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神州租车这买卖不亏,11.4亿港元获得全国仅有的7个新能源汽车全牌照之一

神州租车入局新能源造车想法很好,但新能源市场竞争已呈白热化,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造车都在发力,未来结果如何还很难说。

神州租车近日发布公告称,拟以每股0.06港元的价格认购90亿股五龙电动车,合计港币5.4亿元。同时,还将认购6亿港元可换股债券。以五龙电动车现有股本计算,完成认股后,神州租车将占有五龙电动车22%的股权,成为后者最大股东,如果完成债转股,股份比例将扩大至37%。

  神州租车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交易有利于扩大电动车市场的机会,且符合公司及股东的整体利益。目标公司是一家在中国专门制造电动商用车的生产商。合作将为双方带来协同效应,并为公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以为公司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建立基础。

11.4亿港元买一个新能源汽车全牌照,很值

  五龙电动车是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是目前工信部和发改委共同认证的七家新能源车企之一,同时,五龙电动车的乘用车牌照是发改委发布的国内第二张新能源车牌照。五龙电动车旗下有商用电动,民用电动车,高端和低端的,覆盖范围广泛,在骑车业务上,从电动车的锂电池研发,到整车研发制造,五龙电动车拥有完整的一个全产业链。

  201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制定下发《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除了研发生产能力已成熟的整车企业,新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企业,需要通过各项审核并取得生产资质才能生产纯电动乘用车。

  2016年8月,为了杜绝业内滋生的骗补现象,工信部再度提高资质“门槛”,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准入条件提高到17项条款,包括技术条件、资金规模、融资能力、研发实力等。其中添加了8项“否决条款”,只要超过两项未达标就会被踢出局。

  截至目前,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仅有16家,其中五龙电动车是第二个获得资质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还有近200家企业在排队等待审批,希望跨过“资质”这个门槛。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里所说的获得资质并不意味着获批的企业能够进行汽车产品上市销售,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准生证”之后,需要通过工信部的生产销售许可,入围《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方可量产变现。目前获批的16家企业中,只有7家企业已经获得了工信部的生产销售许可,五龙电动车也是其中之一。

神州租车的造车野心

  近两年来,有关神州优车将造车的传闻也不断出现,不过,早在2017年,神州优车集团董事长陆正耀就表示,之前他也是蠢蠢欲动要造车的,但是在花了1500万元的“论证费”之后,这一项目被否定了。

  此前,神州优车曾聘请了全球最大的汽车配件和设计公司麦格纳来论证自身是否适合造车。最终,对方给出了否定的结论。“不是不想,而是风险太大。”陆正耀坦言。

  虽然如此说,神州优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却并没有停。2017年6月,神州优车成立优车产业基金,总规模为100亿元,定位于专门面向汽车生态圈产业升级整合的投资基金。优车产业基金首笔投资便瞄准小鹏汽车,领投了其22亿元的A轮融资。优车产业基金董事长及管理合伙人黎辉表示,“优车产业基金将重点对新能源汽车及上下游配套产业、智能驾驶和车联网技术领域的创新项目进行投资”。

  除此之外,今年7月,神州优车还与中国普天信息集团旗下普天新能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在充电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租赁运营服务方面的优势,打造绿色出行网络。至此,从车企到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加上自身的销售、运营体系,神州优车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一整套布局。

  目前,神州优车旗下已有神州租车、神州专车、神州买买车、神州车闪贷四大平台,神州优车的服务网络已经覆盖了中国大陆300个城市,车队规模约40万台。更关键的是,神州租车是国内最大的单一汽车采购商,仅在2017年就投入了45亿元采购新车。一旦开始自己造车,不仅能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还能与遍布全国的多元化的汽车租赁网络和买买车的汽车电商销售形成互补效应,更有效地推进新能源车的布局和销售。

结语

  2018年是许多造车新势力的新车交付之年,但都受限于资质问题智能通过代工模式来实现量产。据悉,小鹏汽车、蔚来汽车分别和传统车企海马汽车和江淮汽车合作,以绕过资质关卡限制。

  虽然神州租车通过此次交易一举获得了解决了资质问题,但是电动汽车的“烧钱问题”也不容忽视。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五龙电动车自成立以来每年均亏损,累计亏损已超7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7亿元)。持续的亏损使得五龙电动车负债累累,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五龙电动车流动负债就已超42亿港元。五龙电动车公告称,本次交易神州租车给五龙电动车“输血”的11.4亿港元,主要用于偿还约10亿港元的债务。

  神州租车入局新能源造车想法很好,但新能源市场竞争已呈白热化,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造车都在发力,未来结果如何还很难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投资界讯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相关上市企业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