下订单、结算、配送和营销,这些产品也将成为海王星辰全国所有门店的基本配置商品。
“如果是卖自己的品牌,毛利可达50-60%,而销售其他品牌则只能达到10%,一般毛利在20%以上就能盈利。”深圳医药行业人士表示,从2005年开始,海王星辰开始将其他品牌药品下柜,这种情况在2006年更为严重,甚至引起一些医药生产商和经销商的不满。
而在此其间,海王星辰经历了高层更换。2006年5月,前总经理钱舜尧离职,深圳医药市场人士猜测是海王星辰2005年的销售业绩未达到高盛要求所致,而双方在品牌推广上也出现了分歧。
2006年8月,钱建农执掌海王星辰,为了强化总部管理,10月份他成功将海王星辰总部与深圳分部合并为全国总部,统一管理下属11个分公司,并实行统一采购,同时发展社区便利药店。
“钱舜尧是一个稳健、务实的人,不愿意得罪一些品牌供应商,也不愿只做自有品牌,他对这个想法不积极。”深圳医药行业人士表示,尽管海王星辰推行的这种“OEM战略”毛利较高,但销售并不如预期,“海王星辰最近利润压力太大,自有品牌的销售并不是太理想。去年海王星辰自有品牌有七八百个,现在才两三百个。”
海王星辰市场总监钱然婷则表示,海王星辰的这种改革是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的做法,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管理,对不好的产品进行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