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还需要年轻人用心去寻找,而不能全然寄托于这种随机性强、风险性高的盲盒游戏中。
*花1元开盲盒,就有机会脱单,听起来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2021年下半年以来,以此为宣传点的盲盒交友模式迅速在社交平台走红,并延伸出多种商业模式——有人在线下摆地摊卖盲盒,有人在线上做小程序,还有人开出了“脱单便利店”。
虽然打着“脱单盲盒”的口号,盲盒交友的脱单效果却不甚理想。一位消费者向「创业最前线」表示,投放脱单漂流瓶之后的一个月里,有5个人加了她微信,但有效社交却是0。
不过,很多商家发掘出脱单盲盒的另一种作用——引流。他们表示,靠脱单盲盒赚钱并不是主要目的,引流才是。
1盲盒“丘比特”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整面墙,按照星座信息和关键词,墙上被分割出一个个小格子,里面放着蓝色和粉色两种瓶子。
这是位于山东省济宁市的一家脱单便利店。在这里,用户花39.9元就可以抽取一个瓶子,并投放一个写有自己信息的瓶子。
在这里,93年的菲菲按照与自己相匹配的星座,选择了一个关键词为“活泼风趣”的男生的瓶子。
打开瓶子,里面有更详细的信息介绍,比如姓名、年龄、职业、年收入、理想型等,这些信息都比较符合她对另一半的预期。下一步,她开始添加这个男生的微信。
今年下半年以来,这种交友方式在社交平台火了起来,由于不知道会开出什么样的瓶子,这种社交模式也被称为“盲盒交友”。
盲盒交友的形式不止脱单便利店一种。线下,有人化身“街头丘比特”,在大街上摆摊做起“脱单盲盒”的生意,*花1元,就可以留下写有自己信息的纸条,或者抽取一张纸条。线上,脱单盲盒的相关小程序也纷纷出现,玩法跟线下类似。还有城市的脱单便利店,以此为卖点,收起了门票。
只需不到10元就能获得一个交友机会,顺利的话还可以脱单。在这种观点的宣传下,盲盒交友一出现就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10月初,在北京做相亲业务的汪然,在自己的公众号“佳缘有缘”中加入了盲盒交友小程序,他发现,每天都会有几百块的收入。
“最近一个月累计有3万多访问量,放进来的纸条有2000多张。”他对「创业最前线」表示。
盲盒交友的形式也已经流行到下沉市场。11月初,同样是在江苏宿迁市泗洪县做红娘的彭彭,也在自家门店开辟出一块20平米左右的地方,开起了脱单便利店。
开业*周,彭彭让用户免费投放、抽取,之后转成收费模式,每人收费9.9元。“每天都有两三百元的收入。”他说道。
活跃在互联网前线的年轻人,首先成为脱单盲盒的体验者。
汪然观察到,在他们公众号后台放盲盒的人,大多是95后,且男生多于女生。彭彭店里的情况也类似,“大部分用户的出生年份在1998至2002年之间。”
也有小部分80后试图在盲盒里脱单。菲菲在济南的店里观察到,盲盒交友的消费者呈现出两个极端。“年纪大的有80后和85后,年纪小的有95后和00后,反倒是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90后)少一些。”
在小红书上,众多博主和消费者都打卡了脱单便利店,或者“脱单盲盒”地摊,有人宣布通过盲盒交友成功脱单。这些案例都给这种新型交友形式赋予了一层神秘色彩,也让年轻人带有了一份期待。
但是,这些成本极低、随机性极高的盲盒会成功化身“丘比特”吗?年轻人在这里脱单的成功率能有多高?
2不理想的脱单效果
投入漂流瓶之后的一个月里,有5个人加了菲菲的微信。加上她自己抽取的瓶子,一共6个人,但有效社交却是0。
首先是她抽取的瓶子,基本信息虽然符合她的预期,但是在加好友这一环节,菲菲放弃了。
“我搜索他微信之后,发现他的昵称和头像看起来很古板,像是中年人才会用的山川大海。”在菲菲看来,这个头像跟漂流瓶的关键词并不符合,她瞬间对这个男生失去了兴趣。
“这就是脱单盲盒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别人只能从文字描述中来想象你这个人,有可能你的文字给了对方很美好的想象,但实际上,想象与现实可能并不相符。”菲菲向「创业最前线」分析道。
主动加她微信的5个人中,也并没有与她相匹配的。“我的其中一条要求是学历在本科及以上,但是加我的人中,还有初中学历的厨师学徒。”
菲菲问对方,是否看到了自己对学历的要求。对方回复说知道,但还是想试一下。“他跟我说,试一下还有50%的机会,但不试,就永远没有机会了。”这虽然让菲菲十分感动,但她还是拒绝了。
菲菲对脱单盲盒的效果期望不大,甚至不抱期望。“以我为例,加我的那些人中,我都没有想跟他们继续聊下去的欲望。”
脱单效果不如预期,但脱单盲盒作为一种社交方式,也有其可取之处。
菲菲在事业单位工作,单位也组织过相亲联谊活动。这种活动中的人,大家的条件、圈层都差不多,相当于组织者已经提前做了一个筛选。
“而盲盒交友就有点类似于大海捞针,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比如我遇到的那个厨师学徒,还有一位86年离异的大老板。”菲菲说。
无法对用户提前进行分类和精准推送,这是脱单盲盒的缺点,但也是优势所在。“它给了用户很多机会认识其他圈层的人,且机会是成倍的。如果只局限在自己的圈子中,脱单的机会也比较渺茫。”
“而且我不只是抱着脱单的目的来的,也有交友的目的,脱单盲盒也让我看到了这些可爱的人。”菲菲称。
菲菲表示,她之后还会尝试脱单盲盒。“虽然在我身上的成功率很低,但我不排除这个可能性,就像初中学历那个男生告诉我的一样,试一试还有50%的机会。”
3变身“引流神器”
盲盒脱单的效果不佳,但是作为一种社交方式,它也缓解了年轻人的社交恐惧症,并给予他们社交的勇气。
“很多年轻人不太会主动去认识异性,但是通过这种形式,他们就有理由去加对方的微信,轻松地跨出社交的*步。”彭彭称。
而且,还有很多商家已经挖掘出了盲盒交友的其他作用,比如引流。
做相亲业务的彭彭和汪然,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脱单盲盒的那一刻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引流的*方式。
汪然的传统相亲业务收费较贵,一般都在5000元以上,但是很多用户并不愿意付出昂贵的费用,他认为,这种几块钱的交友方式,是对他业务的一种补充。
增加盲盒交友的业务之后,他还找地推去一些小区发宣传单,宣传核心就是盲盒交友。
彭彭的门店没有沿街,平时很少有客户主动进店。开辟脱单便利店的业务后,每天都有20人左右进店,有些人还会主动咨询红娘业务。这就相当于以较低的成本,撬动了尽可能多的流量。
10月初,社交行业的从业者陈倩,也在朋友圈看到了脱单盲盒的模式。她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有趣的裂变方式。”
她觉得,或许可以用这种模式,来为自家的社交App引流。
那几天,她看到盲盒交友的模式迅速在社交圈内流行起来,业内一些公众号用它来涨粉,行业交流群里也在讨论它。陈倩在体验这个产品时,加到的一个好友竟然跟她是同行。
用脱单盲盒来引流的想法最终没能落实,被陈倩公司的法务否决了。“我们公司的法务评估后,认为其中涉及到交易,可能会被误以为是在拿用户的信息做售卖,从公民的信息安全性方面来讲,这是不可取的。”
脱单盲盒在给年轻人带来新奇感的同时,它存在的风险隐患仍需警惕。
比如,脱单盲盒并不是一个严肃的相亲交友平台,存在诚信背书问题,对方写下的信息无法确认是否真实,店主也不能为信息的真实性做保证。在尝试盲盒之前,这都是需要做好的心里准备。
社交平台上,也有很多用户吐槽称,在盲盒交友中,加到了一些微商,还有人给他推销保险。
再比如,或许会有人贩卖这部分信息。尝试脱单盲盒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交友需求,也可能有人会将这些信息卖给其他交友平台。
似乎是因为这些潜在的风险,线上的盲盒交友也受到了监管。据报道,电商平台曾出现过“脱单盲盒”相关商品,但现在已经搜不到相关信息。「创业最前线」观察到,一些小程序也已经因违规暂停服务。
其实,抛开是否违规的问题,新奇感过后,盲盒交友也可能很快被年轻人抛弃,就像网红打卡点一样,走红快,凉得也快。
由此来看,脱单盲盒作为一种单一的商业模式,似乎很难发展起来,用于引流,或者引申到其他收费服务相对更靠谱一些。
至于爱情,还需要年轻人用心去寻找,而不能全然寄托于这种随机性强、风险性高的盲盒游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