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国最被低估的海边城市

汕头实在是一个过于丰富的城市,而且它的这种丰富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璀璨、美丽又诡谲。

汕头,老艺术家一直想写这个城市,由于它过于深邃迟迟不敢动笔。五六年前,我还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直到最近去了一趟才发现,汕头真的变了。

从汕头站出来打上的士,司机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跟我们唠嗑,从小公园到东海岸,研究哪里的生腌、甜汤和牛肉火锅*吃。泥泞不堪的马路变得宽敞笔直,长满青苔的老房变得整洁有序,海风拂面而过,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在告诉我,这便是*的小城生活。

很神奇,当你靠近汕头这座城市时,像有一股漩涡吸引着你,美丽而深邃。

因地处韩江出海口,汕头的陆地生成时间并不长,但它却在极短暂的数百年间把一套极浓郁、自成体系、生命力旺盛的潮汕文化推上了*,这也是汕头最吸引人的地方。走在汕头街上,你很容易会遇到拗口的古音字:“鲎(hòu)粿”“礐(què)石大桥”“鮀(tuó)浦”,有些词汇连《新华字典》都表示无能为力,怕是要翻《康熙字典》才行。

肩负着最古远的语言,有大海和连广东人都拜服的美食,汕头,岂不妙哉。

汕头,因海而生

自诞生起,汕头就离不开与海的纠缠。古时,在海岸线的进退游戏中,这里还是一片被海水淹没的海湾。韩江流经大山、淌过平原,在出海口沉积形成高地,谓之“沙陇”,沙陇脊起处名“汕”,濒海开端处称为“沙汕头”,汕头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从汕头的地图上看,也明显看出它与大海深深绑定。一条内海湾,把汕头分成南北两半,北面囊括了我们熟悉的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南澳岛,至于南面,则是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濒临南海,就这样,汕头成了中国大陆*一座拥有内海湾的城市。

汕头的海域面积是陆地的2倍,拥有大小岛屿82个,*的一个是老艺术家之前写过的还有妈屿岛、德洲岛等,在这样多江多海的城市,交通出行便成了头等大事。

在汕头,人们还保留着轮渡出行的习惯。如果说珠海的1元公交过于迷人,那么汕头的1元轮渡才是yyds。从广场轮渡出发,往返金平区和濠江区,看一场内海上的日落。比起崭新的大桥,轮渡似乎已经成了汕头人的一种情怀。

△汕头的轮渡日落,盛惠一元。/作者供图

而汕头的跨海大桥则逐渐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主角。礐石大桥、海湾大桥、金潮大桥三座跨海大桥在内海湾中崛起,接过轮渡的棒,连接起两岸居民的生活。除此之外,汕头还在紧锣密鼓地筹建跨海隧道,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需求。

不过,相信你还记得这座广东第二长(仅次于港珠澳大桥)的跨海大桥——南澳大桥,这条桥连接了市区和南澳岛,实现一脚油门就到岛上。

汕头的老城,还是集中在西边小公园一带。古时船只顺韩江、榕江而下,又靠近出海口,便在这一带形成闹市。如今这里还保留了民国时期“四永一升平”的格局,以中山纪念亭为核心,呈扇状放射性分布,永兴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串起了汕头人过往的峥嵘岁月,这是中国大陆面积*的一片骑楼群,规模远超广州“上下九”。

逛汕头老城,*的方式或许就是骑共享电动车。从小公园附近的西堤公园出发,沿着海滨路自西向东,吹着咸咸的海风,或去赶一场日落轮渡,或到人民广场吃碗豆花,或钻进市区小巷觅食,最惬意的小城生活逐渐浮现。

不过,汕头人的野心不会局限在老城。一路向东,你会发现崭新的高楼、大桥、体育馆在汕头的东海岸崛起,城市中心从百年前的西边转移到如今的东边,“东海岸公园”“东海岸夜市”“汕大东校区”成功取代老城区成为本地人挂在嘴边的热词,汕头的面貌真的变了。

但变的是城市面貌,不变的是因港而兴。东海岸新城直面外海,港口优势明显。2021年,汕头全年港口吞吐量4138万吨,同比增长23.5%。

经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汕头人早明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汕头已经把“纺织业”“玩具业”干成了“*”:全球近七成的玩具产于汕头,同时,汕头承担了全国80%的家居服40%的女性内衣以及35%的面辅料产品生产,每年销往全球的内衣家居服多达10亿件。

另外,汕头还坚持“三新两特一大”的产业发展之路,除了纺织业和玩具业这“两特”,还有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这“三新”和大健康产业。

△建设中的东海岸新城。

有港有产业,雄狮汕头怕是要觉醒了。

汕头的迷人,在于文化

作为海洋城市,汕头的陆地生成要比潮州、揭阳更晚一些。直到宋末元初,才在海滨高地上形成渔村,较大的一个称为“厦岭”。但老天爷赏饭,从不论早晚,只论地缘。

△汕头的地理位置非常漂亮。/《百年汕头》

清嘉庆年间,“红头船贸易”从河道日渐淤塞的澄海樟林港转移到汕头港,汕头的好日子要来了。这里港湾平静,适合船只停泊,又地处三江出海口,可直达潮汕、兴梅、赣南、闽西等腹地,在开埠之前,已初显繁荣。

英国人约翰·斯佳兹在《旅华十二年》一书中写到:“1856年初,我发现它(汕头)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场所,沿河两岸涌现出新的建筑,又有地被开垦,有一百多艘大船停泊在那里。”

△开埠前的汕头,已初显繁华。/《百年汕头》

直到1860年开埠后,汕头港的繁荣到底是更上一层楼了。正所谓“舟车云集,商旅辐辏,内则惠梅二州、赣南七县、闽南八县资为挹注,外则握南洋贸易之枢纽”,外资、洋行、舶来文化开始进入汕头,汕头地区也开始出现了西式洋房、铁路、报刊、纺织厂等近现代产物,这一繁荣景象,在上世纪30年代达到*,小公园便是*的见证。

彼时,汕头约有大小商行、店铺3000多家,其中“四永一升平”就占了三分之一,当时全市最高(共7层)南生贸易公司也在小公园拔地而起,装上了汕头市*部电梯,成为粤东最繁华的地标。在小公园一带,大米、杂粮、药材、棉布、烟丝、茶叶、抽纱、菜脯等各色货物在此流转,人山人海。1933年,汕头就已经成了商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七、港口货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广州的广东第二大城市。

同一时期,在南洋的潮汕人也混得风生水起。靠海的汕头人自小便极富冒险精神,南下经商自然不在话下,在清朝时更是经历了两次移民大潮,在东南亚一带奠定了无可匹敌的商业地位。

在上世纪30年代,潮商几乎垄断了整个泰国的碾米业,汕头澄海人陈慈黉是当时*的火砻霸主(没错,就是他家),在小公园拥有200多家店面。汕头人在南洋的活跃,又反哺回汕头的发展:1908年至1935年期间,侨汇年平均数额达到惊人的38万大洋,无数华侨回乡投资、建厂、起屋。

靠海的地缘性格、经济的迅速腾飞和长期的东西方文明交流,造就了粤东地区集中原文化、闽粤文化舶来文化于一体、坚不可摧的潮汕文化。

汕头自古便是移民城市,最初的先民由中原人、闽人粤人组成,所以区别于粤语,汕头话是闽语的一个分支,又因山高水远保留了很多中原的古汉字、古字音,走到汕头街上,总会碰上那么一两个你无法念出来的古字,他们把小孩喊作“阿奴”(南北朝),把粥叫成“糜”(西晋),难怪作家王朔曾笑称:“秦始皇讲一口潮汕话。”

不同于潮州、揭阳,汕头话是自开埠以后才正式形成的,所以合了潮汕各地方言特色,发音较为中性,清亮干脆,但不同区域的发音还各不相同,比如澄海、潮阳等地就与市区方言有所差别。

靠海和擅经商的特点又导致汕头人的信仰宗族概念特别强烈。他们信妈祖,建于1369年的妈祖庙和老妈宫都在诉说着她在这片大地的悠长历史。在潮汕地区,你会发现各路神仙特别多,他们喜欢拜神,也很懂造神,需要什么就造什么,神仙们被潮汕人统称为“老爷”,“营老爷”是他们一年里最重要的仪式。

受潮汕文化和舶来文化的双重加持,汕头人的精神世界特别强大。他们每天都要“呷爹”(喝茶),拜老爷,然后在富有欧陆风情的骑楼街散步,潮剧、潮雕、潮阳英歌、澄海灯谜、鮀浦石雕、嵌瓷、剪纸都是他们的强项。

在汕头,一天吃七顿

终于要讲到吃了。一座城市的性格,在美食里表现得最干脆。汕头的美食,正如它呈现给世人的样子:极丰富、极古老、极好吃。

美食家蔡澜曾说过“汕头是中国的一座美食孤岛”,从鱼生到肥酒,无不遗留了从秦到宋的中原、百越美食文化,再加上舶来文化,其丰富程度简直超乎宇宙。

在汕头,有许多古食,其中*代表性的一样就是“粿”。过去,中原移民因南方不产小麦无法用面食祭祀,就改用“粿”,在《康熙字典》里,“粿”指的就是米食。不同于单调的米饭,在潮汕地区,粿的形态可以千变万化:对于小吃而言,它可以是红桃粿、鼠壳粿、鲎粿、无米粿、菜头粿、乒乓粿、栀粿、甜粿等;对于主食而言,它可以是粿汁、粿条、干粿;对于甜汤而言,它还可以是草粿、水粿……据不完全统计,汕头的粿品竟可高达100多种。

要激怒一个潮汕人,只需把粿条和河粉画上等号就行,虽然两者的原料相似,但粿条的米浆比例更大,从外观上看更细、更厚,吃起来更具饱腹感。没有什么比早上来一碗牛肉粿条汤更能治愈人心的事,在碗中放入灵魂的炸蒜、香芹、烫得八成熟的牛肉和粿条,冲入原汤,那肉香和芹、蒜香瞬间碰撞出灵魂飞出宇宙的美味,又鲜又爽。

如果想吃升级版,那非粿汁不可,这可是曾让蔡澜先生百爪挠心的食物,“想不通香港的潮州人为什么不做”。粿汁的“粿”,是指切成长方三角的粿片,“汁”就是卤完猪肉、猪肠的汤汁。舀出粿淋上汤汁,添上猪油葱碎,还有爱吃的卤猪肠、卤粉肠,便是一碗日思夜念的粿汁。

△牛肉粿条汤

吃牛上,汕头人也极富话语权。他们坚信一头牛从宰杀到上桌不可超过4小时,对于牛肉的细分也有超乎常人的执念:吊龙、脖仁、匙柄、五花趾、三花趾、匙仁、胸口朥……其中五花趾最是难得,常常留给懂吃的熟客,但要数牛身上最鲜嫩无渣、*鲜甜的部位,还得是匙仁。

要吃一顿合格的牛肉火锅,丝毫不简单。首先汤底就必须是熬足6小时、汤色清澈透亮的牛骨汤,而每个部位都有自己的烫汤时限,数秒之间,牛肉变色,便是*的入口时机。在吃之前,蘸一蘸来自东南亚的沙茶酱,便是食材跨越时空、地理的*相遇。

靠海的汕头,在吃海鲜上有自己的一套宇宙。旁人得窥的,不过皮毛。

让无数人喊着拿命吃的,便是生腌。这无疑是来自古时百越的一种吃法,宋代高似孙在《蟹略》里就记载了用酒或酒酿腌渍半天的“酒泼蟹生”和拌上佐料即刻开吃的“洗手蟹”。*次尝的时候,老艺术家简直惊为天人。要吃生腌,*的部位在于蟹膏,那晶莹的、剔透的、冒着星星的黄色膏体,一口下去,冰冰凉凉,蟹鲜和腌料的味道像在舌头上跳舞,你仿佛在脑海里看到这只蟹在筑巢,又仿佛是在冰凉咸腥的海边散步。

△米其林级别的“海鲜冰淇淋”。

能做成生腌的,还有很多,比如虾姑、虾、血蛤等,每一种真有不一样的口感。本地人吃生腌,大都配上一碗热腾腾的白粥,哦对,他们叫“糜”,吃上一碗夜糜,才是认真生活的证据。

潮汕人还会把各种海鱼做成,配糜,香港人叫这种做“潮州打冷”。入夜,琳琅满目的鱼饭配上夜糜,烟火气滋滋冒出,一身风尘尽去。对于蚝的吃法,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扔进粥里,便是蚝粥;烙进锅里,便是蚝烙,蚝烙配蚝粥,吃了不会走。

△潮式打冷。

汕头的卤水,也是一绝,特别是澄海的卤鹅。澄海所产的“狮头鹅”被称“世界鹅王”,肉质肥美不腻。只要给汕头人一口锅,他们便能卤了全世界:卤猪脚、卤肉卷、卤鹅肝、鹅头、鹅肉、鹅掌、鹅翅、鹅肠、鹅胗、鹅血、鹅脖……

去了汕头,还真的只有满屏的鹅鹅鹅、牛牛牛、虾虾虾。

△澄海狮头鹅。

在野菜界,潮汕人也是最独特的那位。他们尤爱九层塔,无论是做菜还是煲汤,仿佛放上一把才算完成吃饭这种仪式。广东人买菜搭葱,但在潮汕地区搭上一把九层塔才是摊主的最高修养。九层塔味道怪异,能吃并爱上的才配叫“精神潮汕人”,汕头人在爆炒薄壳、石螺时还真离不开它。另一位挚爱,则是益母草。虽名叫“益母”,但潮汕人吃它的,已不分男女了,买好新鲜的猪杂,烫熟,放入益母草,鲜甜美味,便是朴实无华的益母草汤。

△益母草汤。

写到这里,已将近快五千字了,但还觉得表达不出我对潮汕美食深沉的爱意。在汕头的街巷,转身便能遇到震碎世界观的美味,像甜咸合并的老妈宫粽球、帮你回忆起童年的草莓冰,还有人民广场上的豆腐花、海石花等等……

汕头实在是一个过于丰富的城市,而且它的这种丰富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璀璨、美丽又诡谲。它靠着海边、说着古老的语言、拜着老爷,在舌尖上过着最舒服、也最洒脱的日子。

虽曾有争议,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城市,实在太吸引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新周刊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旅游户外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