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太漂亮了,但是他*句歌词一唱,我当时差点过去。”
“他可爱得让我心慌。”《创造营2021》选手韩佩泉在节目中带来了不少吐槽“名场面”,再配上每一秒都能做表情包的夸张表情,让人一度怀疑不是在看选秀,而是错走进了喜剧片场。
这几日,《创造营2021》和《青春有你3》频频登上热搜,被指“翻车”,选手们的颜值、实力都成为了网友的槽点,这届选秀也被贴上来“油腻”“辣眼睛”等评标签。
有人说:“内娱选秀,要完了。”
而当年被吐槽的《偶像练习生》更是在如今这些选秀节目的对比之下,口碑回转,被大家直呼为内娱选秀天花板。
有实力的偶像屈指可数,制造噱头的选手比比皆是。张艺兴在《少年之名》就说过,不应该急着做这个节目,前面淘完那么多波了,哪能出什么好苗子?
如今,国内偶像选秀节目走到了第四个年头,选秀市场热度不减,但选手实力不增,选秀节目更像是资本运作下的快消品,产出的偶像“出道即*”,但资本却还在乐此不疲地延续着这种循环。
在这样噱头逐渐取代内容的变化背后,有哪些市场层面的因素?而依然狂热的内地选秀市场,能否真的撑起资本的期待?
“出圈”大于实力
熊猫堂五位选手初次露面就引发了热议,五位“重量级”选手与传统意义上的男团大相径庭,“颜值拉胯”“身材管理不到位”诸如此类的吐槽不绝于耳。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符合《青春有你3》重新定义男团的定位,五个成员跳舞动作整齐,力度也十分到位,偶像应该不止一种,完全不符合主流爱豆审美的人也有权利来参加选秀。
初舞台结束后,熊猫堂跳《Kill This Love》登上了热搜*。
而隔壁的《创造营2021》也不甘示弱,在制造噱头上与《青你3》呈对擂之姿,靠着诡异的装扮,说出那句广为流传的“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的网红韩美娟,在《创造营2021》的吐槽成为了一大看点。
在昨日的初舞台评级上,网红韩美娟(本名:韩佩泉)用不俗的唱歌实力引发全场惊呼,凭借一首《走钢索的人》拿到了A的初评级,与先前的搞笑风格形成了巨大反差。
从一开始的全员练习生,到如今“回锅肉”、网红、国际选手等纷纷登上节目,频频造势。噱头大于内容、形式大于实力的现象在当下偶像选秀节目中呈愈演愈烈之势。
其实,选秀节目面临的重噱头的问题并不是*天出现,早在偶像产业爆发后的第二年,这个问题就被反复提及。
选秀节目年年有,但选秀最后比拼的不一定是才艺和实力,而是观众缘和话题热度。从去年的数据就能看出,《创造营2020》中赵粤、徐艺洋等专业素质极强的选手,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却并不占优势。反而例如“小作精”虞书欣、美少女企业家林小宅、“灵魂reader”秦牛正威等更具出圈效应。
专注于收视率的综艺节目,大多将重点放在“流量”二字之上,当专业和流量对决,流量自然更受关注和追捧。通过造噱头、做营销带来的流量,显然更快一些,
偶像市场困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韩国Produce系列的成功,让国内市场看到了偶像选秀的机会,于是在创意照搬下,《偶像练习生》横空出世,并成为了一档现象级的网综。
资本嗅到了市场机会,纷纷想要去复制Produce的成功,《青春有你》《创造营》《以团之名》等偶像选秀节目层出不穷,节目大同小异,本质上换汤不换药。
目前《创造营》已经开播四季,从豆瓣评分来看,除去2021年还未公布的评分数据,已完结的三季口碑呈现出下滑趋势,从2018年*季的5.9分下降至2020年的5.3分。
在韩国,练习生的选拔、培训、出道都是有体系的,少则两三年、多则七八年才能出道,形成了完整而可持续的培养体系,打造了标准化的运营模式。
而国内的中国偶像选秀产业显然与韩国的造星模式有很大不同,内娱的练习生偶像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偶像培育机制不够成熟,不论是早期练习生的选拔培育,还是后续出道后偶像的持续曝光,内娱偶像选秀都难以望其项背。
猎云网据公开数据统计,《创造营》系列的播放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8年的50.7亿下降至2020年的39.1亿次。
几年前《偶像练习生》大火,催化了内娱选秀市场,而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近年来优秀的选秀人才所剩无几,但巨大的市场热度依然让人眼红,不少经纪公司和练习生都是匆忙上阵的新手,并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节目口碑迅速下滑。
据公开资料统计,《创造营2021》总共吸引了53家经纪公司,而去年这个数据只有47家,在《创造营2019》时期为46家,《创造101》时期仅为40家。
而在选手成团之后,等待他们的,是另一波快速收割,大量的综艺、团综等活动通告被提上日程,有些人的热度还能延续,而大部分人最终泯然众人,走向“糊掉”的命运。
“市场很浮躁。很多人并不是去选秀的,只是想蹭一波热度然后赚钱”,武汉一家娱乐文化公司的经纪人告诉猎云网,在造星模式并不成熟的市场状况下,内娱打造的偶像团体的人气顶峰往往就是选秀节目播出的时候,优质的偶像供不应求,多得是昙花一现出道即*的案例。
水到渠成的商业价值
就国际经验来说,当国家人均GDP突破1万,届时偶像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节点,owhat发布的《2019偶像产业及粉丝经济白皮书》指出2020年偶像产业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
从选秀节目背后的偶像产业链来看,平台是重要的推手。平台负责线上流量分发,运营节目,形成快速的造星产业链,在成团之后打造团综进行持续性的内容生产。
2018年,在打造了《偶像练习生》这个爆款之后,爱奇艺当年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爱奇艺会员规模达6710万,同比增长75%。爱奇艺的会员服务收入在二季度已经达到人民币25亿元,同比增长66%。
长视频平台一直以来都面临着盈利困境,行业长期存在的亏损问题,爆款偶像综艺的打造,或许能成为新的增长点。一方面是快速拉新的注册量和VIP会员量,另外一方面是练习生们的见面会、代言等经济效益。
爱奇艺曾举办过一场线下的千人粉丝见面会,售价近3000元的门票被一抢而空;9位获胜选手尚未出道前,就已经预定了悦诗风吟的1200万代言。偶像选秀节目带来的商业价值不言而喻。
曾经,在线视频行业是“优爱腾”三足鼎立的格局,经历几年的行业竞争与洗牌,在“优爱腾”的竞技场中,优酷略显落寞。
爱奇艺和腾讯视频推出《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之后形成了巨大影响力,悄悄掉队的优酷随后追赶,在2019年推出了同款选秀综艺《少年之名》,但由于前期宣传和后期包装不到位,基本上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平台之外,利益相关方也在不停地挖掘节目价值。品牌方通过注入资金,提升产品的销量和知名度;经纪公司则与平台共同打造偶像,三方各司其职,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处在台前的品牌方也在市场中分得了一杯羹,《偶像练习生》当时的赞助商农夫山泉通过绑定投票,线上销售额翻500倍;小红书在节目中的露出和植入,拉来了新用户;你我贷获得了159万新增下载量;没有赞助商头衔的斯凯奇,其在节目中代表A等级的粉色卫衣练习生同款卫衣也已经成为爆款。
对于经纪公司来讲,在偶像选秀节目中,很多选秀节目艺人都会与相关的经纪公司签订协议,前期公司为了捧红艺人经纪公司会主动进行宣传推广,待艺人热度上升或者出道后,后续进行收入分成。
偶像选秀市场的商业模式在《偶像练习生》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资本蠢蠢欲动迅速布局。如果说《偶像练习生》《创造101》是偶像经纪公司的主场,那么之后的选秀节目中,逐渐增加了其它玩家的影子。
除了乐华娱乐、哇唧唧哇、坤音娱乐、觉醒东方等偶像经纪公司,诸如华策影视、慈文传媒、河马影业等老牌影视公司参与进来,此外还有一些“跨界输出”的MCN机构以及和偶像没有丝毫联系的电竞公司estar电竞俱乐部,纷纷进军偶像市场,例如“抖音*MCN”称号无忧传媒就向《创造营2021》选送了抖音粉丝超1000万的头部网红张欣尧。
在资本狂热的催化下,偶像选秀市场进一步膨胀,至于泡沫之中造出来的星到底能不能经受住考验,时间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