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正在经历自己的“多事之秋”。
事主要是两方面:其一是公司和APP不断受罚,自2021年1月至11月,豆瓣网已被处置处罚20次,累计罚款900万;12月9日,工信部发布关于下架侵害用户权益APP名单的通报,豆瓣在应用市场下架之列,原因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
其二是豆瓣评分多次卷入粉黑大战、黑粉提前刷差评事件中,评分公信力下滑。在《风起洛阳》《谁是凶手》等新剧上映时,《风起洛阳》延期了几个小时上线、《谁是凶手》前两集赵丽颖在剧集中还没出场,结果相关的恶评就出现在了豆瓣中,被网友戏称“穿越时空的评分”。
豆瓣小组的问题在今年“清朗”的大环境下显然成了众矢之的,也是豆瓣今年来不断被罚的主要原因,小组回复功能经常遭到关闭。但本质上小组仍然是与书影音评分板块较为割裂的,而豆瓣评分在中文互联网影视内容舆论中的强势,其实才是豆瓣在大众心中最重要的价值。
因此豆瓣评分中越来越明目张胆出现恶性的控评、黑评现象,读娱君认为对豆瓣而言是会动摇其“根本”的——如果同类事件连绵不断,大众对豆瓣评分的*印象是否会从信赖转为怀疑?而对整个影视内容评价体系来说,豆瓣评分为何如此重要?它的“失信”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对于豆瓣评分,读娱君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一,豆瓣评分不可避免会水化,但其影响力目前仍无可替代;二,不同豆瓣条目评分的可信度落差扩大会是新常态;三,豆瓣平台本身应该更主动地去尝试改善这一问题。
1水军“超前点评”
豆瓣评分公信力下滑的冰山一角
豆瓣评分的问题在12月12日还被央视新闻频道报道,央视以“影视剧遭遇未看先评、暴露水军潜规则”为主题,提到了这“荒诞一幕”,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表示,影视剧“控评”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大众和豆瓣都应该意识到,此次闹出圈的“超前点评”是一次水军操作不当的意外暴露,这只是粉丝控评的“冰山一角”。这就像是那句话:“当你在厨房看到一只蟑螂时,意味着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有更多。”
《风起洛阳》延迟上映,《谁是凶手》前两集没有出现女主角,这都是有些意外的事件导致刷分水军露出马脚。在那些按时上线的、男女主角从*集就出现的常规影视剧中,水军的阴影恐怕是如影随形的。
水军进军豆瓣,如果没有平台自身和监管的强力压制,几乎必然成为常态。根本原因在于,豆瓣评分拥有着大大超乎平台体量的影响力——豆瓣自身并不是一个像微博那样的广泛社交舆论场,也不具备今日头条和公众号那么大的规模体量,但在“评分”这一领域,它却是行业中最亮的“聚光灯”所在地,豆瓣评分的优劣,几乎成了当下影视内容评论体系中*说服力的标准,豆瓣XX分,几乎成了表现作品质量的标准用语。
这种影响力造就了强烈、巨量的粉丝刷分需求,也早已形成了背后的产业链——可能每个豆瓣用户可能都接到过“影评合作X元一条”的消息吧。
而在那些有流量明星参与的项目中,粉黑大战尤其激烈,“正常文艺评论”相比之下没有任何声量的优势。传媒学者戴清在央视节目的采访中表示,“网络水军的控评,它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噪音,正常状态下的文艺评论是没办法抗衡的,对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影视艺术的大众审美接受也是很大的破坏。”
对豆瓣评分而言,这种破坏是随处可见的。比如《女心理师》这部剧在豆瓣被打出了25%的一星率,高达十七万人参与评分,不少短评措辞严厉,但这部剧在知乎却是8.7的高分,还有不少心理专业人士下场力挺;又比如《斗罗大陆》剧版五星率和一星率分别高达33%和28%,《狼殿下》五星和一星分别占28.3%和28.8%,粉黑大战下形成这种“两头翘”的极端评分,对普通观众来说不就等于没有了意义?
但不得不说,虽然水军问题越来越严重,豆瓣仍然会是影视作品口碑风向标。水军的涌入,起因正是豆瓣评分的影响力太大。
这也并不算一个坏现象,对于那些没有太多明星资源的影视作品来说,豆瓣评分能够成为他们用口碑一举成名的机会。比如《我在他乡挺好的》,还有腾讯视频的《御赐小仵作》和最近8.4分的《爱很美味》等平台中小成本剧,都凭借自己令人惊喜的质量得到了可观的豆瓣评分,从没什么关注度的舆论环境中找到了“豆瓣高分”这*个传播扩散立足点。以上这几部作品,最后都成了同档期内数得上号的“爆款”。
所以现状是:豆瓣评分仍然重要,水军的问题也确实越发严重。
2豆瓣评分水不水,不可避免会成为“罗生门”?
对普通观众而言,我们不得不去适应这样一种“新常态”去看待评分:豆瓣评分的可信度,会随着具体项目的不同而出现越来越大的浮动。
对于没有一线流量明星出演、制作成本也不高的影视项目,豆瓣评分受到的干扰是有限的,不会有那么大的利益需求去驱动大量水军出动,所以对于英美剧、文艺电影和几乎所有非国内院线电影而言,只要不涉及一些敏感议题,豆瓣评分仍然是比较真实的作品质量反馈。
对于那些有争议特别大的流量明星出演的影视作品来说,路人观众的“*姿势”或许是“无视豆瓣评分”。戴清所说的水军对评分的“噪音”和“破坏”,在这些条目中最为集中,豆瓣要么迟迟不开分,要么开出一个五星党和一星党“神仙打架”的分数,对路人观众来说基本失去了参考意义。
而对于一些特定内容来说,豆瓣评分的可参考性也要打折扣:比如在纪录片和番剧领域,豆瓣基本很容易进入“高分模式”,而在恐怖题材、悬疑题材上,豆瓣评分又会普遍苛刻许多——个性化和小众题材中常见自来水和自来黑,同样会影响评分的可参考性。
如果深入想一想或许有些悲观,豆瓣评分杜绝水军大概率是不可能的——对于那些内容投入精力较多、伪装得比较好的水军评论,鉴别是“难上加难”的。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正常文艺评论也都是每一个个体的“偏见”,每个人都有权利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一部作品,水军因为利益预设立场,干扰了评分对大众感受的真实反馈,但要鉴别一个个看起来有理有据的评论是水军还是真实用户,可能也确实是在难为豆瓣。
而现在整个影视评论风气其实也在变得更加极端化,不是捧上天就是恨不得喊打喊杀,这既是饭圈思维扩大带来的恶果,也是“两极管”思维对中间声音生存空间的挤压——“打个一星/五星中和一下”,也成了不少极端评分的说辞。
豆瓣自己当然早已意识到评分公信力的价值,不会袖手旁观。毕竟阿北在2015年12月18日的文章《豆瓣电影评分八问》里就说了,豆瓣电影评分的主旨和原则,是“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我的同事大都知道和评分中立原则偏离是极端严重的错误”。而对于水军问题,他认为:“水军是有的,但豆瓣评分很难刷得动……所有能判断属于非正常评分的一概不算。”
但从“超前评分”和大量黑粉大战现象出现来看,阿北在2015年的自信可能还是低估了饭圈庞大需求造就的水军产业链。对于现在主打真实账号和精心撰写评论的水军群体来说,豆瓣恐怕越来越难凭算法去判断什么是“非正常评分”,如果要在这中间投入更高级别的人力和技术资源,而以豆瓣的商业化节奏,显然并不会从中得到相匹配的商业化收入,因此也是不现实的。
相较于豆瓣评分的强大影响力,豆瓣自己恐怕会越来越没有能力去承担起相应的维护责任。“超前点评”现象表明,和水军的斗智斗勇中豆瓣未必占据上风,只不过在许多情况下,大众对于那些受水军影响的评分结果也没那么在意罢了。
3 结语
豆瓣评分有如今的地位不是一日而就的,公信力的倒下也不会来的那么快,但豆瓣*不应该习惯于评分中“水军崛起、粉黑大战”的现象,这对豆瓣评分在一般观众群体中的参考价值是强烈的伤害,是需要避免的“坏未来”而非“中立原则”的一部分。尽己所能去优化算法甚至在产品层面进行创新都是必要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此外,评价环境的改善也是每一个个体的事情,如何去以更公正健康的视角去看待评分,看待明星和作品、批评和赞美,这是整个网络评论风气如何改善的问题,远不止关乎豆瓣。
10516起
融资事件
1368.34亿元
融资总金额
6382家
企业
1947家
涉及机构
183起
上市事件
1.06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