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赢家姚振华:1150亿元身家,胡润百富榜第4名,创下A股巨额套利神话!

对于类似雅虎这样危在旦夕的资产,资本就越有短期获利的需求,进而拆分其优质资产、榨取最后的价值;但类似于万科这种优质、处于长期健康增长中的企业,资本是断然不会用各种手段去摧毁它。

  从1990年上海、深圳两座证券交易市场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机构、散户耕耘其中,付出热情、时间与精力,参与到这场全国范围内*的金钱游戏之中。

  一切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取利润。1990年-2016年,上证综指从*100点开始上涨,最高突破6000点,如今也有超过3000点。不计算分红因素在内,累计上涨超过30倍;深圳市场同样经历了更大幅度的累计上涨,深证成指从1000点开始,累计涨幅超过11倍;中小板指数从2008年开始,从1000点上涨至7000点左右。

  从长年的累计涨幅来看,利润无疑是巨大的。但在股市的剧烈波动和漫长熊市的煎熬之下,能够在这个市场中真正获利的玩家寥寥无几。

  金融机构位于市场食物链的顶端,但这些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国有金融机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他们大多思维僵化,枯守着不合时宜的估值判断体系,保持着资本与实业“泾渭分明”的割裂状态,并对长周期中企业的真实价值表现淡漠。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姚振华和前海人寿横空出世,淡化了中国资本与实业之间深重的隔阂,像鲶鱼一样,搅动了中国A股市场这潭沉闷冰湖下死气沉沉的生态链条。

  “万科A拉锯战”一战成名,姚振华名利双收。这让大量机构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地产企业,乃至所有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价值。

  同时,在中国两大富豪排行榜中,他的名次像火箭般蹿升。这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资本战争,让姚振华这个曾经籍籍无名的潮汕商人,真正走向了中国商业阵容金字塔的顶端。

前海人寿:姚振华的人生分水岭

  在最新的胡润“百富榜”排名中,46岁的姚振华已然是*黑马。

  胡润的榜单数据显示,姚振华的个人财富一年时间陡然上涨820%,到达1150亿元,约合每周增长超过20亿元,排名从200多名一路涨到第四名,仅次于王健林马云马化腾

  而在另一份重量榜单福布斯富豪榜上,姚振华也是一路蹿升,以95亿美元的身家排到榜单的第十位。

  财富的增长,并非因为宝能的地产生意做得有多大,而是其介入保险业务所带来的质变。

  2011年9月15日,前海人寿获得了保监会的批复,并在次年2月获批开业,开始时,前海人寿还只是一家地区性保险公司。当时保监会对其要求是,先在广东省内进行业务,两年后根据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业务发展状况和人才的储备情况,再决定是否可以将业务扩展至其他省份。

  在随后的两年里,前海人寿以超预期的速度发展壮大。仅2013年一年就在广东省内铺设了6家分支机构,全年保费143亿元,一举成为全国第十三大寿险企业;2014年,前海人寿得以顺利走出广东,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9家分公司。

  能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攻城拔寨,前海人寿给保户相对激进的收益率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前海人寿接近40款在售的“*险”中,最高年利为7.45%,大多数超过6%,年化收益率低于5%的只有一款。

  保费方面,则主要依仗银行渠道,这部分收入超过了90%的比例。

  顺利的开局,让姚振华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巨大机会。2014年的一次活动中,姚振华强势表态,要在未来三年将保费规模扩张至500亿元。

  高回报,与银行渠道的高度绑定,这两大核心因素支撑着前海人寿的早期发展,让其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为迅猛的保险公司之一,但同时也注定了前海人寿必须去追逐更高风险所带来的更高收益。

  保险公司一方面要通过保险产品的设计和销售,取得保费收入;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各类投资,将保费转化成各类资产以取得投资收益。经过两三年快速发展的宝能,也必须开始思考在资产端,如何去支撑这些相对老牌、国有保险公司更高的保费利率。

  债券是传统保险公司最重要的投资方向之一,但以各类债券为主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很难成为前海人寿最重要的投资方向,毕竟其许诺的利率相对更高;而经过多年的上涨之后,全国范围内房地产在房地产供应量激增,不动产市场潜在的投资回报率也变得不再理想。

  相比之下,股权市场经过多年熊市之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价值洼地之一,且相比债权资产,具备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更加适合宝能相对较高的资金来源成本。

  由此,姚振华的A股棋局正式开场。

科一战:宝能系获利已是板上钉钉

从2014年开始,前海人寿已经开始逐渐将一些资本用于资本市场投资,其*瞄准的,是市场中一些股权结构比较分散,但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治理结构稳定的上市公司。

  除万科A之外,南玻A、韶能股份中炬高新明星电力合肥百货以及南宁百货都先后成为了前海人寿的猎物。其中最早见诸报端的并非万科,而是另一家广东企业中炬高新(600872.SH)。

  这是一家来自中山市的调味料企业,主营业务是酱油等调味产品,业绩优良。2015年4月27日,中炬高新发布了权益变动公告,截止4月23日前海人寿共计持有公司4000.25万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5.02%。

  在那之后,前海人寿再度接连3次举牌,终于以超过20%的持股比例,成为中炬高新的*大股东。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只是前海人寿令人瞠目结舌表演的开始。小试牛刀之后,2015年7月、8月,前海人寿携手大股东钜盛华前后三次举牌,拿下了万科15.04%的股份,一举超过了20年来始终居于大股东位置的华润。

  2015年12月,万科发布公告,钜盛华与前海人寿已经累计持有公司20.008%的股权,这样短时间、大手笔的股份收购,最终吸引了监管层的注意。

  根据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的联合排查结果,截止停牌之前,宝能系共使用了自由资金62亿元,撬动杠杆资金262亿元,杠杆倍数4.19,总耗资430亿元,购入万科总股份的24.27%。

  虽然宝能系确实使用了杠杆,但不论是万科还是监管层,都始终没有找到违规操作的痕迹。

  压力之下,万科开始停牌并寻求收购以扩充股本、引进新的大股东,但没有立刻成功。复牌后万科A股价大跌,反而给了姚振华以继续增持的机会。最终,宝能系累计持有万科股份达到了25%。

  按7月6日万科A的收盘价计算,宝能系持有的万科A市值约546.4亿元,浮盈超过146亿元。

  而随后恒大的介入,让这场已经足够复杂的股权争斗再出变数,并将万科A股价再度拉高,结结实实的给姚振华“抬了轿子”,万科股价创了历史新高,宝能系的浮盈再度蹿升至300亿左右。

  参与到这场拉锯战中的几大投资机构,已经将万科股权筹码瓜分殆尽,如今万科成交量*时只有10多亿元,相比3000亿左右的市值来说,这是个很小的数字。

  就连王石本人都在感慨,万科A已经成为了一个“庄股”。这意味着在投资机构、产业大佬高度控盘的情况下,万科股价很难再出现大幅度的下跌,宝能系的巨额盈利或全身而退,已基本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

公众公司:资本与实业并非泾渭分明

  万科之战是2016年中国财经*事件之一,有很多人都在总结和分析,为何姚振华能够在这次万科事件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甚至成就了A股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笔交易。

  当然,追根溯源的话,没有万科创始人王石超前、无私,对中国商业社会有极大贡献的股权架构设计,就不会有今天以姚振华为首的“野蛮人”群起而攻之的现状。但之所以万科会遭遇到这种无奈,确实与国内复杂的所有制现状、并不健全的金融体系、不成熟的公众公司思维有很大的关系。

  在现代化的公众公司体系中,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是一个最基础的前提,有很多世界五*企业的董事会中,外部董事人数甚至多于内部董事。因此大股东虽然有名义上的控股权,管理层虽然有非常高的决策权,但也并非可以肆无忌惮。

  在欧美市场,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大股东更迭频繁,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包括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富国银行等一系列历史悠久的公众公司,都被希尔伯特·哈撒韦这个超级私募+保险公司混合体摘得了大股东的位置,大家也都相安无事,没有人担心巴菲特会如何“掏空”这几家企业的现金,当然巴菲特也并没有扬言要“血洗董事会”,替换所有董事会成员。

  因此,以王石为代表的管理层、以姚振华为代表的资本方,都在这个王石亲身设计的无私、超前的股权结构面前,显示出了在特定时期,中国企业家的些许局限性:一个说出了连自己都后悔的“不欢迎民营企业”这样的话;另一个则竟然公开要求罢免中国*秀的地产董事会集体。

  商业发展历程的局限性,并非几个人、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在中国,所谓“公众公司”大多只是“上市公司”的另一个叫法,一股独大是常态。虽然已经有了万科、东阿阿胶、伊利等优秀的股权分散企业,但全社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公众公司的思维。

  优质公众公司的价值,终究逃不过眼光敏锐商人的眼睛,因此如今资本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波对优质公众企业的追逐。姚振华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成为了追逐者中的佼佼者,在一个中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变轨时期,吃到了*口螃蟹、赚到了*桶金。

  而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

姚振华改变了什么?

  曾经的中国资本,对于公众公司的控制权或者毫不在意,或者无可奈何,但姚振华携前海人寿的强势表演之后,一切都将不同了。

  资本不仅会深入到实业当中,还会力图发挥资本*的价值潜力。所以很多人担心姚振华将“掏空”万科,笔者认为从利益的角度出发,这是不可能的。

  对于类似雅虎这样危在旦夕的资产,资本就越有短期获利的需求,进而拆分其优质资产、榨取最后的价值;但类似于万科这种优质、处于长期健康增长中的企业,资本是断然不会用各种手段去摧毁它。

  曾经的“万宝之争”,是资本介入实业的滥觞,资本最终在实业面前败退,也成为了王石更加坚定自己信念的一个事实基础。

  但时过境迁,资本与实业曾经深度隔阂的现状必然会发生改变,实现越来越深度的融合。即便是这次没有姚振华,未来也会有刘振华、李振华横空出世,无孔不入地深入到包括公众公司在内的、每一桩优秀的资产中去。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A股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