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6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二届年会在黑龙江亚布力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市场的力量--纪念邓小平‘南巡’二十年”。凤凰网财经作为合作媒体,全程图文直播本届论坛。
北京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资深合伙人汪潮涌表示,在PE和VC投资中,20%的人赚80%的钱。
以下是汪潮涌相关发言实录:
汪潮涌:大家好,我叫汪潮涌,也是亚布力的老人了,98年就来过亚布力,关于PE的话题,刚才大家都讲了很多,讲得很对,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简单的回顾一下中国VC、PE市场的发展,第二,讲一讲中国现在PE很重要LP的教育问题。
关于PE行业的发展,我觉得目前的这种PE热,其实也不新鲜,我们80年代初的时候,中信成立的时候,信托投资公司当时中信的功能,就有现在的这种 PE的功能,而且当时全国从80年到86年,中创成立的时候,五年之间全国大概有200多家,各种地方政府扶持的(英文),那么他们当时起到的作用相当部分是PE。中创成立是预示着VC*支国家队成立,但是生不逢时,和当时所有的信托投资公司一样,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投资了,没有退出的通道,最后死路一条。最后把资金都去做炒期货,炒地产,直到92年中国有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才会有一定的退出,但是因为法人股不能流通,所以也把PE和VC的退出通道压到极限,所以昨天东生讲92派,讲到92年最重要的一个分水岭是《公司法》的成立,我觉得92年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所谓的里程碑,就是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后来才有《证券法》,才有了中国证券市场、资本是的蓬勃发展。
到了90年代末,硅谷的风投兴起,成思危在2000年提出VC1号提案,中国又产生了一次新的VC热,大概全国在2000年到2001年两年之内,成立了360多家VC,那么大概都搏创业板,结果后来创业板一拖就是十年,大部分的这些VC都死掉了,那么坚持下来的到今天也成为我们行业的知名品牌了,像深创投等等的,我87年到华尔街工作,到今年是25年,我干了25年,前12年是投行和投资混着做,我不是说投行做不了投资,或者是做PE有先天的不足,因为中国舶来的PE机构,像华平、凯雷等等,还有KTR等等,都是从投行里面出来的,像孙强、刘海峰等等这些人,在93年我在香港,我们在中国跨境到深圳投了一个平安保险,95年又补了一笔钱,所以创造了中国*的股份制的保险公司,93年10月份筹备中京,后来开业了,也是战略性投资PE的杰作,26倍的回报退出,中国早期美国的看法是将信将疑,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很难出现像硅谷VC回报的倍数,很难出现像华尔街的,像黑石,像凯雷这样的规模,因为PE搏的是规模。
但是这些年的发展证明中国既能够产生硅谷一样VC回报的倍数,又能够产生像黑石、华尔街老牌的PE公司投资的规模,像百度,我们投百度还是晚了一点,我们跟谷歌4块钱进去,5块钱出来,5年120倍,比我们早的像DFJ等等都有是几千倍的回报,那么这个倍数拿到硅谷去讲也是非常的靓丽,那么后来中国几大银行改制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引进是30亿美金以上的IPO的投资,像建行引进了美银,工商行引进的是高盛所带领的一个投资组合,在中国是UBS带领的一个投资组合,他们产生的回报从规模上来讲利润都是在150亿美金以上,这个在美国摆到华尔街也是一个让人震撼的回报,所以从这两件事情来看,中国的VC和PE这些年的发展是有它的土壤,有它外围有利的因素,再加上中国这些年国企改制创造了套利的机会,大量涌现的企业家、高科技的创业人员、海归,创造了大量的企业家的创业机会。
所以无论是国际上的PE、VC,还是国内本土的PE、VC,还是政府或者是国企支持的PE、VC,大家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都有事儿做,都有钱赚,但是这个行业可能是一个二八定律,20%的人赚80%的钱,那么投行这帮人为什么在PE、VC行业里面很活跃呢?是因为做投行的人做投资的时候我们是倒着看,我们看上市的时候,投资人认同什么样的价值评估的方式,认同什么样的热点,然后倒着去看什么样的公司可以投,因为做PE最重要的是退出通道,退出通道不畅,再好的眼光最后也是砸在手上,所以去年市场下半年从第二季度开始,中概股一下跌,没有上市的,所有的VC就慌了,所有VC、PE投资的项目第二天融资的时候都缩水了。所以我觉得做投资,做VC、PE投资的人是一个团队的组合,投行的人善于看市场,善于看退出,做实业的人可以帮助公司做增值服务,做运营方面的增值服务,还有我们团队里面有学会计的、有学法律的、有学技术的,这样组合才能产生比较理想的团队。这是中国的一个VC、PE市场的情况。
关于LP的问题,我觉得咱们讲分水岭是很对的,因为三年以前,我们基本上不考虑接受国内LP的钱,因为我们当时是两头在外,我们管着LP的钱,LP 在境外,我们的退出通道在境外,那么我们没有必要拿国内的钱,早期拿到国内的钱很麻烦。所以直到深圳创业板和中小板开通,直到法人股流通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以后我们开始考虑人民币,当然不光是我们一家,很多的同行都纷纷的转向国内的融资。所以现在产生了一个所谓的分水岭,从境外,从国际的LP转向境内的LP去募资,但是境内的LP*的问题是什么呢?一个是民间的LP非常不成熟,跟风,市场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不敢投了,而且规模都很有限,机构LP是中国目前最缺乏的,机构LP主要是养老金,还有保险公司的险资应用,保监会允许5%的资金投到PE的行业里面,但是一直光打雷不下雨,所以中国机构性的LP是非常缺乏的,*投的比较多的就是政府的,但是有很多的条件限制你,第二,就是社保,社保又局限于那几家,所谓的国家发改委备案的那几家,不能满足市场上大部分PE融资的需求。
所谓的实业家想投PE又参与过多,老想自己雇一帮团队出点钱就可以做PE,最后把自己的资源用完了以后,发现做PE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所以这是目前PE的LP教育的一些问题,浙江的吴英案其实很有正面意义,首先我认为吴英罪不致死,非法集资是一个恶法,我完全同意,但是也从另外一方面敲响一个警钟,民间的出资人为什么会被吴英这种人去忽悠,一个26岁的,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训练的人可以忽悠那么多的钱,还有温州这些高利贷的人,你为什么不控制风险,风险和回报永远是匹配的,你拿30、40的利息,这些人是要交学费,经过痛苦的损失以后,将来他会意识到这个市场需要专业的人来管理专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