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喜欢让自己头像无处不在的董明珠,又成立了以自己命名的论坛和培训

而就在昨天,一个以董明珠名字命名的论坛——“问道明珠”在上海举行,四百多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探讨了企业转型的问题。她同时发起了“明珠特训营”。未来除了头像,你还会看到她的名字,都无处不在,董小姐是中毒已深,还是另有算盘?

喜欢让自己头像无处不在的董明珠,又搞了个以自己命名的论坛和培训

这个强悍的女人,喜欢让自己的头像无处不在,大巴士的巨幅车体广告是她、电视广告是她、机场巨幅广告、《纽约时报》整版广告是她......就连最近新出的格力手机的开屏广告也是她。有人说是董阿姨自恋,有人说她精明省代言人费用,反正她对让自己形象出现在各个角落都是极其热衷的。

而就在昨天,一个以董明珠名字命名的论坛——“问道明珠”在上海举行,四百多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探讨了企业转型的问题。她在这个论坛上同时发起了“明珠特训营”。好吧,未来除了头像,你还会看到她的名字,都无处不在,董小姐是中毒已深,还是另有算盘?

“转型是必须的,但是病急乱投医却是愚蠢的。”董明珠说。

  昨天,一个以董明珠名字命名的论坛——“问道明珠”,在上海举行。四百多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一起探讨了企业转型的问题。论坛上,董明珠并不相信,目前甚嚣尘上的“互联网成功学”能拯救传统企业。相反,她认为只有回到商业的本质,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她在这个论坛上同时发起了“明珠特训营”,准备邀集国内重要企业家,分享成功企业的智慧。

  她,一直倔强的存在

  董明珠一直是个人奋斗的典型。她三十六岁从一个普通销售员开始,十五年里登顶格力总裁,2012年带领格力的空调销售量突破千亿大关。她一向杀气凌厉:“我从不认错,我永远是对的。”同行则悻悻地说:“她趟过的路,全都不长草。”

  即便跻身企业界的*一族,她也未曾学会“和气生财”的中庸商道。她倔强凶猛,气势逼人,决绝的话语风格仿佛与生俱来。她曾说过,“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困难”,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失误过”。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她似乎只是凭借一股勇气,便将格力带上了*。

  所以,很自然,她在媒体上的形象复杂而激烈。她决毅、奋斗、坦诚,带着巨大成功的光环,但同时,她也被定义为强势、凌厉、尖锐,有一种挑战一切事物的野心。她各种特立独行的言论,像是*媒体的兴奋剂,每一次都能引起观众的瞩目。

  她不用明星代言,大红的格力广告上印着她微笑的头像,她站在前台推销,格力手机的开机屏幕上显示她的照片和签名,她毫不留情地批评同行,甚至用上“小偷”的字眼,她在媒体上和雷军对赌10亿元,她在《纽约时报》上登整版广告,希望“全世界爱上中国造”……所有这些在传播的世界里混杂搅拌,最终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她——未必人人喜欢,但是她的存在,倔强而又真实。

喜欢让自己头像无处不在的董明珠,又搞了个以自己命名的论坛和培训

  有意思的是,即便得罪了很多人,她却几乎没有私仇,这就像写了《野火集》的龙应台,敌人可以不喜欢她,却不得不尊重她。这种类型的成功女性身上,都带着一种令人敬重的倔强,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一种身心透彻的坦诚。用她自己在自传里的话说,“越是单纯的东西,我越要用百倍的努力去捍卫。”

  她发起的“问道明珠”新论坛

  就像她出境格力广告,出现在格力手机开机模式上,这一次,她来到一个以她个人名字定义的论坛上。“问道明珠”,是董明珠发起,国内众多大咖支持,专门分享成功企业的经营之道。

  四百多个听众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早上五点钟就起床,坐着高铁从周边城市赶来,有的则是前一天,从东北、四川或者南方的城市坐飞机过来。他们大多是传统制造业转型的焦虑者,也是她的追随者。

  这几年,制造业是落寞的,星巴克就像是商业计划书的传销站,一夜暴富的故事接连不断,整个时代都被打了肾上腺激素,但传统制造业却置身事外,他们看着互联网眼花缭乱,企业报表却江河日下,熟悉的市场不见了,原先的打法失效了,同行正一批批衰亡,他们正处于最迷茫的时期,渴求制造业大佬格力传授转型经验。

  她显然非常理解这种困惑不安的情绪。演讲开始不久,她历数了现状,便号召大家回到初心,回到商业的本质——转型是必须的,病急乱投医是愚蠢的。她说,格力的傲人战绩,从来不是建立在满天飞的概念上,而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商业原则:

1. 制度,没有制度和文化的企业是一座废墟;

2. 技术,技术创新的战略,要提前几年甚至十几年;

3. 专注,永远在一个地方做到*。

  她用一个个案例来解读这些枯燥的字眼,听上去都是老生常谈,但因为技术、产品、服务,以及最终形成的客户体验,都是商业世界*层的法则,所有互联网思维,所有粉丝社群经济,所有线上开店O2O,都跳不出这个圈。就像那句话所说,新潮的事物都将昙花一现,最本质的东西才亘古不变。

  互联网转型有三种方向

  有人说她不懂互联网,当下,互联网改造商业犹如水银泻地一般,从三个方向渗透。最热闹的,是这几年兴起的“互联网思维”,粉丝、社群、O2O,各种喧哗与骚动。这其实是互联网聚焦在企业外部,改造了营销、客服、销售、公关等部门,而电商、新媒体是其代表。

  第二个是“企业应用服务”,聚焦在企业内部协同、人力资源、运营管理的流程重构,涌现了明道、智思云等企业。

  第三个是工业4.0概念的兴起,通过新的数据通讯来协同生产,完全革新生产模式,这是商业世界被互联网淹没的最后一环。这三种潮流从不同方向开始,在同一个目标结束——

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实现“万物互联”。

  所以,一家具体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并不是所有的方向都适合,并不是所有的路径都能通达。也正因此,她不谈具体的互联网转型,而是说:不管你是什么,最终还是产品、技术、服务,以及客户体验。“互联网转型不需要互联网,只要做到两个字,创新!不断创新!”她说,“抓住了这个,一切互联网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工具。”

  她提出了“互联网工具论”,却被广泛误解为“矮化了整个时代”。其实,从技术的储备、战略的扩张来看,格力已不是传统企业,而是一家新型制造企业,就像华为一样。这些企业的转型,从来没有跟随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盲目地重塑流程,打散结构,而是直接瞄准了工业制造的4.0时代,大规模投入技术研发,创新组织架构,通过微小的每一步,最终获得不可动摇的胜势。现在,格力在全国的空调市场占有率超过50%,去年降价战略,销售额下降,但是利润却发幅度提高——格力有望在近期空调的销售量是第二名的一倍。

  她拒绝所谓的基因说。“传统制造业基因,互联网基因,都不重要,基因都是可以根据市场而改变的。”她有一种不信邪的心态。她很早就开始大手笔投资技术创新,目前拥有5000多个专利,突破了光伏空调这样的全球难题,对技术的投入都是几亿几十亿地下血本,毫不手软。现在不仅同行来挖他们的技术人员,连美国公司也来挖。“美国公司来挖我们人才,我很愉快,”她说,“这说明,世界的较量开始慢慢反转了。”

  虚幻的概念撑不起一家企业,每一件事情都要实实在在做出来。她说,她每一天都在挑战自己,反问自己,因此变得比一般人更加清醒。营销不能替代技术革新,粉丝不等于渠道,一个行业的互联网经验不代表在另一个行业也能成功,一切都要靠自己每一天的反思和努力。“这个世界最缺的不是互联网思维,而是认真两字,”她说,“这代表着责任、担当,原则,以及每一天挑战自己的勇气。”

  坐在身边的一个听众,昨天从深圳飞来。听完演讲以后,他呆坐很久。“概念不新,但是大师说出来,却完全不同。”他决定,要重新思考自己公司的互联网转型战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