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企业海外投资效能再思考:中国已是世界投资大国,企业“走出去”条件已成熟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还有很长,现在是刚刚起步,走出去的真正主角还是企业,打铁还要自身硬,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对外投资方面取得成功,还要经过自身的努力,特别是要提高跨国和属地经营的能力。
2015-12-13 17:26 · 投资界综合

投资界消息,2015年12月11日-13日,由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主办,《财经》杂志承办的2015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论坛主题为:“新经济 新动能”。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前董事长王建宙,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原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马蔚华,中国石化原副总裁张克华,商务部欧洲司副司长马社,英仕曼集团中国区主席、洛克菲勒基金会全球董事会董事李亦非参与了高峰论坛“企业海外投资效能再思考”。

英仕曼集团中国区主席、洛克菲勒基金会全球董事会董事李亦非主持高峰论坛“企业海外投资效能再思考”

企业海外投资效能再思考:中国已是世界投资大国,企业“走出去”条件已成熟

  (图为英仕曼集团中国区主席、洛克菲勒基金会全球董事会董事李亦非)

王建宙:企业“走出去”条件已经成熟,成本高和税收高是挑战之一

企业海外投资效能再思考:中国已是世界投资大国,企业“走出去”条件已成熟

  (图为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前董事长王建宙

王建宙:这几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增长非常之快,从数字上已经体现出来了。十年之前还没那么普遍。2005年中国移动要进军海外的时候,好多人都说,中国市场那么好,为什么要到海外去?有人说,为什么国内的肉还没吃完,而喜欢到国外去啃骨头?而今天有那么多的企业在海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我想说几点:*,中国的企业,海外投资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我们有很多的优势。至少有三个优势:1、我们的规模大。我们的企业无论哪个行业,从规模而言,都可以说是全球*的。规模大不是说一定强了,一定好了,但规模大,至少有一点,成本低了。我们中国移动在2007年收购了巴基斯坦的一家电信公司以后,*个通过集中采购降低它的成本,光是这项就降低成本的20%。当年我们进去的时候只有100万的用户,现在已经达到2700万用户了,这是一个我们百分之一百收购的公司。这个规模是收购当中能够发挥效能的非常重要的因素。2、我们有经验。特别是在新兴市场,我去过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去过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感觉到他们一些新兴市场,电信行业的今天,我们都已经经历过了,所以,我们觉得有很多的经验好用。比如在没有电,缺乏安全的地方,如何建立电信网络,这些我们都已经经历了,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3、我们可以跟国内的制造业捆绑起来。这方面我们也很有体会,比如我们到任何地方去,就可以使用华为和中兴的设备,也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在巴基斯坦把网络建好了,但是消费者购买力很低,特别是农村的消费者,买不起手机,在最困难的时候,中兴给我们提供了20美元一台的手机,在当时还是很不容易的,很快地就在大众市场打开了局面

  第二,挑战也是很多的。现在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遍地黄金随便捡的地方,无论你到非洲、拉丁美洲,还是到什么地方,一定不会发现有这样的地方。到任何地方都是很困难的,我想到国外跟长期在国内做的企业来说,区别太大了。我想说三个我们碰到的困难和挑战:1、成本高和税收高。在做进职调查的时候,很多成本是看不到的,到了现场什么都会出来,你会觉得什么都贵,原材料贵,劳动力贵,征用土地贵。我们在巴基斯坦要做一个基站,土地价格猛得上升,为什么呢?因为你是中国移动,你有钱。我们在国内说税收高,但是到一些新兴市场去看,那些税收真的是高到我们以前都不敢想象的高,在碰到这些的时候,感觉很无助。2、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长期的,一开始语言是障碍,我们派去的都是英文说的好的,英文说的好没用,在巴基斯坦大部分人都是说乌尔多语的,文化的差异会持续很长时间。3、我们有很多经验可以在国际市场用,但这个经验一定要因地制宜。

  我今年去了一趟非洲,参加了非洲的一个研讨会,题目是“让没有连接的地方连接起来”。我说了我们的经验可以在欧洲用,我讲了很多很多的例子,后来欧洲的投行们一点都没有客气,当场跟我说,你这个经验我们没法用。他说,中国是十几亿人,非洲有是十几亿人,中国只有三个运营商,欧洲有一百多个运营商,竞争程度就是不一样的。另外,非洲还有很多地方是没有通电的,即使把网络建好了,即使很便宜的价格卖给我们手机,我们到哪里去充电,我们是电信公司,可以给我们的基站来充电,自己用太阳能发电,但我们不可能给他们的手机充电。所以,我们所有的经验也必须因地制宜。

  我坚定地认为现在条件已经成熟了,我们可以大胆地走出去,去海外投资。我们可以扩大区域,不仅是在新兴市场,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到其它的地区。其实资金不是一切,有了钱不等于什么事情都能办好,到最终企业的海外收购要取胜的,还是要靠管理的水平。在国内做的很好,在国外,就完全要按照国际的惯例管理一个公司,这是需要我们下更大工夫的。谢谢!

李若谷:海外投资较成功,但存在资金不足、银行服务不到位等挑战

企业海外投资效能再思考:中国已是世界投资大国,企业“走出去”条件已成熟

  (图为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

李若谷:我先说几组数字吧,从1981年有统计数字开始,中国到现在为止,海外投资的存量大概7300亿美元,去年海外投资是1160亿美元,我们吸引的海外投资是1195亿美元,相差一点点。今年1-10月份,我们海外的非金融类的投资已经达到了9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912亿美元,多了40亿,如果加上金融类的,可能更大一些。

  另外一组数字,今年1-10月份,我们在150个国家516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投资,投资900多亿美元,和GDP相比,中国的对外投资只占本国GDP的1.1%,美国占2%,日本是占2.75%,德国是占1.57%。中国的对外投资流量占全球对外投资的流量只有7%,存量只占2.3%。和我们外汇储备,和我们的GDP总量来比,都还是比较少的。

  中国在海外投资,还是有很多成功案例的。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成功的。三一收购了德国的大象集团,还有奥地利的帕尔费塔,他们融合的不错,经营的也不错。中联重科收购了意大利的一些企业,到目前为止,这都是很成功的投资案例。华为、中兴在海外的投资,也都有很成功的案例。大家认为中国海外投资失败的比较多,或者有问题的比较多,其实不是这样。

  主要挑战是什么呢?几个方面:*,海外现在对中国的了解比较少。各个国家都有安全审查,但是美国通过的中国的收购案更多,没有被大家提到。中国很多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是很多的,特别是私营企业,只是有几个案例被报道的比较多。但确实海外的安全审查是我们海外投资需要关注的一个点,要解决我们的海外投资,确实要解决好安全审查的问题。我们澳大利亚的一些投资,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国外对中国的情况不太了解,特别是议会很容易炒起来这些事情,这些工作得做在前面,充分说明投资的意义和目的,让大家理解。

  第二,资金的挑战。我感觉到企业海外投资的资金还是不足的,中国移动海外投资,可能也要借用一些银行的资金。这个资金问题,始终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瓶颈。因为像银行借钱有财务成本,财务成本高,可能有的企业就难以承担,自有资金怎么能够增加,国家对海外投资的一些支持,比如海外投资保险,到现在也没有建立机制。这些东西需要完善,才能够解决海外投资的资金上的不足。另外,金融的服务很不到位,我们的网点布置还不适应企业大规模海外投资的需求。

  第三,人才的挑战。王总也提到了,如果不会讲当地的语言,是很难形成融合的。当年李书福收购沃尔沃,我给他的建议是,不要光说英语,那些高级管理层可能都会说英语,但毕竟要说当地的语言,要懂得国际法,要懂得国际惯例,这些东西我们的企业还很欠缺。

  第四,文化的挑战。比如英国是汽车的鼻祖,英国发展一百多年的汽车工业,不光是会造车,汽车是一种文化,工业是一种文化,中国在学习工业文化、汽车文化以及飞机制造文化方面,差得还太远。工业文化精益求精,和我们很多的习惯不太相一致。怎么能够把文化学到,你光会做手表,会做汽车,会做飞机,不行,必须得把文化学到,然后才能做出好的手表,好的汽车,好的飞机。希望我们的企业家都能够潜下心来,放下身段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拿着钱就到国外去收购,收购了以后,如果不能融合,还是不能经营好。

主持人:曾经有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但是现在美国竖起了一道道的隔墙,我们在海外投资的时候,碰到了很多挑战。各位嘉宾,你们觉得在国内的政策方面,如何改变和配合让我们的企业走出去?

李若谷: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这些困难都很正常,中国实力在不断地上升,上升过程中,遇到各种非议,甚至是反对的声音,这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要把它太妖魔化。当年美国在1900年左右成为世界*,他也照样遇到了欧洲的非议。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这个现象不可避免。关键是我们怎么去说明这些情况,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到海外去做企业的国际化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自己会不会去讲清楚,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没有恶意,我们是希望和你共同发展,共同获益。政府方面,政府的政策要配套,我们现在好多政策都有,但它是零零碎碎的不成系统,比如金融支持,没那么多网点,网点建设要费很大的工夫。另外,海外投资的保险,我们既没有海外投资法,也没有海外投资保险的机构,这些都是政府应该做的。对企业的税收政策,怎么增加资本金,现在财政部有一些政策,但这些政策不配套,比如外汇政策,这些都是需要政府不断改变,怎么能够让企业真正成为投资决策市场的主体,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觉得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马蔚华: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问题是市场准入,进步与挑战并存

企业海外投资效能再思考:中国已是世界投资大国,企业“走出去”条件已成熟

  (图为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原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马蔚华

马蔚华我先做一个海外投资的效能考量的评价。我觉得世界上由于各国之间的自然禀赋不同,相对的优势也不同。所以,走出去和引进来在一个国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都是有意义的事。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是限制对外投资的,当时是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从本世纪开始,进入了一个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十五”计划的时候明确提出鼓励企业走出去。真正走出去形成一个规模,形成一个热潮是从08年以后,特别是08年到2014年这个阶段,全球主要的投资国,包括美国、日本,都是下降的,2014年是负增长,中国实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增长。这几年中国在对外投资方面迈开大步了。

  我们如何评价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资本是追求利润的,走出去投资追求回报是理所当然的。一个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对外投资除了本身的效益回报以外,还有几点:*、服从国家大的战略。第二,推动国家的外交文化,一系列的在全球的影响里。

  我们对外投资,我有三点评价:*,它和我们国家大的战略转型,特别是产业调整,技术升级,通过对外投资能够达到的。我们过去三十年主要是引进成熟的技术,引进资本。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们这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完成了基础设施和人们的基本生活保证。但是,现在很多产业已经达到了国际的前沿,成熟的已经引进差不多了,先进的技术,发达国家还有对我们的限制。上周在以色列,有很多先进的技术,而且很多技术在孵化和中试阶段,这时候中国的资本进去,将来这个技术可以为我所用,这是对我们战略转型升级非常好的。以色列有技术,中国有资本、有市场,这对我们的结构调整非常有意义。第二,人民币国际化,这也是国家战略。人民币国际化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一个暖冬。第三,在今天的情况下,全世界都很看重中国的钱,我们对外投资往往带来外交、文化传播影响起不到的作用。

  像我们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是由中国一批很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组成的,我们这些大使和他们代表的国家都很重视,每年这些国家的元首、政要邀请我们去,给予很高的待遇。一方面是中国崛起了,另一方面他希望你到那儿投资。总理见你的时候,你可以有条件讲中国的故事。上个月我们到意大利,他们年轻的总理讲,意大利在中国和欧盟的贸易额是6000美元,意大利只占1500亿,我们希望扩大份额。中国企业到那儿确实是完成了很多比较成功的并购案。我们看到习主席访问各国,受到那么高的重视,他们还是非常希望中国能够扩大对他们的投资的。所以,除了投资效益本身之外,还有这么多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对外投资效能的一个考量。

  挑战呢,中国对外投资确实是经历了一个阶段,从非常陌生到今天,还有许多需要我们认识的,比如法律制度,风土人情,这很重要。我们经常用在国内的思维到外面投资并购。比如澳洲,土地很便宜,你买很多土地,但是要想在中国那样用这些土地,那不一定,它有很多限制,环保,劳工保护等等。比如在穆斯林国家,要给员工时间做祷告。所以,很多文化要尊重。另外,我们确实感到境外投资有后续资金的问题,中国银行走出去步子很大,但本身时间比较短,一个在境外的机构,要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络和比较强的融资能力,还有一个过程。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加大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力度。

  金融机构走出去*的一个问题,就是市场准入。私下里我讲了很多故事,我们和若谷相互配合,也突破了很多障碍。在国外,他对你很多限制,同时他又想要进入中国,这就是我们可以理由的机会。当时我们在纽约建一个分行,用了十年的时间,当然我们也是*个进入美国市场的银行,他对你有百般刁难,当时美国一家银行要想到中国建银行,我们说这个事不能一头热,我们在你这儿,你不批我,如果到中国去,监管环境有问题,对你也有风险,等我们化解风险以后再同意你进来吧。最后平衡,很快就同意了。我们在英国建立金融机构的时候,他们就非常刻薄,只能建资银行,我们说在纽约都能建分行了,为什么在伦敦不能叫我们建分行?伦敦金融服务局很坚定,欧洲监管环境不一样,在我们进不去的时候,卢森堡的财政大臣来找我,他说你到我这儿来,什么条件我都可以给你放宽,那我们就从英国撤出来,去卢森堡,英国也不愿意看到,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最后同意中国银行建分行了,我们的伦敦分行也就成立了。

  所以,在这个领域有很多策略,策略很重要。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挑战还很多,还要从法律、制度、风土人情,甚至文化方面努力。

  谢谢!

张克华:企业“走出去”要充分认识风险 多利用两国政府间协议

企业海外投资效能再思考:中国已是世界投资大国,企业“走出去”条件已成熟

  (图为中国石化原副总裁张克华

张克华:根据前不久联合国贸发组织公布的数字,到2014年底中国到海外投资存量占中国GDP的比重是7%,而美国占到了36%,东亚国家占到了21.4%,都数倍于中国,尤其是美国,它的存量是相当大的,因为它GDP的总量大。所以,中国的海外投资,上升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我们这几大油公司,为了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最近这十年很注重强化在海外投资,应该说取得了一些成就,当然也有很多教训。

  首先,我们总结了一下海外投资的原则,把它概括为三句话,叫做从政治看经济,从宏观看微观,从国际看国内。这几句话都有实实在在的含义。

  什么叫从政治看经济?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已经被那些发达国家的油公司该占领的都占领完了,即使现在没有开发的,也像中国下围棋一样的,先占角后占边,我们国家的石油公司要出去,要想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实际上是挤进去的。所以,从政治看经济就十分重要,比如南苏丹、伊拉克、利比亚,这些国家有已经开采出来的油田,还有大批没有勘探的可能含油的区域,这些国家政治上是不稳定的。向这些国家进行投资,*的风险是政治的风险。比如说中国在南苏丹的投资,南苏丹是含有很大油田的,由于苏丹突然分裂,突然内战,尽管前面有一些征兆,一旦打起来,咱们的投资相当一批就暂时发挥不了效应,当然油田的区块被我们买到了,但是派出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还有伊拉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都在伊拉克有战略性的投资,我们特别佩服华为华为在政治上跟当地就做的特别好。华为在各个派之间都行,各个派之间不封锁他,好像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大家都允许他在自己那里建相应的设施,华为做的很好,而我们就做不到。当然这个行当和他有区别,而且我们拿到的是战略资源。但是,从政治看经济,由政治来判断这个国家可不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应该是我们首先要注意到的问题。

  从国际看国内。实际上是两条:一是整个国际的形势来看我们国内需求是什么,我出去的目的是什么,要搞清楚。当然企业出去,*目的是为了利润,是为了赚钱。但有的时候不全是这样,有的时候我们还要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承担相当的责任。二是还要从大的国际形势来看我们准备投资的那个国家情况怎么样,比如美国,现在急于从阿富汗脱身,而阿富汗下一步的管控,包括对阿富汗下一步经济上的支持,他希望中国进去。这就是国际上对我们要向海外投资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条件。还有克里米亚问题,比如土耳其跟俄罗斯的苏24的问题,俄罗斯和土耳其之争,会给我们的投资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的环境,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我们如果抓住这个计划,投资就会更有效。

  从宏观看微观,这就不用很多解释了,这实际上是从大势上来看我们具体要办的事情,比如中石化在安哥拉18区块的投资,还有我们在瑞士收买一些公司的投资,至今都是很成功的。但是,是有变量的,所以要从宏观看微观。比如美联储下一步宣布美元利率的变化,利率的调整会带来一系列什么样的变化,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

  这方面还能出很多很多,总的来说,不管是大型的国企还是民企,要走到国外去,是要对海外的风险进行重新的识别和充分认识的,我们要更多地利用两国政府间的协议,利用投资保护协议,尽可能的采用国内提供的保险、信贷,同时也要关注所在国的保险和信贷。应该说我们在海外建企业,机会很多,风险很大。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加拿大,我们遇到了很多很多问题,首先你的油田建好了,政府承诺你修一条管道把原油运出去,政府的承诺是没有效的,原住民反对这条管线就修不成,没有办法绕过这些原住民。还有工会的风险,有些国家工会是相当厉害的,如果跟工会没有处好关系,工会的大小罢工和怠工,你就解决不了。我有一次去孟加拉国,他有一个炼油厂,我们是带有援建性质的,在那儿待了三天,孟加拉的达卡三天罢工,这个罢工对于我们在海外的投资,尤其是建设比较大型的企业,风险也是很大的。如果不能跟当地的工会组织把关系处好,投资就有风险。

  对海外投资,如果让我用一两句话来总结怎么办?是不是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叫做有备而来,事在人为。

马社:中国已是世界投资大国,金融机构“走出去”严重滞后

企业海外投资效能再思考:中国已是世界投资大国,企业“走出去”条件已成熟

(图为商务部欧洲司副司长马社

马社:中国自从2000年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投资快速发展,规模逐年扩大。今天无论从投资的存量还是流量规模上讲,中国现在都已经是世界的投资大国。按照联合国有关的统计,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投资规模居全球第三位,这主要说的流量,对外投资的存量已经居世界第八位。我在商务部欧洲司,对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的情况了解的多一些,近几年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是一个亮点。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以来,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年增量保持在45亿美元以上,2014年接近100亿美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截止2015年10月底,中国对欧盟投资的总额600亿美元。

  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有以下几个特点:*,井喷式的增长,2014年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首次超过欧盟对华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了116.3%。第二,民营企业对欧洲投资的投资主体占了较大的比例。在欧洲一些大的并购项目,都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对欧投资前一百的中国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20%,有些省市,特别是南方的一些省市,已经占到50%以上。第三,投资的主要方式是并购和参股。

  现在中国对外投资和对欧洲投资,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以为这些问题不光是对欧洲投资,对整个对外投资也有它的普遍性。*,投资的结构还有待优化。在整体的投资当中,制造业、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服务等高科技和高知识含量的产业比重还不大。第二,投资的质量和效率还有待提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非是都盈利的。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能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差距还是有的,中国目前还缺少世界级的跨国公司。第三,中国企业在投资东道国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融合。有些中国企业对当代的环境,劳工,社会风险等认识不够,对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不适应,对自身企业形象的主动塑造也不够。

  目前中国的对外公司是处于高速成长期??、转型发展期三期叠加的阶段,国内问题与国际环境相互影响,我们非常清楚现在的一些问题,有些是政府职能方面的,有些是企业自身的,也有一些是国外市场壁垒造成的。从政府的角度讲,关键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几项工作是在今后要重点做好的:*,简化投资审批手续。在投资审批海关、外汇、税收、出入境等方面,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行部门间的信息联网共享,解决目前存在的重复低效的问题。

  第二,切实解决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这一突出问题。应该说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严重滞后,海外网点覆盖面很低,信息化管理水平也比较落后。国内的信贷融资成本比国外相比偏高,中小企业获得政策性融资相对比较难,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建议当中提出了要加快国际金融的国际化步伐,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创造金融保险担保的方式,提高对境外资本权益处置的能力,加快中资企业和境外分支机构的服务网点的建设。

  第三,反对投资保护主义,突破国外投资的壁垒。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有些国家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1、贸易投资的泛政治化,一听到中国投资,都觉得有政治企图。2、有的国家有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3、像工作许可、签证、申办比较难。

  第四,目前我们在社会保险,避免双征征税方面也在与东道国政府进行谈判,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多方面多维度的做好为企业对外投资的工作,大力发展本土律师、会计师等咨询机构。引导企业遵守所在国的法需法规,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融入当地的文化,保护当地的环境,提高企业跨国和属地化经营的能力。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还有很长,现在是刚刚起步,走出去的真正主角还是企业,打铁还要自身硬,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对外投资方面取得成功,还要经过自身的努力,特别是要提高跨国和属地经营的能力。我也相信,随着企业在国外投资的经历和政府的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外投资今后一定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

  谢谢!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