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首页 产业 vc 正文

墨迹天气发展轨迹:从工具到社区 大牌VC纷纷来敲门

金犁没有说他们的总用户数是多少,他更愿意告诉别人,墨迹天气现在月均新增用户数是20万。他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天气应用是个大市场,人人都关心,人人都会用,而墨迹是这个领域的老大,依然保持着令人激动的新增用户数。
2013-01-09 16:36 · 创业邦

  初次见面双方就聊得不错,而且陈科屹明确告诉金犁,他们想投。第二天,双方就谈定价格,签了协议。至于投资金额,是金犁和对方反复磨出来的。“就是跟街边讨价还价是一样的。可能我们不太屑于和别人在街边讨价还价,但融资一讨价还价就是几十万的事,然后就慢慢商量到250万。”

  此后2011年,墨迹天气又拿到了盛大的千万元人民币投资;2012年则拿到了第三轮融资,因为消息没有正式对外发布,所以投资人和金额都没有被披露。

 封站,散伙

  当墨迹天气的日活跃用户达到1万的时候,金犁开始兴奋了。当时,他们才做了不过七八个月,还在Symbian平台。这种兴奋不但没有随着转向 Android平台而消失,反而愈加强烈了。“没有想到我们能在Android上达到前十,墨迹天气在Symbian是达不到前十的。在Symbian我们起步得比较晚,但在Android市场上我们起步算比较早的。”

  金犁认为,正是墨迹把天气这个盘子给做大了。早于他们的天气通已经委身新浪,而墨迹天气每月保持着20万用户的新增量。然而,变数也随之而来。金犁还没来得及庆祝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就遭遇了创业以来*的困难——PC端的墨迹天气官网被关和创始团队散伙。更要命的是,这两件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2011年5月初,友录在线的CTO姜洋结婚。早上他打开电脑,登陆QQ,金犁的头像在闪。他打开对话框,被金犁说的话吓了一跳。“我可能要离开墨迹了。”姜洋询问原因,金犁只简单说了几句,大概是跟合伙人不合,意见不统一,发生斗争之类的。他安慰了金犁几句,就去结婚了。

  下午,姜洋结婚回来,金犁又在QQ上告诉他:“网站被关了。”

  实际上,当时金犁的两个合伙人已经在2010年底走掉了一个,只剩其中担任CTO的一个。在结婚前一天,姜洋还见到了金犁和他的CTO。午饭间,金犁问担任友录在线CTO的姜洋,“你现在的工作强度怎么样?你们那多少人干多少事?”姜洋知道,金犁对自己的CTO已经很不满意,觉得对方工作不努力。当天,在场的CTO没有说话。

  金犁知道,他们之间出问题了。“一个是分工不明确,还有大家对产品的方向有分歧,甚至很多行为可能互相都看不惯。理念不一样,比如说管理公司,我认为公司应该从事这样的特点,他们可能有别的想法。”

  金犁给人的印象比较温和沉静,但对待产品,他承认自己是很强势的。比如这个颜色不太好,文字该怎么摆放,这些问题,他都非常坚持自己的意见。产品也是合伙人之间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

  “时间长了,就爆发了。我们就很难再沟通了,很难沟通的时候就没法再合作了。”金犁说。

  爆发的时间正是姜洋结婚当天,据说公司内部被搞得天翻地覆。他们开始商量怎么分开,才有了金犁在QQ上对姜洋说的那句“我可能要离开墨迹了”。但最终的结果是,对方离开了。

  对于创始团队的散伙,天天动听创始人黄晓杰说:“他们当时都比较年轻,没有什么合伙经验。可能金犁的方式也不是特别得当,因为他是CEO,会用一些比较强硬的方法去处理,并没有真正地去让别人达到心悦诚服的状态。在第2个合伙人离开的时候,我发现他和以前不一样了,挺大度,也包容,哪怕是受委屈,也要把事情妥当地解决。”

  工程师出身的金犁承认,创业以来,管理是他遇到的*挑战。“以前是跟机器打交道,输入“1+1”,他返回一个“2”;但是每个人你给他输入与他返回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经过创始团队的解散,他也开始有意识地寻求管理经验的突破,比如学着管理员工的预期。而在招人环节,只要有一些犹豫,他都会选择放弃。

  相比合伙人问题的快速解决,网站被封则没有那么顺利,而且还意外地被牵扯出了“案中案”。

  讲实际点,墨迹官方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为用户提供具体的功能,它真正的领地在APP。但是金犁不敢轻视被封站的原因,他认为这一定是中央气象局搞的鬼。因为一开始,墨迹就从网上抓取天气数据,气象局找上门来要求付钱,一年几十万元。对于当时没盈利又没融资的墨迹来说,这也是一笔大开销。所以,气象局的要求就被束之高阁了。

  但是眼下网站既然被封,金犁判断应该跟气象局脱不了干系。他给对方打电话求证被封站一事,对方居然毫不遮掩地说:“你不按规矩办事,确实是我们干的。”无奈之下,金犁反复再三地跟气象局交涉付费拿授权一事。

  实际上,墨迹官方被封一事跟气象局没有任何关系,是有人在论坛发布乱七八糟的违规内容所致。因为金犁在互联网数据中心(简称IDC)备案时留的电话几经搬家已经不再,也没有接到IDC封站的警告。

  大概3个月后,网站恢复运营,与气象局漫长的授权谈判却进展缓慢。几经周折,联系到一个新媒体部门,拿到报价。金犁本来准备砍砍价,如果实在不行就买了。但是没想到,对方突然又不卖了。理由是,墨迹跟气象局有竞争关系,对方也有做天气应用的打算,而且已经推向市场。历时一年多,最后墨迹找到北京气象局,拿到了天气数据的授权。

从工具到社区

  墨迹天气的爆发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黄晓杰坦言:“一开始我看金犁做的产品,看起来很漂亮,操作也很流畅,但是当时没想到墨迹天气能够成长到一个几千万的用户量,成为天气类品牌的*。当时是没看出来的。”

  就连金犁自己也有点打鼓:“我觉得天气还是一个比较小的应用,虽然是大众需求,但相比UCWEB或者是天天动听、来电通,我觉得至少是二线产品。”

  如果总结下天气应用的特点,就不难想象为何墨迹天气会有爆发式的增长。*,相比唱吧、Instagram的窄众服务,这是一个符合大众需求的东西。第二,用户必须联网才能使用这款产品,Symbian时代有很多不错的软件,不需要联网就能使用,但是无法与用户有所交互。第三,用户的使用频次很高,每天都会关注,一天可能会更新多次。

  这也是金犁当初之所以选择天气创业的原因。他曾经想过做优惠券,再三考虑后觉得自己没有做O2O的能力。而墨迹天气做到现在,金犁都觉得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基本就是靠一版一版发布新的功能积累了口碑”。他痛恨刷榜。

  墨迹天气是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没错,问题是如何大规模变现?很多人都曾经在他耳朵边唠叨,天气这个事没有商业模式,没有想象空间。金犁也在纠结困惑,便信以为真了。2010年3月,他开始尝试其他方向,是类似3G门户的GO桌面。金犁只有一个目的,把已经有的1000多万用户导一部分过来,然后变现。他一度对这个项目很有热情,做了至少半年。但是当时团队不太稳定,项目最终流产了。姜洋说:“幸亏没做成,这是可喜可贺的。因为目前看来,天气这个事是可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的。”

  在移动端工具类产品纷纷向社交聚拢的潮流下,墨迹天气在探索自己的路数。他们在Android新出一个UGC版本,用户通过拍摄自己所在位置的实景天气,上传到客户端,形成一个实景中国。这也是金犁为弥补之前天气应用互动性不足的缺陷,比如,推送天气预警是常态服务,但是用户往往看一眼就关掉,没有任何互动。

  对用户来说,每个人都是天气播报者也是分享者,可以对预报不准确的天气纠错,甚至可以精确到具体位置,比如北京国贸。对用户拍照分享的激励措施目前还是精神层面的,通过他们的粉丝数和分享次数来表现。

  在金犁看来,当用户数和活跃度都到一个量级,变现的方式和规模也会自然上去。比如,阿迪达斯之所以选择跟墨迹合作,就是对墨迹品牌曝光度的一个认可。而且金犁认为,移动APP变现的可能,与整个市场对移动互联网的认可程度也有关联。

  此外,墨迹可能会参考日本天气新闻公司(Weather News)的商业模式。这是目前世界上*的民间气象公司,成立于1970年。它曾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退市转向东京证券交易所。这家公司向各行各业提供防灾气象服务,预报时段和服务项目均按照用户需求设定。商业演出会请它预测场地天气是否利于演出等等。他们在北京设有分公司,曾经主动联系过墨迹,寻求合作。

  2009年底,新浪曾经托人找到金犁,开了个价钱,想收了墨迹。金犁当时的*反应是:我们有这么值钱吗?大伙聚在一起商量,觉得以后可以把它做得更值钱,决定不卖。在接受三轮融资后,金犁对卖掉公司更没什么兴趣了。难道能通过一款移动工具实现上市?金犁的回答是:“一切皆有可能。”

  ------------------------------------------

相关阅读:

  提 问:你创业的动力是什么?

  金 犁:我想做一件有意义的、很牛的事情,就像乔布斯说的改变世界一样,我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提 问:作为年轻创业者,你认为在创业过程中*的挑战是什么?

  金 犁:内部管理。对于工程师出身的我来说,人与人的相处是*的挑战。

  提 问:在公司或团队的管理中,你如何形容自己的位置?

  金 犁:我是CEO,是船长。

  提 问:你心中敬佩的企业家是谁?

  金 犁:乔布斯,国内的话是周鸿祎

  提 问:可否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创业成功”之后,你的生活状态?

  金 犁:我还会把这些事情做下去。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看了这篇文章的用户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