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熊晓鸽的偏爱:中国“90后”有2亿人群 会出现下一代马云马化腾

这一年在公开场合,熊晓鸽总是很乐意强调自己是“90后”。这位IDG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是这么解释的:我是1992年回国做VC的,1993年IDG资本成立。
2014-12-31 11:45 · 腾讯财经 杨杨

熊晓鸽说:

  1,移动互联网领域,会出现一批年轻的创业明星。就像PC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李彦宏马云马化腾一样。

  2,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从前沿技术到用户体验上,“90”后都更有优势,因此他们更可能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创新。

  3,移动互联网细分领域中,谁会长得更大、谁的商业模式最可能跑出来,这是给投资人的难题。要从新事物走向产业,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

  4,PC互联网,大钱都让国外基金赚了。移动互联网要避免这条老路,需要国家改变上市规则,让还没有盈利的互联网公司也能在国内上市。

  这一年在公开场合,熊晓鸽总是很乐意强调自己是“90后”。这位IDG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是这么解释的:我是1992年回国做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以下简称VC)的,1993年IDG资本成立。“所以我们也是‘90后’,是以’90后’的心态来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投资的。”

IDG资本对“90后”的“偏爱”,并不仅限于口头表达。今年8月,IDG正式设立了“90后基金”,这只总规模1亿美元的基金主要用于年轻创业者。9月份又启动了“自由人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寻找30位30岁以下、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为其提供创业之前的培训。

  更具象的偏爱,则体现在具体投资上。据公开资料,截止今年8月,IDG对“90”后的投资案将近20个。而所谓的“90后”中,其实1/3是85后。

  “我认为下一代的创业英雄,会出现在这一代人里面。”熊晓鸽解释说,如果从年龄上分析,上一批互联网创业英雄,“无论是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还是周鸿祎张朝阳,他们中的成功者大都是60后以及70后偏早的一辈人。”

  对“90后”的偏爱,背后是IDG寻找下一个马云马化腾的强烈欲求。“移动互联网规模的增长,远不是PC互联网所能比拟的。”熊晓鸽很坦率地说:IDG已经将投资重心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了。

  相对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意味着更低的创业门槛、更快更高的增值空间,当然竞争也会更激烈”。PC互联网用户在过去十年的快速增长,被认为造就了当前的一批明星企业家。今年11月在乌镇举行的首届世界第互联网大会公布,中国有8.57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为全球最高。

  IDG资本1993年成立,是在中国投资的*个VC基金管理公司。过去20多年间,IDG投资了300多家公司、其中70多家已经上市。这家基金一度曾是互联网投资的代名词,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明星企业中,百度、腾讯、奇虎360等都曾有IDG的投资。

移动互联网大潮中的“90后”

  腾讯财经《资本论》:你本人和IDG资本都很关注年轻人,为什么?

  熊晓鸽:阿里巴巴上市上市第二天,我在湖南岳麓书院举办的千年论坛上说:马云将中国的PC互联网产业推到了顶峰,但也意味着PC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的结束。

  下一个时代,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并不是说阿里巴巴这家公司没戏了,只是说它也要向移动转型。一个佐证就是今年的双十一光棍节,各家平台的统计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有多少交易来自移动端。

  与PC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非常不同,表现在它离用户更近、更为灵活。它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比如以前你出门订机票或者酒店可能会提前一两天,但现在可能只提早半个小时。

  而相对于我们甚至相对于80后,“90后”对移动互联网应用使用地最多。这个技术快速发展时,正好是最初一批“90后”在大学期间,他们的兴趣、思想、价值观和消费行为都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约有2亿“90后”人群,当他们逐渐步入主流社会,成为工作人群、消费人群的主力军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可想而知会有大爆发。作为VC,我们关注围绕年轻人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创业者。

  腾讯财经《资本论》:在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大潮中,为何更看好“90后”?

  熊晓鸽:从前沿技术到用户体验,“90后”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90后”更能了解同年龄段的人的需求和感受。

  比如像弹幕视频,我们看的时候,可能*感觉是,“实在想不清楚这种东西为什么火,满屏幕都是字,图像都被挡住了”。但弹幕视屏网站Bilibili的创始人徐逸就知道,这是“90后”的趣味。

  另外一个工具,只有使用的频率够高,才可能想到用它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移动互联网也是一个工具,“90后”用的最多,他们也相对更有创造力。现在很多新的应用,可能在我们看来都不可思议,但年轻人们用得如鱼得水。

  腾讯财经《资本论》:你一直在对比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整个PC互联网时代,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一直被批评没有原创、奉行拿来主义。“90后”来了、移动互联网来了,这点会改变么?

  熊晓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中国未来都有可能走的比美国更快。因为我们的用户比美国多,使用频率更高,竞争更激烈。出现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可能性,理论上也要更高。

  PC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企业的C2C(copy to China)战略一直受到诟病。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就有望改变。微信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美国也有很多人使用微信。

  由此发生的另一个改变,是中国未来的互联网企业将可能不再局限在国内,而是走向全球。PC互联网时代的明星企业,其实主要收入都来自中国,这是它们的幸运,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而它们的美国同行,其实很大一部分收入都来自海外,这种区别导致谷歌(Google)们的管理、市场和产品都更多样化,也更国际化。

移动互联网:一切皆有可能

  腾讯财经《资本论》:移动互联网到底会在哪些领域创造创业机遇?

  熊晓鸽:PC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和广告是两个被验证过的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则会大得多,我认为未来盈利会是来自付费内容。

  如果关注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发现移动互联网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位是衣食住行,提供又好又便宜又有品味的服务信息,这一点移动互联网能比PC更方便、更快捷。这是O2O如此火爆的原因。

  在此之上的,人们对更好、更公平的健康医疗、理财以及教育服务的诉求,甚至与人们喜怒哀乐的情绪相关的服务,都可能是移动互联网创业的方向。

  问题是作为VC投资人,要判断哪一个能够做得更大,能够变成一种商业模式,这是一个挑战。至于IDG的布局,就暂且让我们保留点商业秘密吧,竞争很激烈,就自己悄悄做好了。我只能说我们在垂直的八九个领域里都有布局,而且每个领域都尽量挑选到行业里的领头羊。

  腾讯财经《资本论》:我记得四年前,你对文化娱乐投资就情有独钟。移动互联网和这一块能有所结合么?

  熊晓鸽:IDG切入文化娱乐还是比较早的。以旅游为例,我们对产业链做了一系列研究,投资了携程、如家汉庭、印象系列,旅游景点则有乌镇、古北水镇等。

  文化娱乐,我觉得这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能让人更快乐。我现在对这块的投资仍然很有热情,不过现在可能更为理性一点。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如果要投资现有的运营主体,恐怕还需要制度上进一步深化改革,能够让商业运作真正可行。

  即便如此,文化娱乐与移动互联网,依然有非常多的可结合的地方。最简单的结合,就是影视娱乐内容向移动互联网的迁移。而旅游、文化产业等,也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做服务、市场营销等等的创新。

  腾讯财经《资本论》:那么你是否鼓励年轻人都跳进去创业呢?

  熊晓鸽:尽管我认定移动互联网是下一个投资热点,但就像我刚刚说的,从VC投资人角度要判断谁能做得更大,哪个商业模式可能能做出来。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很多新事物都刚刚冒头,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你们有没有发现,移动互联网里面没有人敢自称专家?只有说那些人尝试地比较早,大家都还在摸索的状态中。

  这些个新事物要真的长大、要真正变成一个产业,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比如搭建最基础的数据库。移动时代的数据分析,和PC互联网也会有很大差别,比如前者更碎片化、使用场景也更多样化。同时,因为可行的商业模式还没出来,所以也需要创业者不停地去尝试、去吃亏,积累经验、找到可行的模式。所以对创业者来讲,竞争也是蛮大的。

投资难题?一场和自我的战争

  腾讯财经《资本论》:大家都看好移动互联网,投资价格也水涨船高。你之前也说过,BAT加入竞争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价格。那么到底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熊晓鸽:BAT未来依然会是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投资者。它们的进入,确实给企业提供了多一种的选择。

  价格体现的其实是交易双方对价值的判断,所谓价格高低其实都是外人的评判。如果交易双方都认可,其实就没有对不对的。对像BAT这样的大公司来说,它们也可以自己折腾,但这里面有机会和资金使用的成本,如果折腾了很长时间、做出来的东西还没有什么竞争力,那就划不来了。

  现在讨论最热的一个话题,就是这个投资市场上到底有没有泡沫。我认为泡沫永远都会有的,对于做投资的每个人,都是在泡沫和没有泡沫之间生存,每一个都在判断。所以才会有眼光高低的区别,当然也会有问题好坏的差别。

  腾讯财经《资本论》:投资“90后”,20多岁的IDG如何保持竞争力?

  熊晓鸽:也有人说在移动互联网投资上,IDG似乎落后了。其实在这个领域,我们应该是*个赚钱的。去年百度宣布以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全部股权,创造了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的并购案。IDG是91无线*的VC投资人。另外去年上市的3G门户,也是我们的投资的。

  早在2005年,我们就认为移动互联网会是中国的下一个热点。这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共识,所以仅就移动互联网的投资而言,我们的判断和布局都是比较早的。

  从那个时候迄今,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投资了超过20家公司。当时很多LP(Limited Partners,有限合伙人,即基金的出资人)都觉得害怕,质疑怎么会投这样的项目,因为都特别早期,有的连明确的商业模式都没有。当时其实时有很多争论的,我们也很有压力。

  任何年代的投资,对人的判断都是*位的,这又不是光靠理性衡量就能实现的。我觉得判断“90后”创业者,除了他们的执行能力及应变能力外,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还是学习能力,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重要。因为刚刚说的,这其中很多细分领域的商业模式都还有待验证,创业者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尝试。

  我们其实也在不断学习。“90后”大多思维开阔,与我们的不同,除了一些价值观念层面的,还有他们喜怒哀乐的表达方式可能都很不一样。

  但作为一家投资基金,这些年积累的经验是不会过时的。真正对创业者有用的,是我从过去失败中得到的教训,我可以拿出来分享。这是每家基金最有价值的东西。

  腾讯财经《资本论》:有投资人说现在很焦虑,因为“创业者年龄越来越小,还要面对很多年轻投资人的竞争”。你有这样的焦虑么?

  做投资,所谓竞争都是自己跟自己竞争。我倒不觉得同行之间比个价就是竞争,有些公开场合我也开玩笑说,我们大家应该坐下来谈谈,别彼此搞来搞去把价格抬高了。所谓竞争,更多的应该是眼光、判断上的差异。

  对移动互联网的投资,其实主要竞争恐怕还是在外资VC之间,本土很多人民币基金恐怕都不会投这个领域,因为经验不足。

  这也和中国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有关系。中国的创业板、中小板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即要让我们的互联网公司在不盈利的时候就能够在国内上市,我认为这是需要解决的最最重要的问题。但这需要国家改变上市规则。

  否则就可能重蹈PC互联网时代的覆辙:最牛的公司都在海外上市,股东大多在国外,VC投资人也大多是美元基金。此前我还和相关部门的领导说:中国人最怕吃亏,但在这件事情上却吃了大亏。中国市场虽然创造了创业机会、创业团队挣到了钱,而从投资者的角度上说,大钱都是国外基金挣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