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32岁替500强打天下,36岁执掌阿里,他的人生每次跳槽都不后悔

据他的同学回忆,早在上大学时,就总看到卫哲捧着一个本子,上面记得密密麻麻的。工作以后,卫哲每天只在早晚看两次邮件,而且几乎不上网。他会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将邮件分成A、B、C三种类型,A类纯资讯,B类近期待办,C类当天必须解决。
2016-09-24 11:02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张静波

  这一代理,卫哲就没再“谦让”过,不但把代理干成了正职,还成为百安居在中国的灵魂人物。2002年,32岁的卫哲出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

  在其治下,百安居迎来高速增长期。从1999年到2002年,百安居三年只开了5家店,卫哲上任后,短短四年开了46家,员工也从几百人增加到13000人。

  不仅如此,2005年他还主持收购了全球主要竞争对手欧倍德在中国的业务,将百安居的营业额从一年前的23亿提升至50亿。在他接手前,这一数字仅为3亿。

  凭借这一成绩,卫哲成为炙手可热的商界人物。但他并不甘心照搬西方模式,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执行人,而是希望做出更多本土化的东西。

  为了说服英国老板,允许在中国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他带对方去全国各地参观不同家庭的装修需求。他还一改百安居传统的DIY模式,提供设计、装修一条龙服务。

  这些改变得益于他对中国市场的观察。卫哲说,在万国他学会用望远镜看国外,在百安居他学会用显微镜看客户和产品。这为他日后跳槽阿里打下了基础。

这家伙真敢吹

  2001年,哈佛大学组织了一场中国企业家演讲活动,卫哲受邀出席。

  会上,他*次见到了马云。这个小个子的中国男人语出惊人地宣布:要把阿里做成全球*的贸易网站。此时,阿里刚成立两年。

卫哲心想:这个家伙真敢吹,长得像外星人,说话更像外星人,太不靠谱!

  不过,马云精湛绝伦的口才还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返程的航班上,两人机缘巧合地坐到了一起。一交谈,才发现对方都是金庸迷,还喜欢下围棋。等到下飞机时,两人已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此后的几年,卫哲带领百安居成就霸主地位。马云对这个朋友刮目相看,虽然他一直对职业经理人很排斥,但还是极力想拉卫哲入伙。他说,卫哲改变了他的看法。

  卫哲一开始并不感兴趣,马云则展开了个人的魅力攻势。

  “你的生意扩大一倍需要投入多少?花多长时间?雇多少人?”马云问。

  “4000万美元,1万名员工,用时三年。”卫哲回答。

  “我只要五台服务器,不需要增添人手,三个月搞定!”马云很坚定地说。

  卫哲被打动了,事后马云也用行动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促使卫哲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开始相信,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经过慎重考虑,卫哲决定接受马云的邀请。2006年11月,他正式加盟阿里巴巴,出任公司总裁兼CEO。

  卫哲的到来,给阿里带来巨大的变化。上任伊始,他便推进分类管理,将客户分为大中小不同的类型,员工也根据特点进行分类,用标准化的流程来复制成功。同时,他还推动阿里的国际化,积极拓展美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在卫哲担任CEO期间,阿里的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13.6亿增长到2010年的55亿,利润则从2.2亿增长到14.7亿,分别增长了3倍和6.5倍。

赚钱不是目的

  随着利润的增长,卫哲和马云的关系不断升温,尤其是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成功上市后,两人更是进入“蜜月期”。但此后,双方在习惯和观念上的差异逐渐显现。

  在阿里,大家开会时很随意,喝茶、嗑瓜子,甚至跳到桌子上跳舞都没事,但在跨国公司任职多年的卫哲却很难接受,他习惯的开会方式是正襟危坐。

  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人,卫哲也非常注重仪表,头发常年纹丝不乱,衣着更是常考究,被称为“阿里最会穿衣的人”。与之相比,马云则显得比较随意。

  如果说,这些习惯还不足以影响两人关系的话,那么价值观上的差异则是致命的。

卫哲常年受跨国公司文化的影响,不管做什么事情,永远将盈利放在*位。但这种做法在阿里内部引起了争议,因为阿里人把价值观看得比业绩更重要。

  一次高层会议上,有人跳出来唱反调:我们对利润没兴趣,卖面粉的怎么能跟卖白粉的比。卫哲怒道:如果今年你的面粉卖得不好,年底扣你分红。

  结果,卫哲说到做到,年底给这个高管的分红最少。对方一生气,直接找马云告状。

  虽然事后,马云为了维护卫哲的领导地位,把这位高管挡了回来,但这件事却暴露出双方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卫哲为了提高盈利,推出了大量的增值服务产品。这些产品虽然赚钱,但对B2B业务帮助不大,马云开始对卫哲过分强调业绩的做法产生了担忧。

  一次,他找卫哲喝茶,意味深长地说:“赚钱只是一个结果,它永远不是一个目的。我真正的目的是创办一家由中国人创办,让全世界骄傲的伟大公司。”

  可惜,那时的卫哲“执迷不悟”,并没有把马云的话放在心上,依旧在业绩为王的道路上狂奔。而这也注定了他跟阿里渐行渐远。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