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陈玮:我的PE观》(一):热钱下PE大众化之忧

在中国特殊的商业和资金环境下,中国的PE形成了怎样的投资逻辑?与国外相比,中国的PE有哪些不同?未来PE将走向何方?

  即日起,清科投资界将独家连载东方富海投资董事长陈玮的作品《我的PE观》,敬请关注。

内容简介:
  经济的高速增长,商业模式的快速变化,为近二十年的中国带来了数不胜数的创业机会,也使得中国的投资业风起云涌。每一个迅速成长的企业背后,都有着投资的助力。获得投资也成为创业企业获得快速增长的关键。但是疯狂追逐PRO-IPO项目的高额回报,投资人和管理者之间的职责不清,让中国PE蒙上了一层灰色的迷雾。

  在中国特殊的商业和资金环境下,中国的PE形成了怎样的投资逻辑?与国外相比,中国的PE有哪些不同?未来PE将走向何方?

  “创投老兵”,最早从事创业投资的元老、中国创业投资十佳基金管理人、中国杰出风险投资家、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风险投资家、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东方富海投资董事长陈玮先生,向你讲述十年投资心得,归纳出中国式投资逻辑和要点,为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第一部分 中国PE:下一个10年的新故事

  中国PE的春天总是那么短暂,属于PE的似乎只有夏天和冬天两个季节,要么无人问津,要么一拥而上。2006年以来的5年时间里,中国PE的发展,总是跟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波动,经历了“热——冷——热”几轮来回。2006年、2007年,PE的财富故事刚刚在资本市场显现,嗅觉敏锐的热钱就开始涌入PE。而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又立刻让PE跌入冰谷。2010年开始,PE再次热了起来,千军万马涌入PE,“钱多、人多、手狠”成为目前PE的现象。从PE的冷热交替中,不仅可以看到钱和人的走向,也可以看到政府对PE的监管态度。

  经历了风风雨雨,如何让PE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避免不是发高烧就是打寒战的状况;如何让PE走出自己的稳定发展曲线,而不再依附性地波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议题。

热钱下的PE大众化之忧

  2007年以来,众多来自楼市和股市的民间资金进入私募股权行业,催生了新一轮的PE热,并导致这一行业出现“三多三少”现象:机构小的多,大的少;热钱多,经验少;PE多,VC少。这些热钱往往以炒股票的心态做PE,希望通过IPO(首次公开募股)在短时间内带来“快钱”,导致Pre-IPO项目竞争激烈,投资价格快速攀升,令人忧虑。

  “他们才出8倍市盈率,还有那么多限制性的要求和条款,我们出12倍,不需要对赌,也不参与管理。”2008年,我们的投资项目已经第三次被其他投资机构以这样的方式“抢掉”了。这一现象背后,是投资机构的遍地开花,而且PE远远多于VC(风险投资)。

  2008年年初的PE大会和第十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更能让人感受到PE、VC的滚滚热浪:以前几百人的会,现在规模过千;以前参会免费,现在几千元的票价还挡不住潮涌的人流;现在去饭局,一桌人递过来的名片中,常常会有四五张印着私募股权或私募基金投资公司的各种头衔。这场始于2007年的PE热,让我们感觉又回到了2000年VC热的时节。

  “钱”的属性决定“投”的属性

  不过,2008年的PE热与2000年的VC热不尽相同。2000年的VC热属于“创业板拉动型”,它的出现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准备推出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二是中国市场受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VC机构创造的投资神话鼓舞。那一时期,VC概念刚进入中国内地,很多人对此还是一知半解,政府的资金成为投资主流。而2008年的PE热属于“财富效应型”,民间资金的参与热情远高于2000年的VC热,最直接的原因是它们受到了中国企业在美国和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带来的可观收益的激励,以及即将推出的创业板的利好。从2007年来看,国内PE领域的非政府资金已经接近70%,资金总量是2002年的4倍多,民营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量增加很快,已经成为股权投资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本土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目前有“三多三少”现象:小的多,大的少;热钱多,经验少;PE多,VC少。

  首先,国内的PE和VC,仍处于发展初期,专家理财的观念还正在形成中,所以投资机构募资难,规模小。虽然投资机构的数量不少,但大多是管理资金规模几千万元的小型机构,全国管理10亿元以上资金的投资机构没有几家。这也导致很多机构的持续投资能力、经验积累都还不够。

  其次,由于热钱多,有经验的管理人少,投资多倾向于追逐IPO项目。现在市场上流传的投资赚大钱的故事太多,大家都在讲“过五关斩六将”,却很少有人讲“败走麦城”。人们看到的都是些成功的经典案例,都在计算着投资上市后几十上百倍的收益,少有人看到那些失败的案例。这个以前只有外资一枝独秀的投资领域,被钱追逐着:钱是“热”的,投资也温度不低,导致Pre-IPO项目竞争激烈,投资价格攀升很快。市场上到处流传着投资一两年后就上市的故事,人们都在以炒股票的心态做PE,希望热钱能通过IPO在短时间内带来“快钱”。

  另外,LP(有限合伙人,为PE的出资者)和GP(普通合伙人,为PE的管理者)界限不清晰,LP都想当GP,认为出钱的人就是管理的人,简单地认为有钱就能作投资,导致投资领域的专业性不强。

  第三,私募股权投资有VC“PE化”、PE“Pre-IPO化”,即投资阶段后移的倾向。只要有可能去IPO的项目都变成了“靓女”,投资者蜂拥而上,“风投”变为“疯投”,热钱追着项目走,项目随着价格上,甚至有些中介机构建议企业采用招标的方式来进行融资。价格和关系成为PE投资实力的一部分,相比较而言,早期项目却少有投资者问津。2007年,有80%的投资投向了项目发展的中后期,很多以VC为主的机构也进入了PE领域。热了PE,冷了VC,形成“PE投资靠酒量,VC投资靠胆量”的尴尬局面。

  不过,投资后移倾向的出现,也不能都怪PE及VC们,因为说到底,还是“钱”的属性决定了“投”的属性。

  中国本土私募投资机构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拿短钱干长活”,很多资金都来自于房地产和前几年股票市场中赚来的快钱,真正的长线资金如社保和保险基金,才刚刚开始进入直接投资领域,行业内的主流资金还是企业和个人的快钱,有限合伙制也刚刚开始在PE和VC投资中采用。人们都太着急,恨不得所有投资都像做股票,今天听到消息明天就能套现发财。我们基金的LP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们今年有几个能上市,能有几倍的回报”,而其时基金成立还不到一年。这样的问题让我觉得哭笑不得的同时,却也能够理解。因为对中国民营企业家来讲,这是他们第一次将自己一分一角赚来的钱交给别人来管理,他们能这样做,在中国投资领域就已经意义非凡了,7~10年才能有回报,对民间资本来讲或许时间确实太长了。

 有钱不专业是万万不能的

  在PE和VC行业里钱是万能的,但有钱不专业则是万万不能的。不管VC还是PE,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投资活动,是要由专业的GP来从事的投资活动,不适合大众参与。它与股票投资有着不同的行业规则:股票投资就像是鱼池里捞鱼,股权流动性强,在二级市场上投资一旦发生亏损也能立即止损;而股权直接投资仿佛在大海里钓鱼,要靠更专业的人员和工具,会面对更大的风浪,你可能会捉到一条鲸鱼,也可能连一只虾米也捞不着,血本无归。由于股权的流动性较差,尤其是在企业处于发展的低谷时,这也是股权流动性最差的时候,要实现马上退出往往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私募股权投资是一件风险高、专业性强的事情,投资加增值服务是这个行业的重要特点。增值服务能力也是PE和VC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从事私募股权投资,选择好GP,确定一个正确的投资理念,并坚守这一理念非常重要。投资最怕的就是投资策略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随市场的冷热而冷热。

  要想成为一个好的GP,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要有专业背景,最好是双学历背景,本科学理工,研究生学管理,不仅懂技术还要懂企业;第二,要有企业管理的经验,了解企业,这点非常重要,做过企业和没做过企业的人对企业的理解完全不同,GP可以不懂技术,但一定要懂得管理;第三,要熟悉资本市场,要把投资的企业做上市,了解资本市场的规则是最基本的条件;第四,要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谈判技巧,因为“谈话”会成为投资和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活动;第五,要有资源整合能力,人脉关系广阔,具有组织才能,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且能够发现和满足这种需求;第六,要眼光独特,善于从众多的企业中发现好的项目;第七,还要有点“运气”,投资、退出的时机都要把握好,投资太早风险大,投资太晚赶不上,要对整个影响投资的宏观、微观形势进行分析才能把握恰当的机会。

  在所有这些条件中,对企业综合判断的“经验”最为重要。世界上大多数专业人士都可以由学校培养,但能够做VC和PE的GP是学校培养不出来的,只有时间和实践才能培养出这个领域最为重要的专业投资能力。

  专家型的GP是创业企业的教练,教创业者怎样做企业。一家企业的成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从投资到退出的时间周期内,GP每投资一块钱,也会为企业投入一块钱的增值服务。VC在这一点上更为明显,做VC要有耐心和眼光,要帮助企业成长和发展。对PE而言,则要有行业整合的经验和视野。一个成功的VC投资项目,要靠“50%经验+30%钱+20%眼光”,而对PE而言,这个公式也许要改为“50%钱+40%经验+10%运气”。

  另外,PE和VC的成功需要一定的资金规模,做PE和VC的特点是通过项目成功的概率来覆盖失败的概率,对于VC更是这样。成功的项目中往往伴随着项目失败的必然性,这就要求投资机构一定要有适当的规模,通过资金配置和投资经验,让成功的收益超过失败的成本,VC才能取得收益。如果是小规模的投资机构,管理成本、人才和投资成功率都难以保证,对投资资源也是一个浪费。

  稚嫩的PE之花承受得了夏日骄阳吗?

  本土的PE、VC热,让我们这些经历过冬天的人又喜又忧。喜的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真正进入了投资时代,PE行业经过近10年的培育,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并培养了一批富有经验的管理团队,这与2000年的VC热只追逐创业板的概念不同。忧的则是2008年PE热有大众化的倾向,造成了个体规模不足、机构数量过多的现象,而且投资阶段后移,早期项目得到的关注度不够,PE对企业的增值服务能力不够,行业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大家往往看到的都是领奖台上光鲜的面孔,是百度阿里巴巴同洲电子潍柴动力的财富传奇,谁也没看到这些项目成功背后PE和VC所提供的专业服务,更看不到那些倒下去的失败投资。

  我们不喜欢冬天,但同样担忧夏天。中国的PE,特别是VC,经过几年漫长的严冬,才逢春天,却很快就进入了盛夏,不禁让人担心,这稚嫩的PE之花能承受得了夏日的骄阳吗?有时候,过热的天气带来的危害比冬天更为严重。2002年VC潮水退去时,有近一半的投资机构悄然离去,等这一轮热浪退去,还会剩下几多PE和VC?

  进入2008年6月,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二级市场股票价格的市盈率下降,对投资市场的PE和VC未必不是一件好事,PE热也应该降降温了,理性的资金与理性的投资对PE和VC来讲同样重要。随着创业板的推出,希望它能真正成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和提升管理的平台,成为PE与VC退出和增加投资能力的通道,而不是一个热钱的投机市场。

  同在2008年6月,全国社保基金宣布投资鼎晖投资弘毅投资两家机构,开启了真正意义的长线资金投资本土投资机构的大门。只有出现一批能成熟地理解PE和VC内涵的LP,中国才会出现百亿规模的投资基金,成长起更多有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专业GP,本土的VC和PE才会走向国际化和专业化,才能够与外资机构相抗衡,也才会产生真正高水平的投资家和投资案例。

  作者简介:

陈玮:2007年创办东方富海,现任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投资协会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会长、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总裁。

  2002年、2003年“中国创业投资十佳基金管理人”,2005年“中国杰出风险投资家”、“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风险投资家”、“2008中国金融十大风云人物”,2009年、2010年“最具发现力创业投资家”,2008年、2009年、2010年福布斯“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

  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荷兰尼津洛德大学工商管理项目访问学者。厦门大学、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兰州商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EMBA及总裁班授课教授。

东方富海目前管理东方富海一、二、三期股权基金,同时管理皖江物流产业基金和杨凌现代农业生物基金,累计管理资本规模近80亿元人民币。目前,东方富海投资项目近90个,已有11个项目成功上市或退出。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