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快的打车的同学给各位媒体发了一条短信:一会儿有重要新闻要发布…巴人想了很久,这愁人的表达背后要说些啥?并购、投资、新业务、发布数据..各种可能性一闪而过。在打车APP发展乏力的今天,能称为“重大”的消息已经不多了。
结果不出所料,快的打车宣布收购上海本土打车应用“大黄蜂”。下面,咱们就一起聊聊这个事。
据巴人了解,这起收购案实际上尚未最终完成,双方并没有就产品、人员合并等问题达成一致,而是仅确定了收购价格。对于你情我愿的问题上,快的打车COO对巴人表示,双方均有意融入对方业务。
赵冬的这一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大黄蜂的创立时间为2013年4月,在其创立之初就定位于本土打车应用,谋求产品仅在上海发展,所以大黄蜂并未砸巨资外出拓展市场。同年6月,大黄蜂获得来自晨兴资本的百万美
金融资,收购据其创立至今仅7个月,而距其融资也仅过去了5个月,加之其并未谋求烧钱扩张,暂时活下去不是问题。所以,所谓的“并购”,不如说是战略合并。对于大黄蜂来说,其间接抱住了阿里大腿,而对于快的打车来说则稳住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
那么在这样一起强弱联合背后,在线打车行业到底发展的怎么样了呢?巴人根据此前的采访及数据为您规整如下:
1、打车APP的无奈结局:被收、转型、死了…
与大黄蜂的“幸运”被收不同,大部分的在线打车产品均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摇摇招车是此前媒体公认的两大在线打车
软件之一,但如今,这家2011年就开始做在线打车的“老字号”已经默默无闻很久了,市场占有率也仅有6%。
其离职员工向巴人透露,目前,摇摇招车正在谋求转型,公司正在开拓由在线打车切入车载娱乐系统的业务,同时,内部人士透露,与此前摇摇招车资金链断裂不同,其内部“的确”资金充裕,在基本停止地推并流失部分员工后,公司的运营成本已大大降低。
与摇摇仍能考虑转型不同,诸如百米、1039易打车等相当部分的在线打车应用因资金、用户数问题已很难东山再起。此前,快的打车CEO吕传伟估计,目前已经确认“死亡”的在线打车应用已经超过40家。而大部分公司都处于收缩战线的状态。
2、在线打车行业进入品牌化建设阶段
不久前,嘀嘀打车宣布与
分众传媒达成了过亿人民币的广告合作,并大规模投放线下广告,这一举措一度引来了其与快的的骂战。但现象的背后总是有些深层原因的,嘀嘀打车联合创始人吴睿此前在接受巴人专访是曾表示,在线打车在经历了线下厮杀后,如今亟待品牌化,他还预测品牌化也将成为未来各家的一个重点战略。
同时,在各家开始寻求新一轮融资的时候,投资人对于品牌价值的看重也正日益提升。据悉,嘀嘀打车的市场部门正在招兵买马,而其CEO程维日前前往硅谷,也有可能与市场合作或融资相关。
3、政策本质上并未影响在线打车的生存
可以说,2013年的在线打车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与政策的博弈史,从最早的深圳打车政策出台,到北京连发两道电召命令。再到引起新闻联播的关注,这一年的在线打车东躲西藏实属不易。
而这一堆文件起到了啥作用呢?巴人了解到,统一电召平台的建立本质上并未影响在线打车产品的经营,嘀嘀、摇摇等产品均仅是推出了96106版的打车产品,而原有的产品仍在运营中,这就造成了,各家既满足了政策的需求,又没有伤害到产品核心。而政策本身似乎也保全了面子,在北京发布第二道电召统一政策后,从此再无音信。
而更有意思的是,快的作为前两家在线打车品牌并未归入北京的四大官方在线打车品牌中,无疑使得这一统一电召平台缺乏代表性。
4、市场正式进入双寡头模式,均不差钱
在收购大黄蜂后,快的彻底坐稳了南方主要城市,尽在上海其份额就达到了近8成,而稳居京城及北方各地的嘀嘀打车则与快的形成了划江而治的局面。双方的“渡江战役”已经变成了一场持久战。
在资本方面,嘀嘀打车获得了来自
腾讯的1500万美
金融资,快的则握有阿里的400万美金重金支持,摇摇来自
红杉的350万美金也仍由余地,可以说短时间内各家均处于不差钱的阶段。
据内部人士透露,嘀嘀打车正在谋求C轮融资,但正式确认则要等到明年年初,而快的在收购大黄蜂后,也高调宣布将获得来自阿里的追投,双方在无盈利的情况下均在谋求新的资本进展。
未来的在线打车市场二龙戏珠的趋势将越加明显,而摇摇是否能靠转型抄小路实现变现则也有不少看头,巴人将持续对此关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搜狐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