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15日,清科集团、投资界联合华发集团在珠海举办第二十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这是一场持续20年的行业之约,现场集结了1000名投资行业头部力量,解析政策趋势、聚焦投资策略、探索价值发现、前瞻市场未来。20年之际,星光熠熠,群英云集。
会上,国科投资董事总经理李进,麦星投资董事总经理李鑫,华山资本合伙人刘明豫,合创资本管理合伙人钱强,西高投总经理张凯,华睿投资创始人、董事长宗佩民围绕“硬科技,打造硬实力”主题展开对话,云晖资本创始合伙人段爱民担任本场主持。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精编如下:
段爱民:首先请在场的嘉宾,简单介绍一下公司,以及自己主要关注的领域。
李进:大家下午好,我是国科投资的李进。国科投资是中国科学院旗下一个市场化的私募股权机构,成立于1987年,已经33年了。我们一直专注于以各种金融模式支持科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投资机构。目前主要关注四个方向,1、智能装备;2,芯片;3,TMT;4,医疗。
很多创投圈的朋友常问我一个问题,你们科学院下面是不是好多家投资机构,确实是这样的,中国科学院旗下的资本在创投领域已是一股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最近国科投资作为秘书长单位发起设立了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在座的朋友若对中国科学院创投机构感兴趣,欢迎大家多多关注这个联盟。
李鑫:我是麦星投资的李鑫。麦星投资成立于2004年,同时管理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相对来讲我们做得比较专注,从成立到现在专注在消费、科技和医疗三个领域,做了五期基金,基本上沿着这三个方向。从我们的角度,我们更关注的是市场化,成果转化以后的商业落地,看技术和商业结合的价值。麦星的过往投资项目包括大疆创新、传音控股、开立医疗等优秀企业。
刘明豫:我来自于华山资本,华山资本成立于2010年,在北京、硅谷和欧洲都有自己的投资团队。过去十年里,我们坚持全球化、高科技、成长期的核心投资策略,在半导体、先进制造、企业级服务和消费科技领域都有很多的投资布局,打造了七家上市公司,其中还有几家公司正在申报过程中。我们基金做了五期,现在在做第六期的基金。
过去十年里,我们的投资团队是一个“软硬”结合的团队,我自己偏软一些,主要看软件和消费科技这个领域。2011年参与投资了美国的Unity,2013年投资了美国的Twitch,2014年投资了中国的喜马拉雅,2015年投资了中国的九号公司等等,我非常看好未来科技赋能各个产业,我相信科技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将碰撞出更多的新机会。
钱强:我是来自合创资本的钱强。合创资本团队从2010年开始从事早中期的风险投资,主要专注于电子信息和医疗器械这两个领域的投资,重点关注芯片、传感器、人工智能及信息安全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赛道。
这十年我们管理了七支基金,投了超过80家企业,主要的投资阶段以早中期为主。希望借本次机会,后续能跟在座的各位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张凯:我是西高投的张凯。西高投是中国创投值得研究的案例,1999年和深创投同期成立,已经21年了。在中国还不知道VC的时候,政府借鉴硅谷经验,成立了三家VC机构,包括西高投和深创投等。
西高投地处中西部地区,我们专注的领域有军民融合、集成电路、新材料、装备制造和医药领域。经过21年的发展,在管理规模150亿,八支基金,包括地方政府的母基金,还有军民融合的基金,投资了二百多家企业,目前已有五家上市公司。
宗佩民:我是华睿投资的宗佩民。华睿投资是浙江的一家投资机构,跟清科也是同年,主要关注装备、材料为主的投资。20年来我们也投了一些企业,有40多家上市公司。这些年我们更加聚焦硬科技,也投一些医药公司,比如说病毒、抗体细胞,还有生物医药,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成果。
段爱民:我是云晖资本创始合伙人段爱民。云晖是2015年组建的,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投资机构。设立之初,我们就专注于制造业和工业,现在叫硬科技领域,投资阶段偏中后期。现在投了30多个项目,总共完成了40多亿的投资。
得益于创业板、科创板,目前我们被投企业已经有七家完成上市。到今年年底,预计会新增六家企业,现在已经有三家进入了IPO申报的流程。
VC/PE眼中的硬科技
有核心技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段爱民:科创板的设立,非常明确的提出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在这里,首先请各位嘉宾谈一谈您理解的硬科技,它具有哪些特征,又有哪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独特的地方?
刘明豫:从我自己的理解,过去十年,我们都是投资高科技企业,这些其实都是名副其实的硬科技企业,像半导体、先进制造等,刚提到“软的”公司,像高端软件等,也是硬科技企业,而且也是我们国家比较稀缺的,需要补这个短板。
如果让我定义硬科技,我认为“拥有核心技术,拥有科技创新能力”就是硬科技。硬科技是一个新词,跟科创板放在一起就更容易理解,因为科创板的定位就是大力支持硬科技企业的发展。华山资本目前也有三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也经历了中国的第一个CDR,九号公司在科创板从申报到上市的过程。
从科创板的角度来看,硬科技企业首先要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产业升级是有重大意义的。如果从细则来看,它对企业研发性的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有一个定量的要求,就是说关注企业长期性的研发性投入。技术护城河有多深、竞争门槛有多高是硬科技企业的重要表现。同时,科创板对发明专利的数量也有定量的要求。最后,在团队科技含量里,有多少团队成员的核心技术贡献者,是否拿了国家科技进步奖,或者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等,也是体现团队的硬实力。
张凯:硬科技一词最早出现于2015年,经过五年的时间,这个词变得很流行。在投资界、政府、产业界,讨论得比较热。去年11月份,习总书记在上海讲话提到了科创板,给硬科技更加提升了一个层次。
从我个人对硬科技的概念理解,西高投这20年投的大部分企业基本上具备了硬科技的特征和特质,比如铂力特。一定要了解硬科技所指的范畴是核心的高技术,面临的问题是投资周期长。
硬科技不是一个学术,或者作为一个科技专用词汇,而是一个产业资本概念。这个词很好,在这个时间点,能够帮助我们和企业打通资本市场。以前核心芯片和基础软件,更多是国家的事情,今天社会资本也参与进来,硬科技能唤起更多的投资者,同时使科技有更多的变革,应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李鑫: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硬科技的投资跟其他行业不一样,或者有一些底层的逻辑差异。大家比较清楚的消费和医疗,需求是很确定的,也就是说一百年前的消费场景,消费的衣食住行,需求是非常确定的,长周期的变化从需求来讲是比较慢的。但科技则完全不同,整个经济中没有一个行业叫科技,或者说整个经济本身是各种各样的技术演进的综合的自然表达。如果我们拉开一个长周期的历史来看,这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关键技术的突破会带来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机遇,比如蒸汽机技术、电力技术、IT数字化技术,移动互联网。
从投资人的角度,我们就是要关注甚至演绎这样的变化,对社会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硬科技企业的硬实力
技术壁垒高,有商业化前景
段爱民:硬科技的定义,确实随着科创板的推进,整个认识不断的加深。我认为硬科技,我们选择的是一个投资方向,打造硬实力,可能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被投企业选择的是硬科技赛道,这不是我们投资的充分必要条件,它应该是打造硬实力。作为投资机构来讲,重点投资硬科技的领域,投资机构需要哪些硬科技,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这两个问题请教一下各位。
李进:2008年,我进入这个行业,这也是我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觉得科技企业来讲,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坐得住,干得出,卖得出。为什么是这三个词呢?首先要坐得住,科技企业的成长周期是比较长的,技术产品化需要时间,产品商品化还需要时间,所以创始人要非常专注,要十年坐冷板凳,十年才能有所成就。
第二个是要干得出,创业团队在他创业的这个领域技术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技术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团队的技术积累要非常深厚,他才能把这个产品干出来。
第三,卖得出去,干出来卖不出去,这不是商品,仅仅是一个产品,所以团队要对市场需求敏感,销售能力要强。
上面这些方面是硬科技的特点,但我自己觉得这些还不是硬科技的硬实力,我觉得科技企业的硬实力,在于三个方面,有远见的战略,有活力的组织,和高效率的执行,这些东西都是靠创始人一手去打造的,所以我觉得领袖才是硬科技的硬实力。
钱强: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阶段,对硬科技的理解会有差别。我觉得对于企业来讲,硬实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术有一定的门槛,不是谁都可以做,或者不是稍微有点资源就可以去干的事。技术要有原创性,同时要解决实际的问题,门槛要高一些。
第二,有明确的市场需求,从投资机构来理解硬科技,我觉得市场需求是硬科技的第一要素。如果说企业的产品或技术没有办法最终落地,没有办法商业化,那我觉得不应该是投资机构要做的事。在座的各位都是做基金的,基金最终追求回报,我们并不是做科研,或者是为了去拿一个奖项。
第三,企业尤其是核心的创始人,要具备比较强的学习能力。硬科技的变化更新非常快,无论是企业家还是企业,他需要具备长期的自我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同时,经营一家企业,除了本身产品技术之外,管理、人才招募及营销等各个方面,创业公司的短板大多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不断地弥补短板。
宗佩民:补充几点,我们都是去找项目,找产业化的项目,第一个标准,是硬的方法,这个公司把产品做出来,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我们现在大部分产品,在中国是硬科技,在西方不一定是。我们没有方法去做这个东西,一般都是侵权的。因此有没有投到方法,也就是专利,要投到了方法,去攻克这个硬科技,这是最关键的。
第二个是硬指标,有了方法后,就要看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指标,这个指标必须是相当理性的。举例,我们投资的一个团队在珠海做边缘计算的CPU,问他们测试一个指标,跟英伟达来比怎么样?我们拿到海康来测试,跟同类型的产品,计算能力是快十倍,能耗只增加10%,我们就投资了它。你用独特的方法做出了芯片,而且技术指标比全球顶尖的供应商要好很多,这个就是硬指标。
第三个是硬团队,硬科技企业往往需要一个团队,有人做架构,有人做硬件,有人做软件,有人做材料,需要每个工种的专业人员。能不能做下来,这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四是城市的硬实力,也就是政府对于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段爱民:我非常赞成刚才几位嘉宾,无论是坐得住、坚持,还是专注。打造硬实力也可以翻译成护城河,护城河的特点应该是建立慢,但是超越也慢,这个就是硬实力。
我们投资硬科技领域,确实需要有耐心,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场景构建,还是大客户导入,包括产业链建立,供应链在中国相对来说不是太难,但是一个能够具有高效反应能力的供应链,是需要去打造的。
比如宁德时代,之所以有今天,其实要感谢宝马,因为他们最开始跟宝马合作时,宝马给他们提了三千多个问题,他们不断地一点一滴去解决,去克服,最后打造出来就是他的硬实力。
硬实力打造以后,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立的,城墙也不会一天倒掉,那么它的抗风险能力会更强。
刚才是从被投企业的角度,现在从投资机构角度,去专注硬科技领域,大家认为应该投资机构要建立哪些硬实力?
投资硬科技
寻找商业与技术的平衡点
李进:投资机构投硬科技就得有硬实力,投资机构投硬科技企业,投资的过程本身也是修炼的过程。
我想有两个方面,第一,在商业和技术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如果只讲商业,不讲技术,你会很难客观评价一家科技企业的价值。这样会导致错失一些非常优秀的科技企业,严重的话会错失一些重要的科技赛道。如果只谈技术,不谈商业,也非常可怕,对投资机构来讲下场比只谈商业,不谈技术更惨。
那么怎么样能够在技术和商业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我们自己的思考就是以商业为目的,去研究技术。要深入地研究技术,研究技术的机理、技术的路线、技术的思想,还有技术的商品化周期,包括技术的前景。
第二,硬科技企业成长周期都是比较长,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就得尊重硬科技企业的成长规律,跟硬科技一起成长,得有耐心,耐得住寂寞,这个对投资机构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修炼硬实力的点。
钱强:我觉得作为投资机构,也要打造自身的硬实力。我们投一些硬科技项目,尤其早中期项目,这些企业往往都还没有财务数据,没有办法从经营数据上对它做出判断。合创资本内部讲究码头打法,我们希望投资团队每个成员在某个细分领域,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也许你在深度上比不上创业家,但是在广度和宽度上要比创业者信息量大,包括上下游、合作伙伴、商业逻辑,要了解得比较清楚。早中期硬科技项目,重点是判断技术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做为投资机构一定要具备这个硬实力。
另外,现实中很多硬科技创业者精神上比较孤单,很多时候对技术或企业的发展上想找对这个方向有了解、志同道合的人做深入交流,这个时候如果投资团队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具备了拿项目的优势。
我觉得作为投资机构首先要专注,现在社会资本越来越多,投资的竞争愈加激烈,所以一定要专注,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其次,能给企业带来增值服务,这是体现投资机构能力比较大的考验,尤其对早中期项目,企业的市场资源、人才资源及融资能力,都不是太完善和完整,需要投资机构帮他们去弥补这方面的短板。如果能提供比较好的增值服务,我想对创业家来讲,更愿意跟这样的机构来进行合作。
最后,投资团队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合创资本投资团队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在大的实业公司拥有十几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然后才转到这个行业。我觉得如果没有这样的行业实践经验,很难对这个领域有深入的理解,所以人员的选拔和后期的培养也是投资机构打造硬实力的要求。
技术的价值是应用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段爱民:深度、广度、服务、团队的培养,这是打造投资机构的硬实力。刚才大家也提到了硬科技领域赛道很多,细分也非常广。我想借机带出一些干货,每位嘉宾提一个细分赛道,如果有逻辑,用最简短的语言把逻辑给大家介绍一下。
宗佩民:从华睿过去十多年项目的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来讲,成功率最高的是新能源项目,我们大概投了25家企业,产生了2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我们把这个作为主赛道。太阳能行业,去年跨过平价的分水岭,接下来效率提升5%,或者成本下降5%的都是好项目,所以我们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张凯:从西高投投过的硬科技赛道项目来看,我认为是以芯片设计为基础,在军民融合确定市场应用方向,能够快速量产和应用的芯片级产品,或者以芯片级为主的封装层面模块。这样的项目或者团队,是我们最看好的细分领域。总结一句话,就是西高投做硬科技的“技术势能的发现者,产业动能的推动者”。
钱强:这两年,我比较专注的投资方向还是5G赛道,一方面是它的上游核心器件和芯片,另外一方面是下游的应用。逻辑很简单:
第一,5G作为新基建之首,它的投资规模很大。按照工信部的统计,直接的设备投资超过了万亿,间接的投资也要接近四万亿人民币左右,这只是中国市场的规模,再加上国产化的强烈需求,上游的机会会特别多,池子大了,水多了,鱼一定大。
第二,5G之前的移动通信技术,只是解决了人跟人之间的信息交流问题,无论是文字、图文还是视频,而5G是解决人跟人,机器跟机器,人跟机器之间的富媒体交流,未来很多的商业应用是可能我们现在还想象不到的。会有越来越多的聪明人创造出新的5G应用,改变我们生活、提高我们生活幸福感,这个也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个领域。
刘明豫:我特别看好拥有核心技术的软件企业。2011年,我们投资美国公司Unity,当时估值1亿多美金,今年9月18日,它在纽交所上市,成为了一家市值超过了250亿美金的软件企业。我相信未来,在中国产业升级过程中,会诞生超越类似Unity这样的“中国造”高端软件企业。
在硅谷工作时,我看到很多前沿技术的公司。在硅谷这个全球创新中心发生的科技故事,会在中国更快、甚至更科幻的发生。我们在判断Unity是否值得投资的时,除了对产业发展、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判断,我们非常看重这家企业是否具备核心技术和真正拥有绝对优势的应用场景,当时,我们看到了Unity从PC互联网时代游戏领域突围,再到今天全球超过一半的游戏开发者都用它的核心软件进行开发。
接下来,在所有需要3D建模的领域,包括汽车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领域都有Unity的机会。我们正在进入数字世界,Unity也在构建一个产业生态,这里面会有很多的软件和应用场景结合产生的新机会。也期待中国的软件开发者在未来的新数字世界里进行新的价值创造,我们也期待帮助更多的中国硬科技企业成为全球的领导型科技企业。
李鑫: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叫做“科技赋能”,因为技术本身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是技术的应用,或者叫做表达。一个技术,是不是能找得到一个好的应用场景。这样才能够把技术的优势转化为商业的胜势。所以我想打破给我们的这个框架,可能不是一个行业,而是说不同的场景跟技术的组合。
谈到干货,举个例子,我们关注的方向,比如精密机电,这是中国传统机电非常强有供应链优势的领域,加上AI技术的应用,和医疗领域的组合,如手术机器人,就是三者很好的结合,AI技术+机器人技术+医疗场景的重新组合。这里的逻辑在于,中国有全世界最大量的患者,最大的手术量,有最大量的数据,并且我们同时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机电产业和AI训练所需要的数据量,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它的东西出现在中国是非常合理的。
李进:国科投资是一家战略牵引的公司,赛道的选择就是战略很重要的部分,我们每期基金都在思考投资战略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赛道。
总体来讲,我们的做法是以需求为牵引,去寻求大的科技赛道。宏观来看,当前阶段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两个方面的需求很重要,第一个方面是国家的战略性的需求,所以我们把航空航天、芯片作为布局的赛道。
另外一个方面,是来自于产业演变所内生出来的需求,比如说产业互联网、机器人、医疗AI、企业服务等这些。我们四个投资方向,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大的需求去布局我们的投资。
段爱民:谢谢大家的干货的分享。我想在硬科技领域打造硬实力,不仅是选择有硬实力的企业,也同样是培育我们具有硬实力的投资机构,只有这样,为中国,为自主创新,才可以贡献我们的力量。
25087起
融资事件
1.56万亿元
融资总金额
13052家
企业
3617家
涉及机构
1875起
上市事件
14.12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