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2023,VC/PE投什么

我们选择一个企业首先看的是大行业周期,通过我们投资的案例来看,可能一个行业周期对于企业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个企业是不是处在行业上升期或者一个拐点前夕。

冬逝春来,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开年盛会来了。新的一年,创投行业将面临哪些挑战?又将缔造怎样的商业传奇?2023年2月24日-25日,由清科创业、投资界主办的2023投资界百人论坛在三亚举行,投资圈共聚一堂把脉不一样的2023,聆听浪潮新声。

本场投资界说《行业投资有新声》,由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主持,对话嘉宾分别为: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 陈维广先生

软银中国资本管理合伙人 华平先生

广州基金 副总经理 林耀军先生

华山资本 创始合伙人及主管合伙人 杨镭先生

弘晖基金 董事总经理 余同乐先生

同创伟业合伙人 张一巍先生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李竹:我们台上的几位嘉宾都是国内一线基金的合伙人,但是他们投的方向却各不相同,前面的这些论坛讲的是新能源科技投资,其实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有涉足,尤其是因为这些基金都会涉及到早期投资,所以行业覆盖还是比较广的。我想先请各位简单做个自我介绍以及说说你们的基金投资的一些赛道方向?

陈维广:我们主要专注于早期科技投资,包括硬科技,新能源,消费科技和生物科技等等。

华平:软银中国资本所投的四个领域都跟科技有关,主要包括TMT、医疗大健康、高端制造以及新能源,我们是双币基金,从投资阶段来看美元主要覆盖早中期,人民币主要投 中后期。

林耀军:我来自广州基金,广州基金于2013年3月份成立,到今年刚好成立十周年,是广州市委、市政府为推进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放大财政资金引导效应、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强化区域金融中心地位,专门成立的产业投融资平台。经过十年发展,截至2022年底,公司资产总规模超800亿,投资实体经济企业近千家,其中超过90家已经上市或者过会。自成立以来,我们积极围绕广州市重点产业做投资,业务布局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智能制造等领域。

杨镭:我们华山资本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投高科技公司的基金之一,我们10年开始专注于高科技,目前投资领域包括四块,第一个半导体,这个占比比较大。第二块,跟大家有一点相似,围绕着先进制造,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上下游产业的核心,当然包括一些其他的,像机器人、工业4.0。第三块,我们常说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第四块是碳中和,碳中和比例相对少。我们叫4321,半导体40%,先进制造30%,大数据、企业服务、人工智能20%,碳中和10%。我们投 中间的成长阶段,不投特别早跟晚的。

余同乐:弘晖基金跟在座的各位相比是小朋友,我们起步时间比较晚,2014年成立的。当前我们人民币跟美元基金分别有四期,我们开始的时候专业做医疗健康领域投资,几年之后我们开始在其他领域进行探索,包括先进高端制造、可持续消费、科技新材料等等。我们现在主要还是围绕医疗这个领域,我们不限制各个领域的时间阶段,所以早中晚期我们都会看。

张一巍:我们同创伟业今年22年的历史,管理300亿左右的规模,我们投资500家企业,A股IPO去年刚刚持有一百家,我们的投资阶段覆盖天使、VC、PE,我们涉及的行业比较广,本人重点关注碳中和半导体。

李竹:在座的这些基金,包括像蓝驰创投、软银、华山、弘晖基金都是有美元基金,最近听到了说法,不管人民币还是美元,未来的退出都会以A股退出为主,当然这只是一个观点,你们是不是认同?你们过去一两年接触下来,美元募资投资退出有没有什么新的动向,请你们四个基金也介绍一下。

陈维广:美元的投资人也是根据时间和具体状况的变化在做判断。如果说两年前大家对于市场这个方面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我觉得随着疫情的放开,底稿问题解决了,大家最近也看到有中概股在美国上市了,相对来说,在美国上市退出投资人们还是有会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同时,我也想强调一下,之前美元基金大部分投移动互联网,消费也偏多。随着这几年国内的重心往科技转了,美元基金也会往这些方向投。刚刚跟几位同僚聊了,包括健康医疗科技也是有双币种在这个方面的投资。所以,从整个大方向来说,我觉得两种币种大有可为。当然,很多时候创业者都是我们的客户,根据创业者的需求,以及它做的项目性质来去匹配合适的资金。

李竹:去年国内上市比较多的半导体、生命科技,这些在美国市场上会是什么态度?

华平:在我们看来,半导体还是一个相对来讲政策性导向比较强的领域,同时,从技术创新来讲,中 美公司之间的技术创新尚有距离,所以目前来看,半导体企业想在美国上市的话,可能挑战比在中国上更加大一点。生物科技也取决于政策层面的考虑,譬如基因编辑也有一些政策考虑。总体来讲,现在来看,上市的途径及上市公司的表现,在港股上市的表现可以,美国上市还是没有完全恢复。

杨镭:我有自己不同的观点,下一步A股包括科创板、创新板,这边科技公司越来越多,我觉得科技方面,中国目前科技投资大的趋势还是进口替代,或者国产替代。中国很多科技公司是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在中国怎么样拿到美国上市,这一块不知道走没走通。但是,因为美国你看最近的禾赛上市了,这个在他们眼中是自动驾驶创新,如果慢慢走出一些创新型的公司,而且体量增长各方面的指标好的话,我觉得美国上市有可能的。

余同乐:刚才杨总都说得比较全面,所以重复的不讲了。其他的我大概说一下:第一,在募资方面,我们的压力可能相对好一点,因为我们的赛道以医疗为主,然后还有加一些其他的先进制造,可能对于LP来说我们带着一点医药基因,他们觉得我们拓展领域,尝试多一些挑战可能好一点。另外,我觉得每个GP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LP会看以往的业绩,这一点在募资的时候其实比较重要的,幸好我们团队努力,运气也比较好,我们成绩也还不错。在募四期五期基金的时候,会要看二期三期的表现,这是一个比较重要因素。所以这个方面你要能够很好的展示以往的这些投资逻辑,以及这个逻辑下达成的结果。

关于退出的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在医疗领域与其他领域相比较,人民币跟美元的投资分配上相对比较均衡,所以我们的退出来说,港股、美股、A股都是相对均衡的,就是看市场跟企业本身的需求。

另外,就是资本化率的问题,我们国内的资本化率可能现在大概70%左右,可能美国要超过100%,资本市场更加活跃一点,所以我们通过IPO退出,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面并购会逐步多起来。

陈维广:补充一点,沿着杨镭总说的,美股门槛更高了。十年前我们投资的互联网企业都是中国的,就算你的市值没有到十亿美金,美股上市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现在完全变了。

现在如果你的市值没有超过15亿美金,去美股上市的流动性是很差的。我们为什么依旧谨慎乐观,因为如果这个资产是美国没有的,不管财务指标还是创新方向都是美国没有,甚至超越美国的,这一类的资产还是很受欢迎的。美国毕竟还是一个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只是说门槛相比十年前、十五年前来看高了很多,对我们来说挑战更大了。

李竹:前沿科技美国市场好一些,包括禾赛这样的,过去两年宏观环境变化比较大,投资环境变化比较大,那么过去的一年当中,机构在选择行业方向的时候,主要会考虑哪些因素,你们可以简单列举一些自己在过去一年投的一些项目。为什么投这些项目?你们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张一巍:我们选择一个企业首先看的是大行业周期,通过我们投资的案例来看,可能一个行业周期对于企业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个企业是不是处在行业上升期或者一个拐点前夕。我们比较偏好波动性的行业,这个波动不是平稳的,也许这个行业五年没有什么增长,在不断的降成本或者降本增效,到了拐点的时候它可以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这个是我们比较偏好的类型。

具体来讲,去年我们布局了碳中和和半导体,都是大行业。其中,我们重点布局了储能行业,因为发现储能行业是碳中和里面增长最快的一个细分,所以我们去年投资了一个新型的做电芯的公司。

另外一个投资策略就是中国优势产业的全球化,中国的新能源行业已经变成了中国优势产业了。我们看到很多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变成一个全球化的公司,不管是去欧洲的储能,美国的这种充电桩,还是便携式的充电宝都得到了快速增长。

还有,我们在光伏的下一代电池做了布局,从目前来讲它没有到拐点,成本跟现在的电池来比,还是高的,仍然没有到拐点,但是我们认为离拐点时间不远了,去年整个新增的产能,投产计划大概10个G。在新能源里面,当年新增产能10GW是元年。虽然还有一些成本比较高的,但这个难点正是投资机会点,比如说成本高,银包铜技术还有硅片薄片的技术解决了,就会带来爆发式的增长,这是我们布局的方向。

余同乐:我们虽然聚焦在医疗领域,但细分的焦点并不是那么专一。在医疗行业里面,我们不会分哪些行业不做或者必须做,所以相对来说分散一点。比如说药的研发领域或者器械研发领域会往上游走一走,比如早期的技术研究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或者同行业的优势,你这样去选择项目,后面它的发展起来的可能性是相对比较大的,安全边界也是相对比较高的。

还有比如CXO领域,前两年出现研发的一个分型,最早的研发都是国际大厂从头做到尾,当发现了这个财务指标不好看,效率不是那么高的时候,把研发切成了好几块,甚至销售也切出来,这种方面处于一个医疗2B服务类型,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有成本优势,我们也有应用的一些优势等等,然后我们就会这个上面去投优势的赛道。

当然,2017年之后我们不能一直蹲在自己的熟悉的舒适区里,我们就开始成立我们的研究部,成立我们的分析团队,然后开始去寻找新的方向。从自己本身优势上面延展出来,跟张鹏总有一点类似,在新能源方面,我们整车可能看不了,我们去看一些储能,或者逆变等等这些。我们可能下游也看不了,因为我们的老本行可能不涉及,那就往上游看,这对我们来说可以看得更加清晰,也能够找到细分赛道上面的一些领头羊或者它有爆发的拐点预期。

我们在健康领域也感同身受。健康领域的估值在2021年推到最高,2022年是一个集体下滑的阶段。当然,有喜悦也有痛苦,喜悦就是我们之前可以推出的项目,在2021年退的很好收益很好。但是有一些痛苦,没有退的项目估值会下滑,但这是一个过程。整个资本市场下行的过程也有好处,在泥沙俱下的过程当中会有很好的企业展现出来的估值已经足够低了,甚至比一级市场同类水平的公司估值还要低,所以我们也可以开始在二级市场有一定的研究探索。

还有我比较看好后续,因为后续二级市场的估值降低对于一级市场是有传递的,虽然它会有一定的滞后,半年一年甚至两年的滞后,这个对我们今后的投资带来一个很好的低估值区间。我们四期的人民币和美元差不多募完了,投资期正好在往下的过程当中,其实是有好处的。

杨镭:我认为投资是两个,第一点就是大的行业,有长期发展趋势,我们投高科技,特别是半导体芯片制造。第二点,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我们不会去做医药,我们不做不懂的事。

投资阶段来讲,大家都在讲往前面走或者往后面走,我们十几年来没有动,一直坚持。兆易创新我们投的时候估值三个亿人民币,公司最高的时候1400亿人民币,我们是最高点之前全部退了,大家可以算这个回报率。所以投资就是一个越做越敬畏的行业,我们真的胆战心惊做但是还是不错。

林耀军:多年来,广州基金一直围绕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做投资,我们既要符合广州市委市政府的产业发展布局方向,又要尊重投资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年,我们响应广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号召,在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其实从2016年开始,广州基金就开始积极布局汽车制造产业,出资60亿元参与广汽集团定增,支持其发展新能源汽车板块。去年,我们进一步增加了在该领域投资,积极参与广汽埃安混改轮以及A轮融资。广州基金在汽车产业的布局不仅聚焦整车制造,而且不断围绕整条产业链上下游拓展。目前,我们还投资了一部分在电池原材料、汽车零部件、自动驾驶和未来网联汽车等细分赛道上的优质企业,不遗余力地推动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比如去年,我们结合对能源领域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国家政策的理解把握,在氢能领域方面投资了鸿基创能以及国鸿氢能。预计到2035年,欧洲一些国家停止生产销售汽油汽车以后,电能和氢能汽车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以往投资经验看,能源供给结构不可能长期一电独大,多种能源供给的复合结构才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我国计划到2025年有5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这个数字虽然看起来很小,但会是一个革命性的政策措施,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革命,进而改善未来人们的生活。

李竹:去年你们投的项目,产业链上面有什么,或者整车的有什么?

林耀军:我们具有政府引导基金的属性,决定了我们的投资会更多地关注本地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整车领域除了广汽埃安,我们也投资了小鹏汽车;我们投了一批产业链上游的企业,主要是本地企业,也包括一些在本地有研发中心或生产中心的企业,包括膜电极领头羊鸿基创能,自动驾驶领域的文远智行、小马智行、导远电子和禾多科技等等。在网联汽车和车路协同方面,我们投资了车联一体化企业海康智联。

我们同时也在市场化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目前没有说广州本地国有企业只能投广州,反而我们更加希望能与国家的大型产业基金、广大的优秀产业机构合作,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和市场化资本投资相结合的方式,为广州引进新的产业,帮助广州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走出去,这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使命。

华平:软银中国资本成立于2000年,20多年来我们穿越了很多个周期。这个过程中,当然也会有一些调整。刚才说了,从成立起我们投资的四大领域:IT、大健康、新能源、智能制造。现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聚焦于大健康、新能源、还有智能制造。

过去两年,我们投了一些新兴企业。我们不轻易出手,但对于我们知根知底的一些早期阶段的明星企业,我们在重仓。我们投了一个储能项目,投的时候还不明朗,现在已经发展得很好,不光技术得到验证了,在国外市场已取得了不同行业的认可。

此外,新能源领域我们布局了电池,比如固态电池还有储能电池,此外我们新增加了氢能项目,氢能是整个国家能源战略的一部分。制氢过程中,储存是最大挑战。我们早前在澳大利亚曾投过一家公司,拥有非常好的储能技术,现在它和中国的一家企业一融合,变成了特别有竞争力的储能企业。

大健康领域,我们有在看大的平台性技术,比如说合成生物。大家听到合成生物,以为又追风了,但并不是。我们在探索合成生物中的核心平台占比,在做了非常深的行业分析之后,我们投了三家比较早期的合成生物平台公司。我相信给一点时间,很快会出来很大成果,所以我们会坚持投。

陈维广:去年我们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我们有一些机器人和新能源的项目,我们给他们提供更多资金帮助他们出海支持协助他们开拓国外的市场,今年我们看到比较好的成果进展,这些项目现在海外收入增长很多。

第二,在投资方面,我们也看一些比较前沿的赛道,因为前沿赛道相对来说周期比较长,开始一两年还是研发阶段。我们在核聚变、第四代半导体,以及脑机接口这样的项目做了一些布局,我们相信这些项目市场恢复的时候,也会受其他投资人的追捧。

李竹:我们看到了,在座的各位基金,其实都取得了各自成功,都有自己的一些独门秘笈。对于整个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链来说,现在智能网联车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大家怎么看?

林耀军:我觉得智能网联汽车是以新能源汽车作为载体,承载着跨越多个行业领域的技术集成,这个行业未来会发生很多的变革。

我们在座的同志们,每个人的车每天平均行驶时间基本没有超过两个小时,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时间每天不超过8%,还有90%的时间汽车是在充电或者停在停车场里,未来这个变革会改变整个汽车产业的结构和我们使用汽车的消费习惯。

我们十年前不能想象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速度,现在新能源汽车在我们的市场覆盖率大概25%左右,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3060双碳计划的总指引下,新能源汽车一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所以,我们一直坚守这样的投资初心,只要我们在这个行业里坚持深耕细作,一定能够在产业生态里面挖掘出一些好的上游的企业,作为我们未来投资的利润增长点。

杨镭:我继续分享一个我们最近投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的特点。他是做毫米波雷达的,主打国产替代跟进口替代。咱们的东西是不是一定比外国好,不一定,但是咱们价格上面有优势。还有,咱们的国产公司服务特别好,我举一个例子,做前向跟角雷达,设计汽车最后一分钟,平面把车的流线搞一下,雷达角度调一下,找外国公司,对不起我们下班了,中国公司就是速度回应,这个时候中国公司出来了。

然后很有意思的,德国的一家公司,这个行业排名老三的居然投资它,因为他们知道有一天你会超过我们,还有一天走到海外可以帮到他们,这个视角机会对于中国创业公司非常的有前景。

李竹:中国智能制造能力在新能源车里面得到了一个非常充分的发挥,其实我们看到新能源车的上游,包括电池到智能坐舱跟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很多投资机构都投了,还有什么机会吗?

杨镭:上半场是以电为主,下半场以智能为主,一个企业家朋友,也算是经济条件不错,说自己原本准备买一个豪车,突然买了一个理想,三十多万,一转眼省了一百多万,喜欢的不得了,说那个手一晃可以什么,说右边第二个按摩动了。我自己也一个特斯拉开的很踏实,但是这按摩功能没有,所以这个中国的企业家用户体验做出花出来,这个全世界没有办法比,这个底层还有硬件软件等等的这些东西,我觉得还有机会。

陈维广:电动汽车这方面我感觉已经趋向成熟产业了,对于我们的早期投资人没有什么太多机会了,除非有新的能源驱动。氢气可能出现更多的是在卡车,在轿车这个方面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个人觉得“早期看十年”,我们想象十年后满街都是电动汽车的话会产生什么问题?我觉得其中一个就是处理电池的回收问题,电池里面有很多贵金属。虽然各地都有电池回收的企业,但很多并非技术驱动,只是传统地把电池收了,但是不是可以把电池里面的金属百分之百循环回来?中国毕竟不是盛产贵金属的国家,如果我们可以高效回收电池中的贵金属,不仅整体成本进一步降低,还有利于环保,这样的项目我们也有布局。

第二点,中国十年之后,国产电动汽车出国的话,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国际化的供应链,这就不只是牵扯到零部件,还会牵扯到整个服务体系,我们也投了这方面的企业。电动汽车零部件一千多个,油车现在几万个,现在4S店卖油车帮你修车挣收入,接下来渗透率做到80%到100%。电动车的整个服务体系会是什么样子?这里我们也在看一些项目,围绕着这个服务体系,包括车险这种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李竹:新能源车的服务体系可能现在的4S店完全不一样,因为可能单个车厂支持的完成售后服务体系比较吃力。

陈维广:多少主机厂可以建自己的直营店?我们政府希望把这个下沉到四五六线城市,4S店的模式对直营店来说,可能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最后,不管是理想还是其他的主机厂,90%的零部件还是进口的,还是有很多机会,我们现在看的主要还是传感器,或者是里面的一些AI的自动驾驶芯片,还有MPU,还有很多存储通讯等等。

华平:新能源化和智能化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能源的角度,电池技术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相信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将带来电池技术创新,譬如固态电池技术。第二,我们谈能源互联网的话题,如果说都是新能源车,今天的电网支持不了所有的充电需求,所以这里面有巨大的空间,怎么样把电力能源还有电力基础设施改进,还是有很多的平台性的公司可以跑出来的空间的。

李竹:我们刚才其实探讨了大家过去一年里面投资的一些方向,投的一些项目原因是什么,还有我们也探讨了对于智能网联车新能源车的赛道大家的一些看法,因为这其实也是现在非常热的赛道。今天时间有限,我们最后每个人用一两分钟的时间,说一下你们在未来最看好的两个方向是什么。

陈维广:我相信大家都关注ChatGPT,AI是非常重要的方向。第二,新能源只是开始,现在街上看到的理想蔚来比亚迪只是开始,接下来不管卡车轮船都会完全电动化。还有很多东西,包括刚刚提到的发电网络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还是挺期待的。

华平:我觉得值得看好的领域比较多。一个是生物技术的创新,包括从科技创新到研发到产品化。还有一个就是新能源,这个里面还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林耀军:我还是看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上游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

一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上游产业,我们已经投资了一批新能源和半导体企业,如巨湾技研、南砂晶圆、粤芯半导体等,在行业赛道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其中,巨湾技研是一家专注电池技术和快充技术的广州本土企业,其研发的5-8分钟充电80%的“超级快充锂电池”已于广汽埃安车型实现量产,XFC(eXtreme Fast Charge)极速电池创造了“最快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世界纪录。在这个产业上游中,技术更新和迭代层出不穷,未来还会有很多优质的标的,如车路协同等领域。

二是在生物医药产业,广州现在也在打造生物医药之都,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优惠政策,广州基金也已经深耕多年。其实,广州基金赚得最多还是生物医药产业,比如我们早期投资了广州本土企业万孚生物,投资回报接近两百多倍,投了约两千万,其最高市值达到80个亿。

多年来,这两个赛道一直是我们的主要投资方向。另外,围绕新的产业和广州的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广州接下来要打造显示之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面板技术也将是我们未来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

杨镭:我们还是做自己擅长的,主要投半导体、新能源还有人工智能,我们想投一些黑马的。我说一句,我不止做时间的朋友,更做投资回报的朋友。我们的DPI12倍,一个基金接近20倍,你必须要找黑马。如果白马真的没有戏了,大家都朝那个地方去了,这个是我们自己的要求。

余同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我们中国应该是从目前才刚刚进入真正的老龄化社会,而且这一波进入老龄化:第一人口基数大,第二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所以这个角度来讲,有足够的市场承受能力,有足够的资金承受能力,医疗行业我们非常看好的,包括了很多的慢病常见病或者是往技术方面更加领先的分子级别等等。这些新的方面的一些研究,会带来很好的一些科技方面的进步,所以这是可能我们后面五年十年长期关注的一个行业跟赛道。

另外,还是一个科技制造方面的,这个方面可能我们发言力不够,几位老行家在这个方面已经投了很多项目了,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工业基础跟全社会的行业配套能力之后,我们的研发水平跟我们的制造水平会有一个提高,特别是在结合我们能源、汽车这么大的消费市场承接能力下面,很多的技术的应用会有一个很好的突破,所以这个方面我们也在持续的寻找可能的机会。

张一巍:今年我们仍然在碳中和领域做重点的布局,因为碳中和领域几乎每一个赛道,不光是储能、动力电池或者光伏,未来都有漫长的技术演进路径,有新的技术等待着整个产业去共同的开发培育。今年明年会有一些细分赛道逐渐到达拐点,这是我们的目前重点布局的。

另外,还有一个可能大家忽略的东西,就是5G。5G,三年前大家很期待,这几年看下来产业化进展不如预期,消费者体验不明确,但5G重要的领域产业界有在使用,结合网联汽车、智能化汽车看看有没有新机会。智能汽车、网联汽车的发展反过来带动了5G产业的发展,这个是有可能的。

因为我们看到了每个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都有一个关键事件或者一个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得产业发展加速,比方说电动车特斯拉作为一个鲶鱼大大加速了行业发展,这是我们密切关注的事情。

李竹:在座的嘉宾谈到了未来的期望,总结起来三个重要的方向,第一是跟我们的人自身相关的生命科技,这个是长期关注,第二是新能源,包括储能、光伏、电池包括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这个也是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现实世界,我们现实世界将来带来最大的改变肯定是新能源,这个也是超过20年的超级周期。第三,就是跟数字世界相关的AI,实际上AI的超级周期又重新开始了。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花时间展开这个话题,但是我们认为AI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对所有行业的改变会是巨大的。这个也是数字世界一个非常大的改变,也是一个超级周期。从现实世界到数字世界都在发生巨大改变。我们在座所有投资机构都去挖掘这些能够对于未来有所改变的创新,其实也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态,我觉得也是值得我们敬佩,也是值得大家进一步努力的。

我们的论坛因为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再展开讲得太多,我其实特别期待我们讨论一下AI的话题,我想可能下一次清科的年会上面我们做更多的探讨。

谢谢各位!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