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地产元帅”的传奇:降得住任志强,王石、潘石屹们的老大哥,把企业带到千亿级,还顺带拯救阿拉善沙漠

我觉得这可能是历史的必然,就跟火车轨似的,总要有枕木,列车才能真正地跑起来。此外,正好这一代人出于这个历史阶段,他们所做的艰辛努力,可以为未来奠定基础。
2017-01-17 15:38 · 投资界 Julian

实业报国,带着枷锁跳舞

  1995年,原隶属于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计委和市政府办公厅的17家国有企业组成了北京首都创业集团,刘晓光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时代的安排,走马上任首创集团。这被媒体形容为“临危受命”。 其中的“危”指的是首创集团当时的“三无”,一无周转资金、二无盈利产品、三无核心产业。

  为了“救治”首创,刘晓光开出的第一个药方就是改制。“改制后,我们提出来,只要是亏损的企业,就立即消灭。”从1997年到1999年,两年之内,首创集团消灭了下属的8个企业。当时的大锅饭还没有被打破,向体制宣战的刘晓光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避免暴风雨来得过于猛烈,刘晓光采取的方式是给下属企业2000万资本金,“我们提出来亏损一个消灭一个,亏损就消灭”。被消灭的下属企业要上街,“我说你敢上街,我就告你,为什么我告你呢,我给了你2000万的资本金,你没给我挣钱,亏了,你还告我?我先告你得了。”

  同期,刘晓光也逐渐摸清,并确立了首创的发展理论,“以投资银行业务为先导,以产业为背景,用投资银行业务的血液去支撑产业的发展,用产业的利润支撑投资银行的发展,两个轮子一起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首创还创造出了金融三角理论,也即金融牌、上市公司牌、产业牌。 “三角互动,企业才能发展迅速”。

  在2013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何打好三张牌,刘晓光做了更详细的描述,“首创集团主要是在地铁、高速路、基础设施方面具备实力。一般来讲,首创集团去拿重大资源、项目,然后下属公司跟进。集团可先介入城市一级开发,然后首创置业进行二级开发,或者在与地方政府合作时几个产业打包来筹划投资。资金来源方面,公司将从单一的股权基金运作转变为股权基金与债权基金相结合的形式,另外将与知名的权威的管理运营公司进行合作,不再是由首创全部运作,逐渐从重资产向轻资产模式转变。如丽泽商务区的打造,就是首创置业加上几个大的国际投资商一起运作。”

  后续的发展逐渐证明了首创发展理念的正确。在首创发展的第二个五年里,首创证券、首创股份、首创置业相继成立或上市。其中,2003年,首创置业在香港的逆市上市最为“凶险”。2003年,SARS肆虐,北京、香港恐惧笼罩,人人自危,愁云惨雾造成的经济萧条令人忧心。但刘晓光做出了逆势上市的决定。2003年5月22日,刘晓光携首创置业总裁唐军、副总何光,轻装简从直飞香港。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描写了旅途的情景,“当时飞机场冷冷清清,他们测体温后登机。飞机上仅有7名乘客,每人戴两层口罩”。

  机场的冷遇以及SARS的威力延续到香港的资本市场,与人联系约谈,好心人劝刘晓光一行打道回府,有的人则直接说:“你别来,来也不见,你就是戴着口罩也不见。”在此情景下,刘晓光只好利用原有的人脉关系搅动香港的资本市场,一些投资机构也在游说下,逐渐认可北京市场,认可首创置业。5月31日,承销商汇丰银行来电,让他们即刻返港,市场发生变化,开始复苏。一切尘埃落定,刘晓光不禁感叹,“大鼻子的钱不好拿啊!”

  在首创创业过程中,并不全是努力之后都能够有所收获。2004年,为了进行所有制方面的突破,刘晓光与美国KKR和黑石等国际资本巨头合作谈判,但被证监会和国资委叫停,最终不成。

  “当时证监会和国资委发了一个通知,要求我们用其中几个上市公司的市值的90%跟别人对价,这样外国人肯定不干。当时的市值一只股票就20多块钱了,怎么对价啊!国际私募我们失败了,至今我还记着这个事。”刘晓光回忆道,“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让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上循环的重大举措。如果当年做成了,一定会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改革史上的大事件。”

  这件被媒体反复提及的“憾事”的背后是国有企业经营者面临的普遍困境——国企的体制和机制,刘晓光并不缺乏同行者,他们都在尝试在既有的框架里面突围,当往往被现实打败,有时候“中国特色”与普世规律之间并不存在太多的可供斡旋融合的空间。面对“高墙”,刘晓光也曾义气地表示,1995年,从头再来,选择做民企。

  但是刘晓光们的努力或许终会有价值的。一如刘晓光对另一件事的自白,“我觉得这可能是历史的必然,就跟火车轨似的,总要有枕木,列车才能真正地跑起来。此外,正好这一代人出于这个历史阶段,他们所做的艰辛努力,可以为未来奠定基础。”

离开,付诸余生于环保

  卸任之后,但据知情人士向媒体爆料,刘晓光休而不闲,参与了一个做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及运营的项目,目前已经推出一个叫“充电侠”的品牌。其实,刘晓光与环保的缘分不浅。早在2003年,还在首创任上的他,下决心要为治沙做一些实事的时候。性情催动之下,他拿起电话一个个游说,号召起了80位企业家和他一起来做阿拉善这个“伟大的事业”。如今,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已经成为中国NGO组织的标杆。

  有报道还称,刘晓光还投身于另一个舞台——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过耳顺之年的刘晓光老骥伏枥地表示,“毕十年之功,建立四大平台,形成一个机制,一种态势,产生一个个结果。”

  只是天不假年,人生苦旅踱步,终似一缕春风,留下生机与遗憾离去。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Julian,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701/20170117408196.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