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北京基石创业投资基金,也是全国首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专业化投资基金,正式揭牌,密切关注轨道交通与节能环保行业,兼顾先进制造及大众消费领域的具备成长性特征的优势企业。该基金总体规模15亿元人民币,预计可带动500亿元轨道交通相关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作为基石基金设立的牵头单位,京投公司是北京轨道交通线网的业主单位,在未来五年内,将代表政府完成2500亿元的轨道交通投资任务。
以下为采访实录:
投资界:基石基金主要定位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为何选择这些领域进行投资?
黄力波:基石基金的投资方向是以轨道交通和节能环保为主,兼顾先进制造和大众消费领域。主要考虑到:第一,这些领域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其次,这些领域都具有非常好的长期发展前景,市场需求广阔;其三,这些领域的产业链条长,可投资企业众多,企业选择空间大。
投资界:投资企业的规模和金额分别为哪个范围?
黄力波:轨道交通产业链条比较长,涉及的领域广,企业数量多。从投资的产业链划分上来看,上游是工程设计,中游主要是工程建设,下游就是运营管理。中游工程建设又可以分为工程施工、整车总装、电气设备、通信信号及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很多环节,其中涉及的产业还包括节能环保、机械设备、材料、电子通信等领域。
根据我基金的投资人背景、团队配置和投资方向,我们关注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游的工程建设阶段,尤其是整车总装、通信信号与智能化管理系统等环节。
目前我基金的单笔投资金额没有严格界定,根据风险和所选取的领域的企业状况,一般会集中在3000-8000万元的区间中。
投资界:从您的角度看,目前国内轨道交通相关企业发展现状如何?
黄力波: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发展节奏也非常快,轨道交通成为解决城市化进展中遇到的交通拥堵、通行压力等问题的一个必要通道,也是目前所具备的最现实的一个解决方案。因此,中国的轨道交通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拉动轨道交通发展方面,特别是中国高铁,在规模、运营能力以及现在所达到的速度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国家的轨道交通产业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但是回过头来看,在轨道交通的一些关键领域,例如控制系统、牵引系统以及信号系统等技术含量高的领域仍是国外企业占据主要份额,在这类领域我们国内的企业还是处于下风状态,我们的轨道交通的核心领域要想挑战国外的龙头企业和垄断企业的话,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总体上看,在一些关键环节的领域,我们国家的企业正在迎头赶上,至少在技术方面,已经作了很好的准备。有很多企业都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只不过这些企业要想追上国际龙头企业,还需要在工程和实践中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因为这个行业的安全性、稳定性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必须通过一步一步的验证,然后才能达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上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另一方面,轨道交通领域的客户相对比较集中,铁道部仍有一个很高的准入门槛。从城市轨道交通来看,目前各地的地方保护现象是有的,因为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很重要的一块,支持自己本地化的企业,但是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仍可以打破地方保护的局面。
投资界:基石基金在选择项目方面最看重企业的哪些方面?
黄力波:基石基金的风格以稳健投资为原则,对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比较重视。我们所投资的行业总体来说受国家相关政策和经济周期的影响比较大。从一个较长的投资周期来看,企业需要有能够抵抗外界的系统性风险的能力,这对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十分关键。
总之,在具体的投资中,我们在选择被投资企业主要看他的抗风险能力,有没有形成稳健的管理风格,具有良好的财务表现,以及合理的发展规划等。
投资界:轨道交通相关企业目前在国内发展,在政策、行业环境及企业自身发展方面仍存在哪些不足?
黄力波:第一、是时间因素。轨道交通企业从前期的磨合到发展起来,至少都要经过3到5年的时间。
第二、是大环境因素。国家对轨道交通非常重视,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法规,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培育新兴产业的会议就强调依托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2011年6月发改委在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进行分类,但是各地还未形成单独的产业链。轨道交通尚未渗透到其他相关产业中,像电子信息和软件等,所以政策上的支持略显不足。
第三、企业自身因素。轨道交通领域前几年国家投资比较旺盛,企业比较容易在这块市场分一杯羹,造成某些企业不太重视技术和核心能力建设,今后轨道交通产业的投资趋于规范化、合理化,企业需要加强企业核心能力建设以及团队管理建设。
投资界:您提到今后轨道交通及高铁投资将规模化,是否意味着高铁投资将放缓?
黄力波:基石基金成立时,刚好跟国家的经济形势吻合,客观的说目前高铁投资放缓对我们的新基金是一个有利的时机。基石基金还没有开始大规模投资,我们手上握着大量的现金,还有很多选择机会。
高铁投资放缓给持续高温的轨道交通及时降温,可以淘汰一大批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有利于一些具有成长性特征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促使企业回归到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上。从投资方的角度考虑,在目前的火爆的投资环境中,能够降低企业的不理性预期,更凸显好企业的投资价值,对投资方是一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