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合伙人
在2013年以前,蔡崇信一直担任阿里集团CFO,这也是外界对他最熟悉的身份,有媒体将他比喻为“马云的张良”,一些创业者则说,一定要像马云一样找一个“蔡崇信式”的CFO。
然而这样的看法并不准确,蔡崇信最本质的身份不是阿里的CFO,不是一个谋臣或者宰相,而是和马云一样都是阿里的主公。根据阿里2014年上市文件显示,马云持股8.9%,蔡崇信则持股3.6%,他俩是*的两个自然人股东,同时,他俩也是阿里仅有的两位“*合伙人”。
对于马云而言,蔡崇信是创业战友而非高级下属,那些试图找一个CFO的创业者,是注定找不到“蔡崇信”的。而让蔡崇信成为马云创业战友的则是阿里的合伙人制度。
蔡崇信*次感受合伙人制度是在注册公司时,他原以为创始人只会是马云一人,而马云却给了他一个名单,上面写着包括他和马云在内的18个人。那一刻他被震撼了,“一般创始人没有这样的胸怀,这件事让我感觉到,他是一个不一样的人。”
这之后,蔡崇信便以创始人的心态在CFO的岗位上开展工作,短短几个月就为阿里引进了500万美元融资。后来,他仍以这样的心态处理软银入股一事,限制了对方的股份及控制权,而这一原则又在2005年雅虎大举入股阿里(10亿美元)时得到继承,华商韬略梳理的资料显示,此后五年,阿里董事会由孙正义、杨致远、马云和蔡崇信四位董事组成,投资人和管理团队2对2。
合伙人制度还使蔡崇信和马云在面对重大危机时保持团结。最明显的例子发生于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当时阿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裁员,把海外分支都砍了,在国内则把总部从上海迁回杭州,蔡崇信和马云等高管还主动把自己的薪水消减一半(获得融资后薪水已经正常化,不再是月薪500元),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不过并不是所有高管都像他俩一样坚定,主管媒体关系的副总裁波特·埃里斯曼就选择退出观望,而且在离职时选择了三个月薪资,而不是阿里的期权——他不是创始合伙人,那点期权对他无足轻重。可以说,是合伙人制度将蔡崇信和马云这两个最重要的创始人,紧紧凝聚在一起。
合伙人制度是阿里稳定和发展的法宝,它确保了内部人对阿里的控制,避免外部风投的随意干涉。然而,这一制度却不符合一般的“同股同权”理论,因而在阿里集团上市时遭遇巨大挑战。
马云和蔡崇信原打算让阿里集团在香港上市,B2B项目以前就是在香港上市的,可是港交所不接受合伙人制度,强调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必须“一股一票”、“同股同权”。此后,双方就此进行了长时间舆论战,阿里方面则由蔡崇信出头。可惜双方最终未能达成一致,为捍卫合伙人制度,马云和蔡崇信只好转赴接受合伙人制度的美国纽交所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5月,就在阿里上市筹备期间,蔡崇信的父亲蔡中曾过世,蔡崇信回台湾奔丧,但不久就重新上班,为上市事宜奔走。
假如没有合伙人制度,很难想象蔡崇信会和马云风风雨雨走过17年,而且贡献了自己所有的专业能力和外部资源。而马云最让人钦佩的也不是他的演讲才华,而是他的胸怀和智慧。
人格魅力即财富
蔡崇信和马云是彼此的贵人。如果没有马云,蔡崇信可能一直是某家跨国公司的高管,领着百万年薪,过着中产日子;而如果没有蔡崇信,马云可能还会经历若干挫折,阿里的融资会被大大推迟,规模也不会很大,甚至可能尚未获得融资,就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过程中倒下。是蔡崇信的主动加入,成就了这段创业佳话。
那么,蔡崇信当初看上了马云什么呢?华商韬略总结如下:
蔡崇信首先被马云的气质打动,马云是那么的与众不同、长于思辨和富有感染力。但蔡崇信并不推崇马云当时的想法,“我不认为这是惊天动地的创意,他只是把所有公司放上网而已。”蔡崇信看重的也不只是马云本人,还包括当时的阿里团队,那是一群着了魔的人,他们坚定地追随着马云,眼中闪烁着光芒,虽然只领500元月薪,却干劲十足。蔡崇信是做风险投资的,他见过太多创业团队,但没见过这样的。他感慨,“哇,这个家伙真能把人拧成一股绳。他是了不起的*。他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
而此后,当马云决意用合伙人制度创建阿里巴巴时,蔡崇信更是爱上了马云,并将阿里视为自己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崇信加入阿里看的首先是人而不是项目,这也是如今主流的投资理论。
当然,蔡崇信坚持加入阿里还有其自身原因。他出身于一个名门望族,从小按照家族的意愿成长,一路顺风顺水,他的婚姻也是在家族主持下进行的。对于他而言,创业成了一种获取自由和证明自己的途径,更何况他马上要当爹了。并且,他也不害怕创业失败,“我学法律出身,不成功就再回去做律师。”
在内外因素的推动下,蔡崇信坚定地走上了与马云共同创业的道路,而且一走就是十七年。
如果说蔡崇信加入阿里是因为马云具有人格魅力的话,那么他跟马云合作十七年则是因为他自己具有人格魅力——他能与马云和其他高管融洽合作。
蔡崇信与马云并不在一起办公,他常驻香港,马云则常驻杭州,两人每天都会通电话,通话时他们彼此称呼对方的英文名,在阿里,蔡崇信是*称呼马云“Jack”的人。
分工方面,蔡崇信全面负责阿里的财务和投资,用他的话讲就是“管钱”和“花钱”,马云则尊重他的权限,不干涉财务工作,有投融资想法时,也是先把想法告诉蔡崇信,然后让蔡崇信去跟投资人或者投资对象沟通;马云则负责阿里的其他事务,尤其是对外事务,蔡崇信则尊重马云的权威,他极少对外发声或者接受采访,阿里总部的员工也对他没有什么了解,甚至很少见到他,称他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蔡崇信说自己和马云长久合作的关键是“能够彼此分享的坦承态度”。“我可以批评他,他可以批评我,当然我们不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这点至关重要。我有时会与他在电话中据理力争,激烈争吵甚至挂他电话。他对我也是一样。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么做是出于保护公司的利益。”
除了马云之外,蔡崇信还能妥善处理与其他高管的关系,比如处理与陆兆禧的关系。陆兆禧(点击阅读:他在阿里打拼17年,曾是马云最信任的人,最终却黯然退休)在蔡崇信之后加入阿里,是阿里早期的重要功臣,后来还担任过阿里集团CEO,但他不是公司创始人,这让他在面对“十八罗汉”时稍显自卑。支付宝独立之后,马云让陆兆禧担任CEO,让蔡崇信做董事长,从旁监督。为避免陆兆禧畏手畏脚,蔡崇信主动找陆兆禧沟通,强调陆兆禧在该项目上的权威,并称他们的合作是“一起讨论事情”。此外,他每次去杭州时都单独约陆兆禧共进晚餐,拉近彼此的关系。
蔡崇信始终秉持谦和、低调的姿态,以致让外界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而这是他期待的效果。他极少单独接受采访,在仅有的几次采访中,他也反复要求媒体,“不要太强调我个人。”
蔡崇信虽然不希望媒体强调他,但他的光芒却越来越难以掩饰,因为他的财富已经到了很高的量级。
蔡崇信常居香港,国籍则为加拿大,根据《福布斯2015香港富豪榜》显示,其净资产为68.5亿美元,是香港第九大富豪,而根据加拿大商业杂志公布的2016年富豪榜显示,其净资产则为73亿加元,是加拿大第六大富豪。
此外,蔡崇信还因一笔大额捐款受到媒体瞩目。2016年3月,他向自己和父亲(蔡中曾)的母校耶鲁法学院捐赠3000万美元,用于支持耶鲁法学院中国中心的持续发展,而该中心也被命名为“蔡中曾中国中心”。
蔡崇信在演讲时说,“在过去二十年,我非常有幸能够参与到中国经济和高科技行业的巨大成长中。这些经历塑造了我,时至今日,我常常希望回馈一家能融汇体现我个人经历的机构,耶鲁法学院中国中心是*的选择。”
蔡崇信的故事是阿里传奇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对这部分故事的了解,便会对阿里和马云的成功产生误读,以为一个没有读过名校,没有精深专业知识,也没有什么人脉与资源的人,单凭一个梦想、一腔热情和一往无前,就可以创建一个商业帝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屌丝逆袭”,而事实不是这个样子的。
许多人都想成为下一个马云,而能否如愿,首先取决于人们如何理解马云的成功。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ID:hstl8888),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