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比黄金重要。”
虽然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在资本市场,这句话却至关重要。
9月8日,诺诚健华宣布,将以不超过2亿港元进行港股股份的回购。
这是公司为了应对港股不断下行而做出的一个决定。在BTK抑制剂“退货”风波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诺诚健华股价于9月7日创下历史新低。
在不断下行的市场之下,诺诚健华不是*家宣布回购的biotech,也不会是最后一家。Biotech的回购阵营,正在越扩越大。
只是,在挽救市场信心的过程中,谁能成功,谁又会遭遇挑战,答案还没那么明了。
/ 01 /
豪赌未来的关键一战
寒冬不言底。
放眼全球资本市场,虽然很多生物科技公司可能未来能够创造极大的价值,但市值已经越来越低,甚至低于其公司解散价值。这也是港股biotech所面临的遭遇。
例如歌礼制药,最新账上净现金超过24亿人民币,而市值却不足22亿元。或许,会有激进的投资者鼓励公司关掉业务。
不过,没有企业会愿意轻易认输。这个背景下,回购或许是它们关键的一场战役。
动用公司账上资金,或回购注销,或回购用于后续激励管理层,“回购”动作本身都能为市场带来潜在信心。
一方面,这释放了公司管理层认为股价被市场低估的信号。毕竟,回购需要投入真金白银,如果加上高管和董事会下场回购,无疑具有解决不信任股东的紧张关系的作用。
另一方面,回购动作本身能够带来强有力的买方。例如,9月7日歌礼制药回购数量为60万股,而当天其二级市场成交总量为77.76万股。这也意味着,绝大部分成交量,都为公司回购贡献的。
虽然回购动作本身会减少现金,但事实却是几乎大部分企业最终都需要筹集更多资金,才能实现盈利。也正因此,回购本质上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如果研发计划进展顺利,企业可能需要比以前更快、更多地再次筹集资金。而通过回购释放的信心,以及回购带来的稳定股价的可能,能够让未来以更高的价格进行融资。
这,是biotech的一场豪赌。
/ 02 /
未能预知的回购结果
没有人能预料,回购最终能够带来什么结果。
部分biotech似乎取得了一定成果。自8月低点以来,歌礼制药股价涨幅已经超过30%,而同期港股创新药ETF涨幅不到5%。
而在6月7日宣布创始人陈博增持公司股份的康诺亚,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二级市场的信心。截至目前,公司股价涨幅超过20%。当然,由于陈博增持金额有限,涨幅并不能完全归功于此。
但更多的biotech,面临的可能是回购未能激起市场正向回馈的可能。A司就遭遇了这一困境,在做出开始回购动作至今,公司股价依然下跌了接近30%。
这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毕竟,在情绪低迷的熊市,市场对企业的预期不断后置,更关注关键临床的进展,甚至后续商业化表现。而回购动作本身,并不能带来这些预期。
与此同时,对于部分提振股价的biotech来说,后续依然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低流动性下带来的股价上涨,到底是硬肌肉还是虚脂肪。
而不管怎么说,这些biotech的资金消耗速度在加快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意味着,对于部分希望通过回购押注未来的企业而言,面临的或许是另一种结果:
越用力,下陷速度越快。
/ 03 /
寒冬下的生存思考
以上,都是寒冬下,生物科技企业努力活下去的样本。
身处资本寒冬,需要时刻关注生存危机的生物科技企业不在少数。这一点,最新公布的半年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
在港股上市的创新药企中,账上现金扣除负债总额后,净现金储备不足5亿元的企业接近20家。而其中部分企业实际上已经处于负债状态。
上市企业尚且如此,非上市企业的处境或许更为艰难。例如,截至今年3月底,盛禾生物的账上资金只剩17.5万元。这一状况,在后续其为了冲击港股上市完成一轮融资后,才得到了暂时缓解。
而为制药企业提供设备的东富龙,日前在接受机构调研时的表述,更是佐证了这一处境。通常情况下,东富龙能够为下游提供赊销服务:首付款在30%左右,剩余款项在发货验收后*。
然而,东富龙表示,部分企业存在资金压力未能按时付款,导致其应收账款有所增多。作为创新药企的上游,东富龙的处境更真实反应了这一行业当前的现状。
当然,没有一个寒冬不会过去。只是,当前大部分企业,必须考虑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做尽可能多的事情。
18260起
融资事件
7404.71亿元
融资总金额
9207家
企业
1155家
涉及机构
766起
上市事件
5.94万亿元
A股总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