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知名财经网红吴晓波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将“小米何时上市”的炸弹抛向了雷军,虽然雷军曾有“五年内不上市”的前言,但仍旧无法阻挡大众想要知道更多“隐秘内情”的好奇心。
于是,雷军不负众望,表示“其实从小米模式创办开始就知道需要15年时间”,显然雷军并没有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和风口上的猪理论一样,『15年自证模式』不免有些故弄玄虚之感。即便是15世纪的大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可以预言法国大革命,但却无法准确预测其发生时间。因为前者是基于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而后者更像是毫无逻辑的神棍玄学论。
正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们不妨以小米的融资作为研究的起点,讨论雷军所谓的2025年上市计划到底是忽悠还是有现实背景作为支撑的逻辑。
经历六轮融资,已经开始盈利
小米自创立伊始,共进行了六轮融资活动,其中2014年12月小米完成了最后一笔11亿美元的融资。同月,小米科技同时斥资12.66亿元入股美的集团,也因为这次投资我们得以一窥小米科技的财务状况:2013年小米营收约为 265.83 亿元,净利润约为 3.47 亿元,利润率仅为1.8%!
但随后《华尔街日报》称,根据得到的一份小米申请贷款文件内容,2013年小米公司净利为34.6亿元,和美的公布的数据严重不符;而随后小米也表示美的公布的数据仅是小米集团旗下的小米科技,并不能代表整个集团,小米2013年的总营收是326亿元。那么至少可以证明的是:小米2013年的净利*不仅仅是3.47亿元,不过手机确实利润微薄。
既然小米本身已经实现盈利,那么再融巨额资金动机就值得考量。首先,70%的小米手机走电商渠道,并且饥饿营销模式使得其不太可能出现渠道库存积压问题。其次,小米手机的供不应求保证了能够很好的消化采购的手机元器件。整体而言,小米本身已经盈利,并且库存周转率很高,表明其有着相当良好的资金流动性,本身业务上并不需要大笔额外融资。
那么,能够让小米大手笔撒钱的地方当属所谓生态链的投资了,譬如入股美的、投资华米科技(小米手环)、紫米科技(移动电源)等50多小米生态链家企业而,可以预测到的是小米对于大额资金的渴求中,对外投资占据了很大一块。
在小米战略布局有着很强的资金需求的情况下,那2015年是不是上市融资的*时机呢?
显然不是,因为在2015年,整个手机行业陷入了增长放缓的瓶颈,而市场调研机构纷纷大幅调低了全球手机销量增速,并且市调机构Gartner表示,2016年全球手机市场将继续低迷,预计2016年全球手机销量增速将下滑至7%,相比2015年为14.4%。大环境使然,小米必无独善其身之理,所以即便是上市也很难达到融资目的,长期来看,手机行业很难回暖,短期上市的可能性就非常低。
短期内无法上市,又曾传出小米2015年融资失败,如何筹措大笔资金进行战略投资呢?于是小米上线了“米筹金服”,即以互联网股权*的方式来进行战略布局,以达到一两拨千斤的效果。
为什么要15年时间来上市?
我对于雷军所谓的“用15年证明小米模式”非常好奇,为什么不是10年、20年,而偏偏是15年呢?*能够找到能够证明这个关于“15年”的出处是雷军2016年4月23日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绿公司年会上的演讲,原话是这样的:
在美国生活的我的那些同学、朋友,我问了几个人,我说你们去COSTCO吗?大部分人回答说“我只去COSTCO”,还有人回答说COSTCO没有卖的我再去别的商店。把所有的用户都变成了粉丝......(此处省略一万字)大概用了15、16年时间获得了美国消费者的信赖,COSTCO最近十年的经营是蒸蒸日上。
作为雷军一直非常推崇的零售企业,COSTCO(好市多)对于小米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COSTCO注重打造单款爆品、低价优质、采购和自有品牌相结合等等,这些在小米身上或多或少都能够找到影子。但是在COSTCO模式核心——会员制上,小米是得其形而失其神,因为小米恰恰缺少的就是这种有较强粘性的忠实粉丝。
如何有效提升粉丝粘性?提升粉丝粘性首先就需要提升服务体验,从而建立品牌忠诚度,而不是小米粉丝所谓的“价格忠诚度”。其次,提升用户粘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用户的更换成本,无论是硬件成本还是学习成本。
而这也是小米目前所面临的两大困境,即线下渠道开拓和单品爆款的多品类复制,分别对应小米的服务、生态战略。
1、现在,线下渠道正在被各个手机厂商重新重视起来,早期用户对于智能手机更在乎价格,而随着智能手机更新换代潮,价格正在让位于体验,譬如手机的做工、材质、手感、设计以及功能体验上,这些都需要亲自上手才能体验,并且售前指导可以不同用户差别对待,提升了用户的品牌好感。
其次,随着小米智能家居生态的推进,通过线下渠道的演示功能,来让智能硬件概念落地也愈发必要,因为智能家居冲击的是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以及理念,体验环节必不可少。
2、既然是智能家居生态,那必然就需要一套完整系统化的产品进行覆盖。而小米的智能家居产品之间的联系是相对孤立、断裂,相互之间鲜见生态优势,例如小米的IH电饭煲,作为厨房用具,其之于整个厨房生态体验而言是断层的,用户仍旧需要单独进行操作。
而线下渠道和智能家居生态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除了大规模的资金通入,例如线下渠道的选址、人员培训、装潢以及智能家居的产业链布局、技术孵化等等,和练兵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精力成本才能够形成足够的战斗力。
上市之前,还有诸多困境尚未走出
除了融资、商业模式的问题之外,小米的主营业务增速陷入困境已经在事实上成立,目前主要包括国际市场开拓不利和国内市场增速放缓。至于国内市场的分析,有很多大神的珠玉在前,这里就暂不献丑了。
全球手机市场增量在于巴西、印度这些智能手机普及率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小米所以靠的低价模式在这些国家并不奏效,因为小米严重依赖中国特色——异常发达的电子商务、物流系统以及产业供应链优势。
其实糅合到一起,就是渠道扁平化遭遇困境,本来互联网电商手机的B2C模式消除了渠道中间商,也就是尽可能的削减商品成本中的运营成本,降低定倍率(即商品售价和成本的比率)。
但是这些条件在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巴西和印度都不具备,正如小米全球副总裁雨果•巴拉所言,巴西的物流、税负和仓储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小米手机的低价优势被严重削弱,面临和其他传统品牌手机一样的渠道成本问题。
而这是小米模式目前的另一大困境——没有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模式。小米模式需要的是打造一个通用架构,并且能够根据印度特色、巴西特色等进行本土化改造。当然,对于含金量较高的美国、欧洲等发达市场,小米虽具备攻城之心力,却没有掠地之能力,横亘在其中的便是专利问题,而不是模式问题。
小米手机作为小米的主营业务的支撑以及其核心战略的承载体,销量的高低将会直接营销小米一系列的战略布局的最终成效,个人认为,小米的下一步便是在国内如何保持现有存量的情况下提升产品、品牌气质;而国外市场则是如何复制小米模式。
综合来看,上市对于一家企业而言主要有两大主要功能:一是能够融得巨额资金,并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二是为股东投资者建立退出机制。但这是基于企业拥有有良好的业绩前景,并且公开市场非常看好其商业模式的前提下,否则很难有好的估值。
所以,目前小米上市是弊大于利,首先,目前小米目前仍旧只能算是一家手机公司,在整体战略布局尚未完成时,一切对其的估值猜测都不能够体现其*价值;第二,互联网股权*的方式缓解了小米战略投资所带来的资金压力,也就意味着上市对其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当然,雷军之所以敢喊出15年不上市,其实也从侧面证明了风投资本的态度,毕竟放长线钓大鱼,利润*化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20109起
融资事件
4314.04亿元
融资总金额
11012家
企业
3269家
涉及机构
499起
上市事件
5.23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