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简单,我遇到的问题他们都会遇到”,这是土曼科技在网上公布智能手表设计图之时,一位智能手表创业者对我说的话。
不幸被他言中了。
9月5日,蓝港在线创始人王峰在微信朋友圈内公布了自己投资的土曼科技将要开发的智能手表设计图。凭借着漂亮的外观和499元人民币的低价,这只手表在14个小时内便获得了18698个预订,此后土曼科技公布的发货时间为11月11日。可惜的是,在经历几次跳票后,直到12月22日,土曼科技才迟迟的发出*批测试工程机T-Fire,数量也被限定为500台。
这引发了不少预购用户的抗议,更是有人将其看作是非法集资和诈骗行为。不过实际上,土曼科技的频繁跳票主要出于一个原因:对硬件制造难度的预估不足。而这,也几乎是所有智能硬件创业者共同遇到的问题。 智能硬件制造有多难?不少人常常用“产业链难以整合”、“良品率难控制”来解释,但这样的描述太过抽象,使得不少互联网创业者在没有足够预估的状况下跳下火坑。我们就从智能手表说起,谈谈做一款智能硬件需要迈过哪些槛。
首先,几乎现今所有的智能手表制造商都在追求厚度上的压缩。所以设计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内部结构才能让各种元器件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能够和谐共存?这并非仅是“排不排得下”的问题,不少元器件以及电路之间需要足够多的距离以防止相互发生干涉。通常,整个硬件方案的设计需要耗时1个多月的时间,而一些初次进入这个领域的创业者,甚至在这个阶段耗费数月之久。
最重要的是,它的有效性并非在设计阶段就能完全被验证的——在硬件方案完成后,整个芯片主板需要发往工厂生产出流片,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二十多天,只有在拿到流片后,才能实际测试包括线路布局是否通畅、硬件堆叠等。一次性成功的几率并不高,只有经过二、三次的调试后,才能拿到真正符合需求的,可用的硬件方案。
换句话说,光是完成制版,通常就需要2~3个月的时间。
对于T-Fire这类采用金属外壳的手表来说,还会遇到另一个问题:天线无法被内置在表盘内部,只能被镭射到表带上。而表带的制作过程一点也不比主板简单——几乎所有的表带都有硬胶、软胶、排线,复杂的还包括NFC和USB接口等。这些部件的制造商通常并非一家,表带也会因为调节硬度或是排线走线等原因不断被调整,所以整个链路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只有在表带生产完成后,才能将其送往天线厂完成天线的镭射。同制版一样,只有在镭射天线后,才能测试这套方案的实际可用性。
所以你会发现,从最初的设计方案到生产出可用的硬件,需要硬件创业者不断地测试和调整产品,而整个过程需要多个硬件制造商进行参与,这是一个十分耗费精力和时间的过程,所以我已经听到不少当初一头扎进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者说:有些后悔,这件事没有想象中有趣。
至此,整个智能手表才开始涉及量产,土曼科技的T-Fire选择了与富士康合作。实际上,富士康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通常是一把双刃剑——富士康有较强的品质控制能力,品牌也为创业公司进行背书;但另一方面,富士康这种大型公司的流程相对比较复杂,模具评审时间较长,而如前文所说,一个产品可能会涉及到多家公司的配合,整个链路的缓慢对于需要与竞争对手抢时间且在资金上相对吃紧的创业公司来说显然不是好事。
以上的整个过程还只是理想状况——设计方案不出现重大调整、各种元器件和零部件都满足需求。可现实总是残酷的,硬件创业者们往往会发现:找不到符合兼具规格和性能的元器件,需要搭配使用元件来解决问题;电池的容量未能满足需求,待机方案被迫调整;甚至连一块符合自己需求大小的屏幕都难以找到,而如果单独开模生产屏幕,10~20万美元的费用让大多数创业者难以承受。
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智能硬件还处于初期,制造商们还没来得及掉头去提供符合需求的解决方案——在智能手机越做越大的状况下,几乎没有人考虑去开模生产小尺寸的屏幕;对于智能手机而言,电池方案也是以千毫安为计量单位,厂商很难意识到,在可穿戴设备上,几十毫安的差距就会带来重要的影响。
所幸的是,感谢这些早期进入,将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冒险者们,他们让硬件制造商门开始意识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所以我们看到,低功耗的双向蓝牙传输技术、各种尺寸和类别的屏幕、越来越低价的定制方案、不同形态的小容量电池……新一轮的硬件创业开始倒逼上游产业的发展,逐步降低硬件制造的门槛。
回过头来看土曼科技的这次跳票,实际上是出于他们也难以预料和掌控的问题,并且几乎大部分硬件创业者们都在因为类似的原因将自己的发货日期一延再延,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可以说是情有可原。但另一方面,付费预订的用户不可能,也没必要去体量你的困难,而无论是发货的延迟还是实际产品的与预期不符都会对硬件品牌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硬件创业者们,请做好风险预估,不要过早的,把话说得太满。
20122起
融资事件
4314.04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020家
企业
3269家
涉及机构
499起
上市事件
5.29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