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华尔街最危险的人!发个Twitter就能让苹果股价单日飙涨5%

题记:“我是伊坎……”—这是所有华尔街公司CEO最害怕接到的电话在华尔街,卡尔•伊坎不是个令人愉悦的名字。
2016-11-09 10:01 · 微信公众号:港股那点事 醉花阴

大事业要有大构想

  七年之后,卡尔在交易所购买了一个席位,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专注于风险套利和期权交易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买卖。与当时许多投资机构将注意力放在专门炒作高科技概念股上完全不同,伊坎的目光死死盯住了传统产业

  在他看来:

身处传统行业的公司大多拥有价值不菲的资产,增值空间巨大。

而且它们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现成的而不是潜在的市场,没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战略决定成败,接下来伊坎的投资公司在传统产业类公司身上大胆下注,最终不仅在5年时间中以年均21.6%的收益率跑赢道琼斯大盘,而且令许多醉心于纳斯达克市场的投资机构望尘莫及。

  1980年,在客户纷至沓来的情况下,伊坎将公司迁到了美国的金融中心——纽约曼哈顿。与通用、摩根斯坦利等国际巨头比邻而居的日子,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此时的伊坎,已经不满足于在股票二级市场当一个暴发户式的炒家,他开始以战略家的眼光谋篇布局。伊坎敏锐地察觉到,全球的经济结构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变革,很多传统产业都存在迅猛发展的机遇,但是由于公司治理和其他种种原因,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投资分散、没有竞争力。因此,如果通过资本并购的方式,将之进行优化整合,前景不可限量。

  事情已经想得很清楚了。伊坎不再犹豫,他只怕自己并购动作太慢!5个月后,斥资8000万美元收购了濒临破产的Federal-Mogul汽车零件公司,然后重金聘请麦肯锡等国际专业顾问公司为企业在战略、管理等方面进行提供咨询,将它从“连一张准确的财务报表都交不出来”的极度混乱的企业,转型成一个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公司。数年后,伊坎将之出售,获利超过20倍!

  资本积累的伊坎开始大量购入上市公司控股股份,开始了自己的传奇投资人生。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伊坎背着大大的钱袋,像开联合收割机一样将众多优质的企业一一收入囊中。

  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伊坎在华尔街娴熟运用杠杆收购、恶意收购、委托书之争、要求董事席位、借助媒体、煽动小股东等各种资本和非资本手段,购入了数十家上市公司的大量股份,通过威逼利诱董事会和管理层赚取了上百亿美元的利润

  他的猎物名单包括了雅虎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苹果、摩托罗拉、西联汇款等诸多巨头,横跨钢铁、航空、科技、金融、娱乐等多个行业。

  正应了孟子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狭路相逢勇者胜

  1985年初,有人反复介绍并邀请伊坎接盘菲利浦石油公司的股份,他只是勉强答应“试试看”。但是,分析的结果却令伊坎摩拳擦掌。  

首先,菲力浦石油公司的石油储量已经超过10亿桶,以每桶30美元的市价计算,公司的资产就不应低于300亿美元。而当时公司的市值仅为126亿美元,被严重低估。

其次,石油行业属于成长性很好、具有强大延伸和辐射能力的领域。只要运作得当,短期内就可以做到可观的利润和很大的产业规模。

再次,整个大背景更是利好。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产量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油价则从每桶15美元上涨至35美元。而且经济的发展使石油的需求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伊坎在纽约和德克萨斯之间飞来飞去,和对方商谈收购的细节。媒体也推波助澜,一时间,这场“资本和能源的世纪联姻”万众瞩目。但是谁也没想到,就在双方准备进洞房的前一刻,意外发生了——另一大财团以高出10亿美元的价格向大股东发出收购要约。

  面对对方势在必得的攻势,拉满弓弦的伊坎已经很难收回,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与对方见个高低。当伊坎宣布将收购价格提高20%时,对方立马抬高收购价到30%。双方你来我往,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此时的伊坎非常清楚,如果按照市价收购,即便是将手中所有的现金都抽调过来也存在高达80亿美元的缺口,他已经听到了资金链即将断裂的声音。

  在伊坎近乎弹尽粮绝的时候,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家米尔肯敲开了他的门。

  米尔肯发明了一种垃圾债券融资法。垃圾债券是信用等级很低的公司发行的债券,尽管回报很高,但违约的风险也很大,所以乏人问津。于是,米尔肯开立保函,以银行的信用为这些债券提供担保,然后再去金融机构贷款。这种方法能够以最少的本金撬动最多的资金,将杠杆*化,当然风险也成倍放大。

一个有桨没船划,一个有船划不动,两人一拍即合。收购计划再次启动,一场势不两立的收购与反收购之战随之进入白热化。

  随后,竞争对手开始发觉情况有些异样:看似弱小的伊坎不但丝毫不落下风,反而越战越勇,自己却显得后劲不足。胜利的天平已开始倒向伊坎,只要再坚持一阵,对手必败无疑。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此时伊坎选择了放弃——不仅停止收购,反而将手头的股票尽数抛出。

  事后有人问及原因,伊坎笑笑:“菲力浦石油公司只剩下一付空壳,要来何用?我要的是股价上涨!”不过以下的解释似乎更有说服力:一进一出,就有上亿美元的进账——伊坎深深爱上了这种“来钱极快”的短线投机,早已失去了经营实业的耐心。

  从此,伊坎开始用他像猎狗一样灵敏的嗅觉,找出并伺机袭击那些股价估值过低的公司。在迅速聚敛了数十亿美元的财富的同时,他也成为了让企业高管们夜不能寐的“幽灵”。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港股那点事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