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阿里买下《南华早报》,论互联网巨头的话语权布局哪家强?

阿里巴巴倘若想要把媒体当做业务来布局,恐怕就真的是『抱着金子找煤』了,互联网媒体布局腾讯已占上风,阿里要赶上太难了,对于其最切合实际的还是拥有自己的媒体话语权。
2015-12-15 10:52 · 钛媒体 罗超

  抄底传统媒体的时机已经到了?

  围绕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已成为注意力黑洞,未来的媒体重心在快速移动化。媒体内容通过手机、平板、智能电视、VR设备诸多方式快速地达到读者,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变了,效率都高出了数倍,媒体的存在价值、内容形态、商业模式,似乎一切都变了。正是因为此,不少声音都说这是一个夕阳产业,更悲观的说法是『纸媒将死』。

  传统媒体形式是夕阳产业是事实——这里是指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形式,抑或基于卫星或有线的电视媒体。不过,传统媒体机构,《南华早报》们,却依然还有巨大的价值。

一是传统媒体,尤其是许多大报大刊,启动了『自救』模式。

  它们在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崛起之后尝试了一系列转型,比如重视微博和微信的『双微平台』,愿意与今日头条诸多移动阅读客户端通力合作,并提供自己的专属App等。只是,这个过程是痛苦的。

  在进行移动转型的同时,过去基于传统媒体的营收必然会受到影响,任何转型都要付出代价,关键要看能否在新的方向找另谋出路——大部分传统媒体转型后没找到。传统媒体的痛苦跟所有互联网巨头面临的问题都是两个:如何让业务转型移动?如何再让收入转型移动?《南华早报》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先会去回答这两个问题。

二是传统媒体,具有新媒体、自媒体所不具备的专业优势。

  如果你去看微信上表现好的『大号』,其内容特色大概有这些点:

  1、扁平化地生产进而效率非常高,传统媒体还在校对错别字层层审稿时,新媒体的内容在朋友圈已经开花了,不过未经证实、假消息乱传、错别字泛滥这些现象时有发生;

  2、面向阅读量的生产进而讨喜用户,传统媒体编辑只为内容质量负责,每篇内容的阅读情况内容生产者并不知道也不care,新媒体显然不是,内容质量甚至让渡给内容目的,即分享和阅读目标。

  3、非专业新闻人士越俎代庖的大问题,新闻对于社会的价值无需多言,它的生产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新媒体降低了生产内容的成本,却让内容良莠不齐,甚至发生良币驱逐劣币现象。

  这几个问题,反过来正好体现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价值。传统媒体不再是核心渠道了,它们的内容会在各种渠道到达用户,每一个传统媒体都是一个『内容开发者』,就跟App开发者与App Store关系一样。

  从数据上来看,《南华早报》只是一家拥有11万发行量的报刊,在大多数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大V』面前不值一提,但其影响力、媒体价值和商业潜力,却是大过大部分新媒体大V的,因为它的价值不是那11万订户,而是其内容生产能力和内容品牌优势。

  有人说,传统媒体现在被严重低估了,『抄底』时间点到了,阿里巴巴在可见的未来很可能还会继续买入优质传统媒体。在大多数时候,这是为了强化媒体话语权布局,财务汇报、业务增值等都是附属效应而已。未来某天阿里巴巴投资CCTV这类体量巨大、营收可观的传统媒体时,答案将会有所不同,话语权可能会成为附属品。

  不过,阿里巴巴倘若想要把媒体当做业务来布局,恐怕就真的是『抱着金子找煤』了,互联网媒体布局腾讯已占上风,阿里要赶上太难了,对于其最切合实际的还是拥有自己的媒体话语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