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创业板正式开幕,当时仅有28只股票同时登陆创业板。
为了抑制首日新股的炒作,管理层特意采用了“密集发行、打包上市”的方式发行。
尽管当时中国股市处于阶段性的高点,但是市场对于新股渴望依旧,使得这28只股票的首日涨幅还是非常惊人,平均涨幅达到了106%,涨幅最高的金亚科技甚至高达210%,平均换手率为88.88%。
狂热的创业板市场并没有持续,第二个交易日起,很多股票就开始随着熊道连续下跌。直到目前(截至2012年10月16日,下同),仍有23只上市首日风光无限股票没有回到首日的收盘价,下跌最严重是乐普医疗,区间跌幅高达70%。
国内股市历来有“炒新”的习惯,创业板公司股本偏小以及被冠以高科技高成长股的概念,成为炒作新上市的创业板公司的最好理由,上市首日非理性暴涨常有发生。
这应该是创业板给投资者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创业板在三年时间里迅猛生长。公司数从推出时的28家扩容到现在的355家,平均每三天就一家公司创业板上市。创业板总市值也从最初1600亿元,上升到如今的8500亿元,增长了5倍。
投资者除了经历创业板首日暴涨、长期套牢的教训外,还经历了创业板公司的道德风险以及高科技上市公司业绩不稳定的经营风险。
创业板从推出至今,有很多公司因为各种原因未获通过,如本已过会并成功网上发行的苏州恒久,因被指财务及专利造假,IPO戛然而止,今年的创业板申请公司新大地也是因虚增利润、隐瞒关联交易被终止发行。
不仅如此,即便是很多创业板公司在成功上市后,同样会因为各种问题遭到证监会的立案调查,如巴安水务、华昌达、万福生科以及朗科科技等多家公司被查。
创业板公司上市后的业绩变脸,更是遭到投资者普遍指责。今年上半年,所有创业板公司的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仅有2.91%,不仅低于此前两年,而且低于创业板和主板7.18%,其中,变脸最厉害的国联水产,净利润下降幅度超过500%。
二级市场上,投资的收益更是让投资者难以接受,与上市首日平均成交价相比,355只股票中有296只收益为负,近100只股票价格腰斩,这些股票的解套时间恐怕会十分漫长。
“三年别碰创业板”。
这是三年前《投资者报》采访一位千万级投资者给出的建议,当时他的主要理由是大股东限售三年,在此之前的创业板风险很难完全释放。
2012年10月31日,创业板将迎来开板三周年!现在看来,他的话可真是金玉良言。
“创业板三年,最大的赢家实际上是这些中介机构。”不少证券业内人士如此评价三年的创业板,因为他们获得的可以说是无风险的收益。
可以说,在355家创业板公司上市的盛宴中,中介机构过得最体面和舒服。《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创业板上市后的三年内,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合计获得了161.22亿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6%,其中,证券公司又从中获得了大头。
但是,正是因为创业板的出现,让这些中介机构也出现了发行市场收入的洗牌。
证券公司中,并不是中信证券、中金公司获得最多的创业板项目,而是平安证券、国金证券、海通证券等公司获得较多的项目,并且因为创业板的设立他们在发行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类似的洗牌在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同样存在。会计师事务所中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因为获得更多的创业板上市项目,在发行市场中的位置跃居前列,而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创业板项目上几乎空白;律师事务所的发行市场的占有率也明显出现洗牌现象,北京天银律师事务所从三年前发行市场占有率的第13位,跃居成当前的第一位,创业板为其贡献了40%的收入来源。
735位亿万富翁,2489位千万富翁,就在创业板设立之后的三年之内诞生。
如果没有创业板,不会出现那么多人一夜暴富。在多数人不断指责创业板“坑爹”的1095天里,他们的“亲爹”正在享受一夜暴富的喜悦,这些“亲爹”就是那些原始个人股东,创业板坑的大部分是“后爹”。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目前(截至10月16日,下同)已在创业板上市的355家公司,共有3668位原始股东,他们持有原始股的当前总市值已经高达3828亿元。
按复权股价和持有的原始股数量计算,目前身价最高的是汤臣倍健的董事长梁允超,总市值高达75.36亿元,紧随其后的是智飞生物董事长蒋仁生,身价高达75.10亿元,创业板身价前10名的平均身价为44亿元;身价超过10亿元的个人股东共有50位。
创业板中机械制造、信息服务类、生物医药行业制造的亿万富翁最多,前两个行业制造的亿万富翁占四成,从单个公司看,汇川技术制造的亿万富翁最多,合计19位,超过10位的公司有4家,355家公司平均每家公司制造两个多亿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