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不妙,活命为要
近日一些图解BAT圈地分布图在网上广为流传,并且都注明是不完全统计。没错,你我能想得到的中型互联网企业都背靠着这三棵大树或其中某一棵,不是乘凉,而是活命。
先不说本身的搜索、电商和社交业务,从OTA到O2O的布局,任何一个领域混进BAT都能长篇大论一番。其实目的是什么?BAT变成了VC后的另一主角,一方面扩展自己的版图,另一方面在精神上支持着把梦想玩的很好的新公司。最后却纷纷停止了社招。
从前,被BAT投资或收购还算是值得炫耀的事,至少证明了想法和公司能力被认可。并且BAT不同于风投企业,有天然优势可以和企业相互扶持。但慢慢变成了现在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要存活,因为要入口,因为要平台,因为要资本。
屈指可数的仍与BAT抗衡的互联网企业,京东、360、小米、乐视等
这样成就了共享经济的想法,也成就了便捷用户的新生活方式,成就了互联网人才的创业梦想。但是有个极大的隐患:一旦资金链断裂,这些好的想法,背靠在投资人和BAT树的下的新技术以及辛苦培养的用户粘性会瞬间崩塌。届时,如果BAT濒临灭绝,那么中国互联网将陷入不可想象的黑洞。
除了京东、360、小米、乐视等,市场正期待更多以及新一代的有活力、有火力的公司的出现。京东自建物流、360以暴制暴,乐视从内容开始布局了全生态,这些以往的东西,也在启示着一批新的公司的新的未来。
这是一种需要。
这样下去中国智造依然不会崛起
从淘宝、QQ、百度搜索到支付宝、微信、百度云,我们跟随的BAT的步伐也在往更深入更高端的领域发展,但蓦然回首所熟知的第二梯队互联网企业都从属于BAT旗下了。比如新美大(阿里、腾讯),滴滴快的(腾讯、阿里),去携(百度);赶集说过不站队BAT但是与58(腾讯)合并后还是断不了关系。不再过多的赘述今年的四大并购案了,总说这些是BAT之争,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合并不复杂:同类型APP用户不需要两个!
这些分分合合就像股市涨涨跌跌,国家GDP并不会因为股市好而正比提高。同样,科技公司换各种角度效仿美国的思维和模式意图在国内争做领域独角兽,但是,这样下去中国智造依然不会崛起。
举个在线旅游的例子,现在携程、去哪儿、艺龙终于合为一家,今又传途牛、同城要合并。其实在美国的在线旅游行业分工很明确且相互扶持,Expedia为Priceline贡献了18%的流量; Priceline和Orbitz也为Expedia带去了7%和4%的流量;同时Expedia还是Orbitz的第二大流量来源方,贡献了13%的流量。所以对于近期在线旅游公司的言和,只能说终于看到中国OTA觉醒了。
都在谈颠覆世界
有人笑答:自己倒立过来世界就颠覆了。
我们正被这样的怪诞行为捆绑住了步伐,然后还扪心自问为什么举步维艰。因为我们都是在自我颠覆,颠覆各个行业,其实只是结合了互联网就认为破壳而出了新技术。放眼望去,新技术还在美国,而我们,还在缘木求鱼啊!
人民不需要
真正能改变人类生活的如医疗领域、基因工程、科学发明、航空航天、能源、食品、机器人等领域非行业圈内人事根本无人问津。大批高等院校的高学历毕业生在该领域的可选择空间极小,往常全国只有几个大型机构用于研发,而三五个年轻有为者想在这些领域做创新简直是难上加难。
其实过分着力于移动互联网就会创造了很多的伪需求,然后就造成一个假象,只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企业才是有前途有活力有梦想的。过分强调BAT的扩张,就会误入歧途,反而会阻碍中国科技崛起的速度。
江山必有新人出
每一个个体都有自我的生命周期。
每个个体都有自我的特征和特性,人能产生*的成就往往不在于真的做成了什么大事儿,而是投入于自我真正热爱的事情上。把BAT当做追求的*而忽视了内心真正的诉求是得不偿失的。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常说要“回归初心”,因为BAT过度的发展已经负载太多不可承受之重,或者李彦宏、马云、马化腾也会因为现在“成就”而倍感压力夜不能寐吧。
放缓脚步,静等待传统企业+新的不可想象的新型价值观的企业的爆发时刻即将到来。
同理,这是一种需要。
20111起
融资事件
4314.04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015家
企业
3269家
涉及机构
499起
上市事件
5.29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