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泰康险路突围引入高盛投资招疑 谁扼住了增长势头

泰康引入高盛作为投资者,引起业界种种猜测。陈东升表示,泰康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不需要战略投资者了,估计也不会再引进保险公司做股东。高盛对于泰康而言,是财务投资者。
2011-09-29 15:11 · 英才杂志 严睿 何春梅

看谁跑得快

  赚得盆满钵满的银行股非但没有走出估值修复行情,反倒在今年以来一路走低,也拖累保险、券商等A股金融板块陷入持续的低迷之中。是什么让投资者对金融类上市公司如此没有安全感?

  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产品都是投资资产泡沫,债券是泡沫,股票是泡沫,房地产、写字楼也是泡沫。金融危机一来,金融产品都开始下跌,风险*的是权益类资产,比如股票,房地产波动也会很大。债券稍好一点,但也不是*没有风险,欧债危机,买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的国家债券,都是养老基金、人寿保险公司在买,所以现在欧洲很多保险公司受此拖累。金融界有一个共识,金融企业*的风险,并不是某个单个的风险事件,而是系统性风险。

  关于系统性风险,陈东升有一个理论:“老虎来了,肯定要吃人,谁跑得慢谁就被吃掉,谁跑得快就会躲过系统风险。反正老虎十年来吃一次人,每次来吃掉三五个,所以十个人里,你得跑到前面五个里。”

  要如何跑到前面五个里?一定是*的、最规范的、信用*的,一定资本实力最强的,一定风险控制*的,再就是比别人亏的少的。“所以,金融企业的流动性管理是个关键性的问题,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是如此。”

  但在流动性问题上,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要比银行更轻松一些。虽然同样是负债经营,保险公司可以投资股票,银行却不可以。债券市场上主要是银行和保险竞争,但其实保险公司买的是中长期债券,银行买的是短期票据。

  如果从杠杆率上来看,保险公司传统险需要的准备金为4%,也就是说100亿元负债需要资本金4亿元,25倍的杠杆率。银行是资本充足率,贷出去100亿元需要12亿元,8倍的杠杆率。似乎杠杆率低的银行要比保险企业风险更低一些,但其实不然。

  “为什么说经济危机就是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就是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的时候,银行倒闭的很多,保险公司却倒闭的很少?A I G的危机不是因为其保险业务,而是做了衍生品,连带着把其它业务一起拉下水了。”保险企业杠杆率高却不容易倒闭,陈东升认为资金流动性的强弱是关键因素,“银行储户随时可以支取,保险客户很难发生像银行一样的挤兑。”

  不过,欧洲同行的遭遇,美债风波的警示,让陈东升对于金融企业的系统性风险思考甚多。“泰康3000多亿总资产,70%投在债券市场上,收益稳定,但不等于未来没有遭遇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现在,全球的钱都跑到中国来,因为中国是新兴工业国家,是处于上升态势的国家。但等中国经济发展的慢了,有其他国家发展得更快了,不用说,逐利的资本就会快速流出。”

  很多的原理在今天中国金融企业听来,不过还只是些“大道理”,因为,只有那些通过几番生死的磨难,没有死,存活下来的企业,才能把这些“大道理”转化成“免疫力”。

  有人说伟大的企业都是熬出来的,陈东升以为,锋芒初露的泰康还需要经历更多。

*高端*对话

  关于股权结构

  《英才》:此次泰康引入了高盛作为投资者,外界有一种说法,事实上是优化了泰康的股权结构?

  陈东升:引入高盛,以及嘉德和新政泰达的增持,这肯定是好事,不然为什么很多企业大股东或主要股东一卖股票股价就跌呢?大股东或主要股东对公司没信心,抛售股票大家当然会觉得公司有问题。一个企业没有一个或几个挑头的股东不是好企业。我经常讲科学的、完善的治理结构很重要,这种治理结构首先就体现在股东层面。拥有领头的、优质的大股东或主要股东是所有投资者的福星。

  目前泰康的股权结构是,国企占股21%,外资占股24%,其他都是民企。国企股东有中信集团、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和中交集团这四家,都是发起股东。

  《英才》:你怎么看高盛这样的投资者?

  陈东升:曾有人说,把美国毁灭了,只要还有F B I和高盛,美国就会很快恢复起来。F B I是一个庞大的网络,而高盛是*的人才,可见高盛的影响力。

  其实高盛的真正崛起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将福特公司送上市是高盛崛起的标志。当时高盛还是一个二类投行,而福特代表美国整个民族,是美国整个工业的象征。因此,高盛能做成这单业务,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高盛从此崛起。

  此外,一般投行都做正向收购,但高盛却做反向收购。技术上的创新,对高盛的崛起也有着重要影响。

关于产业转型

  《英才》:在经济复苏不确定的大背景下,分红险一险独大,是否会倒逼着寿险类公司转型?

  陈东升:传统的人寿保险就是卖固定利率。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你就能赚;但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你还要给投保人固定回报。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太大,很多保险公司因为这个倒闭了。后来才发明了分红险,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可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

  分红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西方世界,包括今天中国大陆,是整个保险业的主流产品。和固定利率相比,它不影响险种,不影响消费者的保险消费,只不过是风险的机制发生了变化。还有一种投连险,就是风险和收益都是消费者承担。简单来说,传统的寿险是旱涝保收,分红险是风险、利润共担,投连险是风险和利润消费者一个人承担。其实就是三种不同的风险机制。

  《英才》:泰康的资产管理公司引人瞩目,你们的投资风格是怎样的?

  陈东升:刚开始我们只是管理自己的资金,现在我们叫三方理财。泰康的资产管理公司大概有400亿的资产是别人托管的,我们代其理财。另外,我们现在也开始做PE,就是资产股权投资,这是我们的第二块业务。这块业务主要是在人寿保险的上下游纵向、横向延伸。我们的第三块业务就是投资养老社区。

  实际上你可以看到,泰康人寿的业务板块,已经从单纯的人寿保险变成了现在的三大块:人寿保险、资产管理、养老社区。而且这三大板块里面又纵向、横向延伸,未来我们的利润值将会不断扩大。

关于险资投资

  《英才》:京沪高铁泰康也有很大的投入?

  陈东升:我们投了30亿,因为我们是长期投资。全世界、全中国最黄金路段是哪一段?肯定是北京到上海。所以要是投基础设施,就应该投京沪高铁这样的项目。

  动车事故之后,高铁确实受到影响了。但我们是投长期,看好京沪铁路的未来前景。改革开放30年,我们工业化很成功的、也是今天敢跟世界叫板的就有高铁,尽管出点事情也不能抹杀。

  《英才》:整个基础设施里面泰康还看好什么?

  陈东升:投了很多。包括上海的水厂、内蒙的运煤铁路、电厂等等,重庆的轨道交通项目也投了30亿。当然这些都不是股权投资,只有高铁是股权投资,其他都是债权投资。债权的形式比较好,收益相对稳定,五年到十年内都会有稳定的收益。

  《英才》:你现在已经拥有三家商业银行的股份了,未来银行和地产,你更希望投哪个?

  陈东升:现在商业银行的股价和估值确实偏低,但是也有风险。现在地产我们就投两个,养老社区和优质写字楼。因为养老社区可以不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保险资金是长期资金,它对回报率的要求并不强烈。实际上,养老社区做好了,是一种长期债权的替代品。换句话说,它相当于购买一个债券产品。但是投资养老社区比投资优质写字楼还要好。金融危机时期,因为企业倒闭了,退租或者付不起房租,很多优质写字楼就要承担这种风险。

 关于增长

  《英才》:泰康成立15年来,好像有8年并不赚钱,泰康最困难的是什么时候?

  陈东升: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其实泰康也就有两年没有赚钱,后来年年都有赚钱,只是赚得很少,也可以说那不赚钱。

  1996年的时候,我们的注册资本是6个亿,相当于现在的50个亿、100个亿的概念。所以你拿着这么大的资本金,赚个几百万的利润,那根本就不叫赚钱。到2001年的时候好像亏损了5000万吧,到2002年的时候累计亏了3亿多。当然这个亏损不是经营亏损,而是因为我们一下子开了20几家分公司,实际上是扩张投入的“亏损”。到了2003年,情况开始好转,当年的盈利将近5000万。

  《英才》:泰康连续15年都保持了年均5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你认为这个比率未来还能继续保持下去吗?

  陈东升:不太可能。之前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一轮飞速增长,但是增长最快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中西部的城市化还没有到*期,所以中国经济还会高增长。但是这个高增长的蛋糕跟东部地区是没法比的,所以它对整个国家、整个经济的拉动力相对较小,平均下来增长力没有东部高增长时候对国家的贡献大。所以我认为,中国未来还有十年高增长,但是*期可能已过。

  对保险行业而言,我们仍处在两个“黄金十年”的交汇期,这一点我在前面提过,这里再强调下。现代人需要新三件,买车、买房、买保险。目前人们的消费最重视的是房屋,因其既是投资品,又是必需品,买保险的意识并不强。

 关于创新

  《英才》:你早前有句名言,创新就是率先模仿。以目前中国的经济体量看,对这句名言有什么反思?

  陈东升:其实我经常讲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是指一个后发国家、后发企业运用后发优势理论,实现的超越发展。当一个后发国家成为一个先进国家后,你就要走到创新的前沿去了。这是两回事。

  《英才》: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科技公司全都是模式创新,很少有技术创新?

  陈东升:技术创新很难。美国的技术创新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沉淀,中国现在沉淀还不够,不着急。当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大市场的时候,当这个国家成为最强经济体的时候,大量的资金和一流的人才会蜂拥而至,就有钱去搞科研了。

  当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洋人比我们早走了100年,但洋人行的东西在中国是不是一定行,也要打一个问号。就是说,洋人也不*都是我们的老师。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英才杂志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