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
正略钧策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在1996年时,世界500强排名中国企业仅有两家。2001年是12家,2010年是54家。“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很可能到2015年在世界500强里中国企业将有100家。”丛寰宦说,目前进入世界500强的门槛是1200亿人民币销售额左右,“十二五”规划中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都在做千亿计划,五年后实现中国企业占世界500强的五分之一的目标是很有希望的。
其实,看到这个趋势的跨国经理人不在少数。2005年底,黄辉正式成为均瑶集团的CEO,他此前的身份是毕博管理咨询大中国区总裁。
尽管有80%的朋友都反对黄辉加入这样一家典型的本土家族企业,并且不看好他的前景,他还是高调地表示,希望这是自己退休前最后一份工作。
彼时,他曾对媒体说,“未来三五年,将会有一大批跨国公司高管到中国民企去,如果三五年后,外企的高管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将会后悔莫及。”而就在2010年9月,黄辉却已离开均瑶,再次进入跨国公司,成为德国电信大中华区总裁。
丛寰宦认为,跨国公司的高管跳槽到民企*的挑战,并不是来自专业和市场上,而是对一个非常不成熟、不规范的企业的适应性。
在陈永正宣布去向之前,曾有传闻将做百度首席运营官。在他看来,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去本土企业也未必会失败,只是对于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要有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是帮助企业IPO、产业升级,还是国际化,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告诉《英才》记者,在美国并没有所谓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之分,对微软来说老板就是股东。
前段时间,张亚勤在台湾见到郭台铭、林百里等“电子五哥”,他们同样碰到创始人退位后,如何找到合适的接班人的问题,“而在美国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公司靠制度去运营,而不是个人”。而国内的家族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显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转型三个方向
“十年后,如果我还在做跟现在一样的事情,那将是我*的失败。”张亚勤说。他觉得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转型一般来说有三个方向:*,做投资。投资有很强的延展性,需要较强的国际化知识,能促进创新,还能碰到很多有趣的人;第二,先到企业的董事会做董事、顾问,再落地到一家企业做上市;第三,创业。
在张亚勤看来,创业的风险*,因为将一个企业从0做到100,和从100做到1万,需要的是两种不同的人才,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一般更擅长于后者。2009年,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辞职成立“创新工场”,希望孵化一些高科技公司,则是投资与创业二者的结合。
陈永正曾经和张亚勤在一起探讨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拐点,他们发现跨国公司在中国走过的路程和中国公司的路程其实很像,差别只在于,跨国公司还有一个总部和全球的产品线。
十几年前加入摩托罗拉时,公司在中国做业务的统共只有60多个人,从60多个人发展到4000个人,这样一个过程正是未来所投资的公司可能会碰到的,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也是投资对陈永正的一大吸引力。
孙振耀选择的是第二条路径,一年多在联发科董事会中的所见所闻,让他收益颇丰。张亚勤、陈永正也都在外部一些公司做独立董事。
陈永正说,过去五年自己有机会在上市公司做独立董事,一家是美国的半导体公司,另一家是台湾的金融控股公司,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能更多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公司的全面运营和治理,而这个是自己在做一个部门的领导时不太可能看到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英才杂志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