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走进中国平安 :医疗养老打开估值天花板 改革红利逐步兑现

2024-07-19 15:33 互联网

在深圳福田CBD,599米的深圳*高楼——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犹如一把出鞘的利剑,直指云端。

作为国内*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市场看待中国平安,一直以来抱有很高期待。如今,国内保险行业正进入深度调整和转型阶段,平安未来将走向何方?战略性聚焦养老金融,能否打开中国平安估值“天花板”?

本期“服务投资者,共享高质量”——走进上市公司系列活动,国泰君安证券带领走进中国平安总部大楼,近距离感受中国平安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创新与实践,并深度对话公司高管。

全景网

图/活动合照

“医疗养老,就是平安未来的战略方向。”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在交流环节中提到,医疗养老是中国未来的新发展机遇。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已步入深度阶段,根据国家卫健委测算,到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比超过30%。“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积极布局养老领域,提供从客户的健康管理、亚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到重疾护理,以及康复、临终关怀等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盛瑞生介绍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年报中,中国平安进行了一次战略微调,将“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深化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由此,养老步入了整个集团的战略布局,并承担着越加重要的功能。

盛瑞生提到,平安通过“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模式,可以降获客成本,降运营成本,降风险成本,同时提升客户价值,带来更好的协同效应,最终实现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双轮驱动。

深化医疗布局高管透露医养战略进展

实际上,中国平安在养老金融方面的探索,早在20年前便有所布局,也是业内重要的“参考样本”。

20年前,平安旗下的平安养老险是国内首家专业养老险公司;如今,平安将综合金融和医疗养老两大模式相互融合,致力于打造出国际*的综合金融及医疗养老服务集团。

2021年,平安推出高品质康养品牌——平安臻颐年;此外,通过重整北大方正集团将北大医疗纳入医疗健康生态圈,为平安康养项目做线下医疗资源整合和丰富。

“目前,平安做三件事情,做客户专业的金融顾问、提供专业的家庭医生、提供专业的养老管家服务。”

全景网

图/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

此外,平安目前的医疗养老一站式解决方案,都是以保险作为载体进行赋能。具体来看,“保险+医疗健康”方面,2023年,平安寿险健康管理已服务超2,000万客户,新契约客户中约76%使用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居家养老”方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先后覆盖全国54个城市,累计超8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保险+高端养老”方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平安高品质养老项目已在4个城市启动,其中新项目上海颐年城已于2023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平安臻颐年三亚体验中心于2023年7月开业运营。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年报中表示,目前,平安的医疗养老生态圈既创造了独立的直接价值,也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服务”赋能金融主业。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平安2.32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2023年,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超73%。2023年,集团医疗健康相关付费企业客户超5.6万家,平安健康过去12个月付费用户数近4,000万;平安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超1,400 亿元。

“两年前我们刚开始推居家养老产品,短短两年时间,居家养老的达标客户已经接近10万人。”盛瑞生提到,保险+养老,保险+医疗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消费趋势,也是未来保险行业增长非常重要的引擎。

盛瑞生将平安的发展模式形容为“富国银行+联合健康”的升级版。“富国银行是美国公认做综合金融服务做得非常出色的银行;联合健康由健康险和药品福利管理两大板块组成,利润和平安差不多,但市值现在是我们的4倍。”

盛瑞生进一步提到,通过国际上的对标以及中国本土的实践,平安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应对快速老龄化时代的挑战,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市场空间巨大。通过发挥平安的能力专长,我们相信在这个领域里深耕,会给公司带来新的价值增长。

马明哲此前也曾表示,国内保险金融、医疗健康及养老市场的新蓝图正徐徐展开。国际上“管理式医疗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保险+医疗”模式的可行性与潜力。

走过阵痛期寿险改革开始释放红利

如果说医疗养老是平安估值的未来天花板,那么寿险则依旧是平安当下的基本盘。

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9137.89亿元,同比增长3.8%(调整后口径);归母净利润856.65亿元。

盛瑞生提到,营业利润是保险公司采用的相对比较特别的利润指标,剔除了很多短期的波动,以及一些一次性的因素影响。

从核心数据营运利润上看,2023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179.89亿元。其中,寿险及健康险、财产保险以及银行三大核心业务保持稳健,三项业务合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409.13亿元,寿险及健康险剔除一次性因素同比增长0.6%,体现出强大的韧性。

值得注意的是,寿险指标中最核心的新业务价值,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大幅增长。内含价值通过净资产的增长和有效业务价值的增长来实现,而新业务价值(NBV)代表着保险企业新增的利润,决定了内含价值的成长性。

2023年,中国平安可比口径下,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大幅增长36.2%。年报中提到,新业务价值实现增长主要得益于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增长89.5%,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40.3%;以及改革后银保渠道势头强劲,新业务价值增长77.7%。基于最新的回报率和风险贴现率等假设,2023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310.80亿元。

此外,业务品质稳步改善。2023年,平安寿险保单继续率显著改善,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25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

这一系列数据的改善来之不易。国内寿险行业自2017年出现深度调整以来,平安的改革公认为行业内最彻底,走在最前沿。此次新业务价值重回增长,意味着平安的寿险基本盘业务在历经长达几年的阵痛期后,终于开始释放改革红利。

收益率保持领 先 2024年利润有望逐季向好

“保险股的定价逻辑逐步从负债端向资产端转移。”

国泰君安首席市场分析师张新貌在交流环节中提到,最近几年,A股上市险企的P/EV估值水平持续下行,核心原因为市场对于保险在长端利率长期下行趋势下,收益难以覆盖负债成本的担忧逐步增强。

全景网

图/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市场分析师张新貌

2024年一季度,上市险企负债端NBV实现高速增长,得益于定价利率下调、银保“报行合一”压降费用率以及拉长产品缴费期带来的新业务价值率明显改善,然而市场并没有对负债端的高景气进行定价。

对于普遍关注的问题,盛瑞生指出,寿险公司的经营与其他行业有很大区别,就是负债周期很长,差不多到15年,所以整个平安的资产管理或者说寿险资金的管理,应该用一个非常长的周期去看。

马明哲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中也强调,保险资金做好并不容易,需要长周期的眼光和战略的定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匹配:一是投回报的匹配,资产的回报要覆盖并超过负债的成本;二是时间的匹配,资产负债久期的敞口要控制在合理区间;三是周期的匹配,资产要能够穿越经济周期;四是产品的匹配,分红、养老金等产品的要求不一样;五是监管的匹配,要符合监管规定。

盛瑞生提到,通过这五个匹配,平安的收益率在过去十年可以说在市场上整体保持*。

根据财报数据,2023年,中国平安保险资金组合实现综合收益率3.6%,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拉长时间来看,过去10年来,中国平安的平均综合收益率5.4%。

2023年,中国平安的保险资金组合规模已经突破4.72万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体量,在市场上跑出超额收益已经实属不易。

张新貌提到,保险公司有一个核心风险叫利差损风险。简单来说,即保险产品的利率成本与收益率的成本差,如果出现了保费成本高于收益成本,那么就可能会出现亏损,叫利差损风险。

“利差损风险未来可能会出现缓解。”张新貌认为,一是地产政策边际改善,预计将缓解市场对地产风险的悲观情绪,利好保险端预期修复;二是经济复苏预期下长端利率企稳回升,利好寿险估值修复;三是预计监管将从传统险定价利率、*险结算利率、分红险演示利率等多个维度引导保险公司降低负债成本,防范利差损风险。

张新貌认为,当前权益市场改善预期下,预计上市险企收益明显改善,此外,2023年二季度起,受权益市场波动影响利润基数较低,预期2024年归母净利润将逐季改善。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归母营运利润387.1亿元,同比-3.0%,其中三大核心业务归母营运利润同比微增0.3%至398.2亿元。

针对中国平安未来的增长,多家券商皆给出乐观预测。

东吴证券认为,中国平安不仅仅只是保险股龙头,公司作为综合金融集团,有望重分受益于本轮地产松绑对估值和业绩的双击。近年来地产行业基本面持续下行对金融股整体估值拖累较大,中国平安作为综合金融集团,作为金融股的看涨期权,有望充分受益于本次地产估值掣肘打开。

海通国际认为,一季度,平安归母营运利润降幅收窄,看好公司寿险改革成果逐步释放、队伍质态持续改善,综合金融优势+医疗健康生态布局赋能长期业绩增长,同时稳定的分红回报提升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相关资讯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