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孵化器模式在国内遇困 创新工场两年前已悄然转向

与创新工场相比,更多孵化器还停留在挂个大牌子,扮演二房东角色,仅仅是向企业收取税收和租金。天使投资人、原华为互联网业务部总裁朱波曾公开放言:国内创业加速及孵化机构形成一股风,但95%以上有问题。
2012-08-13 08:30 · 腾讯科技 雷建平

  更早之前,互联网分析人士谢文则公开指出,创业孵化器基本商业模式是拿初创公司的一部分股权,等这些公司上市或者卖掉时才有回报。这个周期巨长无比,概率巨低无比。这种广种薄收的事,前提是成功率很高。这也是所谓的孵化器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谢文更是尖锐指出,孵化器概念在1999年、2000年热炒了一阵子,很多孵化器项目里面有拿着国家拨款的各级政府参与,其实就是科技腐败,骗钱、乱花钱、贪污腐化。“随便查历史,尤其是在IT产业,被孵化器孵化成功的大创新、大公司,一个都没有。恰恰相反,谁都不看好的,像Facebook这样车库里面出来的,才做出真正的创新。”

  知名IT经理人、资深互联网人士王冠雄认为,李开复采取的模式很聪明,在“模样上”看没什么问题,“名人光环+超级公关+大佬背书+主要方向”,目前看确实成了“项目工厂”。这是一个“具备中国特色”的孵化器模式,也很难复制。

  “在创业这事儿上,家猪干不过野猪。孵化器里面出来的企业,往往缺乏真正的虎虎生气,特别是在非常规竞争下的中国互联网。一个伟大企业必定有伟大的创始人,而具备这种野心的创始人往往心很大,很难接受创新工场‘早期投资占股17.6%’的条件。再说,有几个此类孵化器下成功的企业?”王冠雄反问。

  实际上,很多创业者往往最需要的并不是资金、场地的支持,而是一种能够在互联网丛林厮杀的本领。一位业内大佬公开表示,很多创业者不缺钱,参加孵化器模式,一次性出让差不多20%的股权,很多人并不甘心。

创新工场悄然转向 孵化器概念淡化

  实际上,这两年创新工场逐渐淡化孵化器的概念。李开复对腾讯科技表示,当初做内部孵化项目有点无奈。他指出,创新工场要做好需要团结五类人:媒体、工程师、创业者、VC、机构投资者。创新工场需要吸引有经验的创业者入驻,需要有VC在创新工场项目上接盘,需要有机构投资者愿意将资金放到创新工场基金运营。

  从早期看,创新工场获得媒体和工程师支持,但创业者对创新工场持有疑虑:为什么要来创新工场创业,你的基金最多吗,你的钱最多吗,你的附加价值在哪里?大概运营一年后才有批特别优秀的创业者在创新工场创业。VC则是在创新工场项目取得一定成绩后才追创新工场项目,或跟创新工场合作,谈下一轮投资。

  最后一批是机构投资者,看到创新工场产生的经济价值,愿意把钱让创新工场管理,这五批人基本到位后,创新工场才达到一定台阶,进入稳定运行的状态。“创新工场创立*年为什么做内部项目,自己带头创业,而不是创业者找创新工场,因为他们当时还在观看状态,在没有创业者时候我们只有无奈自己带领创业项目。”

  去年TechCrunch Disrupt大会上,李开复表示创新工场要从“大孵化、小投资”模式,转变为投资领跑发展方向。知名媒体人程苓峰则指出,“超级天使赚很多钱,且控制很多项目源。创新工场从孵化器入手,挤进超级天使俱乐部,是顺势做VC,接盘自己的好项目”。

  口碑网创始人李治国认为,早期创新工场能很快把握大势,做出像豌豆荚、应用汇这样的产品,随着互联网巨头涌入,创新工场丧失先发优势,如再坚持内部孵化项目,不仅见效慢,甚至很可能成为有背景互联网公司的炮灰。不如寻找外部优秀人才,早期进行投资回报快。

  朱波认为,创新工场转型属于必然,孵化器模式需要动员的资金很少,但创新工场已成功进行三轮募资,具有巨量资金,最近一次是1.5亿美元,有将钱花出去的压力。如果只是孵化项目,这需要孵化多少项目才能将这笔钱花费出去。相反,涉足有前景的早期项目不仅可以很快建成效,还能很快将钱花费出去。

  朱波指出,与创新工场相比,国内更多创业孵化器还停留在口号上,仅仅是挂一个大牌子,吸引企业入驻后,直接做起二房东,向企业收取税收和资金阶段。朱波坦言,现在中国做孵化器是一阵风,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产业链的*层,没有经验根本做不成。

 饱受诟病的“二房东”:不能停留在仅仅收租金

孵化器模式在国内遇困 创新工场两年前已悄然转向

李开复给腾讯科技画出的孵化器项目

  为将孵化器模式介绍清楚,李开复在自己的办公室黑板上亲自给腾讯科技画了一幅孵化器国内外对比表。李开复认为,一个成熟的孵化器模式,不是简单的场地提供,还需要同时配备很多要素:包括有经验的人、专业培训、招募优秀人才、对孵化企业进行前期文化和架构建设,对趋势前沿有好的把控、资本的对接,做到这些才能真正降低创业失败概率。

  “很多孵化器仅仅是当房地产来运行,价值有限。我们现在都避免用孵化器这个词。我们所做的是创始投资机构的概念,和风险投资也不同。创新工场在创业者创业*天,就投资企业,并且给它巨大附加价值,创业者能用更短时间做出产品,降低失败概率。”

  李开复说,对于孵化器项目来说,对趋势判断、产品建议、用户获取、技术优化、迭代过程都需要专家。如果只找一批对金融运作、法务、财务、房地产人来提供服务,很难覆盖到每个领域,这是传统孵化器挑战。“是招聘一些退休的或普通的或刚毕业人,招聘负责人曾经在大公司做HR、VP还是猎头领域*的人,是刚毕业的小女孩打电话,还是退休的老公务员与企业联系,这都很关键,直接关系到最后创业者项目是否能成功。”

  此外,能否给创业者指出创业的盲点也很重要。比如经常与创业者碰撞,给创业者指明创业方向,分析哪些行业成长最快,如创业者想做汽车网站、健康网站,能清晰向创业者指出哪些领域已饱和,不如做其他方面,哪些领域值得参考,而不是仅仅挂个大牌子,做个二房东。

  当然,李开复并没有否认传统孵化器模式价值,称创业者能进入到孵化器模式也不错。如果说一个创业者有千份之一成功概率,进入某个孵化器变成千分之一点一,也是成功。创新工场要做的就是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帮助创业者将成功概念从10%做到30%、40%甚至50%。

  在李开复看来,互联网江湖残酷,肯定会有很多从孵化器出来的企业最终被大企业绞杀,但相对来说,大公司有过去的包袱,有更多流程,没有自己是公司主人翁的动力,可能为很多事情分心,可能有内部斗争。相反,创业者生命都捆绑企业,可以更努力拼命做事情,也有很大成功几率,如果创业公司被大公司收购也为未尝不是一个可接受的结局。

  朱波说,孵化器模式要想成功,一个必须考虑的就是孵化企业毕业前,帮助创业者将人力资源、市场、技术研发、税务等各方面人才配齐,否则,一旦脱离温室环境,创业者将面临很多复杂环境,在大型公司的绞杀下,反而是越做大越危险,失败概率大幅提升。

  李治国则认为,国内创业孵化器应该更多在资本对接方面下功夫,也希望国内能形成很成熟的退出机制。当前孵化器模式能够做得成功比较少,这在于国内并没有像国外那么成熟的退出机制,大公司宁愿山寨一款产品,也不愿意斥资收购,这就扼杀了创业者。随着未来平台走向开放,创业者深入细分领域运营,这一局面或许会有所改观。

  “如果一直缺少退出机制,那将是社会未来10年的悲哀”。李治国希望政府主导的孵化器少一点税收方面的考虑,多在配套设施方面扶持。毕竟虽然这些孵化器给创业者很多补贴和扶持,但由于多数在郊区,创业者将意识到从孵化器中获得收益抵消不了成本增加。

  对孵化器模式看淡的俞永福说,在中国创业孵化器模式要更土鳖一点,更注重草根,而不是仅仅依靠工程师和研发人员。具体谈及创新工场时,俞永福说,“不管怎么样,创新工场还是培养了市场,至少他的工程师团队你还能挖一挖。毕竟因为李开复的原因,创新工场的项目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和对外资企业有向往的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