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2023启示录丨云计算这一年:划时代之门开启

2023年都是云计算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2024年-2025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会持续逐步释放出来。

本篇将继续复盘2023年云计算这一年的后五个关键词。

01 关键词六:迈过盈利难关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迈过盈利难关并不是指所有厂商均开始盈利。原因在于每家云厂商披露的程度不同,如腾讯云的营收归属于腾讯企业服务业务中,并没有单独对外公布数据,华为云同理。且每个云厂商各季度披露的数据维度不同,并不能以*的数据标准来衡量何为迈过难关。

但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全球第四的云厂商,阿里云的盈利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22财年四季报中显示,阿里云完成了首次盈利,2022财年,阿里云EBITA利润(息税前利润)为11.46亿元,相较于2021财年亏损22.51亿元有了质的飞跃,也是当时全世界除了AWS之外、中国*一家实现盈亏平衡的头部云厂商。

十三年坚持,方至盈利,阿里云迈出的艰难一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着盈利的不容易,但同样证明了一个好的趋势已经开始。

但当时,大家并不确定盈利是昙花一现还是可持续性的开端,根据首次盈利后的财报数据来看,在经历了一季度的波动期后,逐渐步入稳定期,阿里云已经连续5个季度保持盈利状态,前期利润比较微薄,至今年Q3,与钉钉分离后,利润情况有了一定改观。

盈利背后的核心是上文中所提到的IaaS规模化,以及近两年云厂商通过人员缩减等手段带来的降本。

另一方面,从阿里财报来看,来自非互联网行业的客户收入占比在逐渐攀升,目前已达到50%以上,付费用户数量也逐渐攀升到了稳定区。

除阿里云之外,今年百度云在*季度也完成了首次季度盈利,这一度被外界认为是百度智能云发展的关键节点,有人将他归功于文心一言,也有人认为这是昙花一现,接下来的2023年Q2、Q3,百度财报中并没有披露百度云的盈利情况,但在Q3中,百度云收入同比下降2%,李彦宏解释道,原因是受到智能交通业务的影响。

“相信云业务将在四季度恢复正增长,而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显然对四季度百度云增长充满期待,在即将到来的四季报中,也将揭晓这个答案。

「自象限」观察到百度云目前的营收并不稳定,其单季盈利的原因与阿里云或许有所不同。一方面百度云本身在IaaS层的前期投入并没有阿里云巨大,更注重PaaS和SaaS层;另一方面,在文心一言刚刚发布时期,市场对大模型的新鲜程度或许也是重大影响因素,但MaaS服务对整个营收的拉动作用,现在谈还为时尚早。

02 关键词七:集成与被集成

于整个行业格局而言,今年*的变数并不来自于大模型,而是突飞猛进的运营商云。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根据IDC数据显示,2023年H1中国Top5公有云IaaS厂商市场份额,阿里云*、华为云排名第二、中国电信在年初超越腾讯云成为了第三,腾讯云排名第四,AWS排名第五。

另一方面,相比于互联网云个位数的增速,运营商云的营收增速却是一路攀升。据运营商前三季度报,只有中国联通公布了联通云收入367亿元,同比增长36.6%。根据半年报,天翼云收入459亿元,同比增长63.4%;联通云实现收入255亿元,同比提升36%;移动云收入422亿元,同比增长80.5%。

无论是从市场占有率的突飞猛进,还是营收增速的一路狂奔,运营商云们正以尖刀的姿态突袭,搅动着本就风云变幻的市场。

以天翼云为代表的运营商阵营,凭借着配合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对数据中心建设的需求,以及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器、网络的铺设,在各个城市智算中心以及市、乡、镇等下沉区域全面布局千兆网络能力,以5G网络为抓手,且运营商本身就具有政企客户和渠道覆盖,快速扩大了市场份额。

这对于整个IaaS层而言,本身是十分巨大的改变,如前文所讲,在已经基本固化的市场格局中,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是新的信号。但事实却是,无论是对运营商云还是互联网云而言,都并没有产生多少本质的改变。

这也是为何我们并没有把这一部分的关键词取名为“运营商云”的原因,其本质在于,运营商云作为一种新的角色,与互联网云正在形成合作和融合,产生一种新的“集成与被集成”的模式。

运营商云是集成者而互联网云是被集成者。

简单而言,对于很多地方性的政府标的,运营商云更有成本优势也能完成一部分基础设施,同时集成有相关经验的互联网云厂商,承接其中的一部分业务。也就是说,在IDC的计算方式中,存在着交叉和重复计算,故而单纯的市场份额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某国企采购方曾向媒体透露:“运营商云中标并不是纯粹的凭借产品或技术能力,而是能以云网安一体化的方式谈一个总包,政府一站式采购,更省心。”

腾讯副总裁沈可也曾公开发言,认为运营商在网络资源、云边解耦上有明显优势,在大数据治理和物理网方面也有非常多的经验和积累。

但下放到各个项目中,后起的运营商云又要借助互联网云厂商的地方作战团队,点对点的提供服务,阿里云今年也提出了被集成战略,这意味着当前的市场格局并不是盲目竞争,而是有价值的良性合作。

03 关键词八:国资化/政务化

而运营商云之所以能够一路狂奔,离不开今年地方对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政务云的大量需求。

政务上云是近两年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但同样在2023年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进入了增长期。

政策是*驱动力。202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框架,标志着数字经济被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同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规划》中明确了数字中国的时间线,到2025年实现初步打通,且伴随着“东数西算”战略的逐步落地和实施,数字政府的打造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在算力普及后,或将迎来下一波大规模增长。同时,《规划》进一步明确要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这带来了一些具体的变化,比如此前,政务云多以项目制,某一个业务或者某一个领域,如交通、环境治理、城管等等,今年以来开始以城市为单位打造城市大脑,整体性的打造融合型政务云,这对云厂商产生了新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IDC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政务云整体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其中,政务专属云基础设施市场达348.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1%;政务公有云基础设施市场为9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7%;政务云运营与服务市场为5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7%。

基础设施先行的市场环境,给了运营商云和华为云更多的机会,凭借着通信基础设施和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设备,可以形成软硬一体互相兼顾的模式。

目前,政务云已经成为了继互联网领域外的第二大细分市场,除云厂商之外,浪潮、新华三、中科曙光等传统IT厂商和系统集成商,也在竞争这块市场。

而随着云与政务越来越近,互联网云厂商今年也在积极调整位置。阿里巴巴集团一拆六之后、阿里云与智能(云钉一体)将独立对外寻求融资,而后在Q2季度,阿里云又与钉钉进行了进一步拆分,在Q3彻底将阿里云独立出来。

关于这样的剥离众说纷纭,多名分析师和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二连拆”的部分目的也是为了阿里云能够顺利引入国资,一方面以目前阿里云的体量,其他投资机构很难进入;另一方面随着云与政务越来越紧密的缝合,对云厂商的把控也会逐渐加强。

当时,这一猜测目前还未有定论,不过或许2024年,即可见分晓。

04 关键词九:数字化深水区

2020年,由于整个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催着企业必须加快数字化的脚步,从确定要数字化到探索数字化,再到形成一定的方法论,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我们正一步步的迈入数字化的深水区。

深水区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广度上来看,行业开始从金融、互联网蔓延至工业、制造业、农业等千行百业;二是深度上,业务由简至难、由边缘系统到核心系统一步步进行数字化改造;三是从大型企业到中小企业,从解决一个集中问题到解决N和零散的问题。

事实证明,即便数字化转型已经推行多年,但在很多传统行业,依然在使用“堆人力”、“用蛮力”等古早的方法解决问题。今年「自象限」曾走访珠三角的一些制造业工厂,其中部分零部件装备企业,仍然采用最原始的手写记账本,工具管理和流程协作仍然依靠口口相传和手动归类。

这类企业的数字化存在巨大的阻碍在于,由于工人文化水平,以及生产流水线的复杂多变,导致无论是线上的数字化管理,还是线下的自动化生产,改革起来都困难重重。

从2007年进入中国以来,云计算便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深深捆绑在一起,如今的云厂商大部分也是互联网公司的基因,阿里云从电商、金融行业出发、腾讯云以游戏、音视频见长、华为云则更重视稳定性和基础建设。但近几年,云计算正与互联网“解绑”,今年尤为突出的是在制造业、工业上的都有了一定的深入。

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当云厂商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后,开始向外探索,有着诸多挑战。比如金融业对数据库的性能要求最高,要求毫秒级响应、敏捷性等等,但这些高性能在制造业中或许并不重要,有人需要稳定,有人需要性价比,不同行业的需求千差万别,这要将产品不停的重构。

另一方面,传统行业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要涉及到三个方面数字化:人的数字化、工具的数字化和管理的数字化,而通常云厂商会选择一个“小切口”切进去,一步步深化。比如钉钉便是从一个简单的打卡场景开始,切进企业的OA系统,从企业内部管理到供应链管理,逐渐展开;企业微信则是从人的数字化入手,连接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为传统零售业提供了新型的生意方式。

而这其中,最难的就是工具的数字化,工具的概念十分广泛,工厂设备、机器、一套套独立而专业的操作系统,需要深入企业内部,与企业共同打磨,经历量变的过程。

今年,国家也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企业体量占据了80%,中小企业的思路又完全不同。比如在大型企业中,层级分明、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数字化工具打造的思路是单点突破,将每个环节的效能发挥到*。而到了中小企业中,往往一人身兼多职,这时需要融合性的工具,打造思路变成了让一个人能够干更多的事情。

某SaaS厂商告诉「自象限」:“从大KA到中小企业,并不是简单的把刚需功能拿出来,企业做削减,而是要根据他们的情况和环境,重做一套产品。这完全是两件事。”

面对这样的变化,云厂商内部架构逐渐形成了“行业主建、区域主战、政企业务独立”的架构,华为云由张平安领导、阿里云由蔡英华(已离职)负责、腾讯云也请来了李强带队,行业团队负责积累行业经验打造行业模版,区域团队负责中大型客户的服务,击破落地中的具体难题,政企业务线独立。

需要正视的是,千行百业的数字化是一片非常广阔的星辰大海,也是未来二十年的重点,而今天我们仅仅站在这片大海的前滩,迈出了前几步。

05 关键词十:出海

2023年,是中国云厂商出海的大年。

2022年底,多家海外企业曾向「自象限」提到,尽管当时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甚至百度云和Ucloud都在吆喝着出海,但只有阿里云在本地有海外公司真正可用的相应节点。

2022年,阿里云在全球新增了6座海外数据中心,已在全球28个地域拥有86个可用区。相比之下,腾讯云和华为云仍处于基础设施搭建阶段,业务侧感知不强。

直到今年,无论是产品同质化带来的价格战、还是互联网公司对新市场的开拓,背后都直指国内市场逐渐饱和。而随着电商、供应链、技术公司在今年纷纷走出国门,通过产业链外移和全球化资源配置实现降本增效,才加速了云厂商出海的步伐。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整体云出海市场规模达到257亿元,市场增速为42.8%。2023年数据尚未公布,但各方预测,增速基本与22年持平。

在云出海市场格局中,外资背景云厂商占据主要份额。其中AWS占据中国云出海市场61.8%的市场份额,但从地域市场来看,外资背景的厂商主要经营欧美市场,而在东南亚、拉美、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区域,中国云厂商无论在地域文化还是性价比而言,都有一定的优势。

这也就是为什么,东南亚地区常常成为中国云出海的*站。一方面,东南亚的文化、语言、地理位置、时差等原因,国内企业出海更方便,如电商产业在国内已经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出海属于以高打低,自然带动了云厂商配套的出海服务;另一方面,东南亚等国家政策在逐步开放,云厂商有更多机会做好本地化服务。

云出海也逐渐从单纯的技术出海走向服务出海。据「自象限」了解到,今年各大云厂商都在全球不同的重点区域组建本地化的服务团队,在本地合规、本地团队和本地决策三个方面,全方位深入本地用户了解企业需求,并通过在本地完善上下游生态,来建立壁垒。

目前,各厂商都在通过自己的优势领域切入海外市场,比如腾讯云制定了“3+1”战略,从游戏、音视频、短剧等领域入手,投资东南亚区域的相关产业公司,试图形成合作生态圈。去年4月,腾讯云在印尼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正式开服。2023年上半年腾讯云在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保持两位数增长,合作伙伴驱动收入同比增长66%。

华为入场东南亚则依然通过“5G+云+数字化基建”的逻辑,一方面与东南亚各国政府合作建设标杆项目。另一方面则是带中国软件厂商出海,并与本地的IT服务、IT咨询企业合作。数据显示,华为公有云服务过去4年在东南亚增长20倍。据国际调研机构Gartner数据显示,华为云仅在泰国IaaS市场份额就为29.4%。

可以预见,2023年之后,中国云出海的竞争和增长都将再进入一个新阶段。

以上,我们通过梳理了2023年云计算的十大关键词,复盘了整个2023年云计算的情况,这中间有的趋势刚刚开始,也有一些趋势刚刚结束。

无论如何,2023年都是云计算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今年的努力与沉淀,在2024年-2025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会持续逐步释放出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自象限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相关资讯

云计算数据总览

最新资讯

热门TOP5热门机构|VC情报局

去投资界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页面数据来源于公开收集,未经核实,仅供展示和参考。本页面展示的数据信息不代表投资界观点,本页面数据不构成任何对于投资的建议。特别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请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