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创投市场开始启动本土化进程的同时,一股“国际化”的潜流已在VC/PE领域悄然涌动,以市场主流化、基金运作专业化、视野国际化为特征的这股潜流,更多反映出中国VC/PE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不断向外学习并自我改善的内生性成长。只是这一次对中国VC/PE产业的定义由“国际VC/PE产业在中国”变为了“融入世界的中国VC/PE产业”。
“从去年开始有越来越多国内的VC/PE公司与我们合作,因为他需要做跨国的项目,并且每季度都有财务报表和投资组合公司的资料要提供给国外LP”,“北京和上海的很多PE公司,都透过我们这个平台去找北美、南美、东南亚的投资者,或者被外国公司邀请来查阅资料”,对IntraLinks大中华区营销总监苏嘉逊来说,中国VC/PE的日渐“国际化”就表现在该公司中国业务的迅速增长中。苏嘉逊就职的IntraLinks是业内知名安全数据提供商,其信息安全和信息管理平台曾为全球15大PE中的13家,10大VC中的5家提供服务。该公司2006年设立香港办事处,中国大陆迅速成为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苏嘉逊更将70%-80%的时间投入中国。
苏嘉逊认为“国际化”真正的含义在于以国际主流的基金管理型企业的视野来看待遇到的问题,比如基金募资时怎样在全球寻找潜在投资者;当一家PE公司拥有世界各地的数百个LP时,怎样既确保信息安全又让LP快速了解基金运作情况;怎样为LP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财务报表及季度报告,并不断提高报告的质量;又或者在涉足跨国跨地区交易时,怎样加快尽职调查流程并铺设更广阔的交易网络。
而这种国际视野及自我改善直到中国VC/PE产业孕育发展的最后几年才悄然出现。从1984年开始算起,中国VC/PE产业已有近26年的历史,其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年代中期到1998年以前的萌芽期,1998年到2004年的快速扩张期,2005年前后至今的规范发展期。2005年成为重要的分水岭,一方面股权分置改革和中小板的设立令本土VC、PE看到曙光,另一方面外资VC/PE募资在这一年井喷式增长,更重要的是,《公司法》、《证券法》和《合伙法》的修订颁布,奠定了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按照基金型设立和投资运作的法律基础。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VC/PE向国际主流的基金管理型企业转变成为趋势,中国VC/PE产业也逐渐进入国际化时期,并表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市场主流化——根据科技部统计,2008年中国创业投资机构数目已达464家,管理资本总量达1455亿元。截止2008年年底,中国境内创业投资机构累计投资6796项,累计投资金额769.7亿元。中国逐渐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大获得创业投资的国家,在全球创业投资市场中的地位正由边缘走向中心。
基金运作专业化——2003年开始,美国主流VC/PE大举进入中国,带来了他们多年积累的投资、管理经验,提升了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专业化水平。无论内外资GP均在这一历程中受益匪浅。内资GP学习到主流投资机构的运作方式,外资GP则对本土市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差异与冲突到交流与融合,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市场逐渐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行业标准,境内投资机构与国际主流VC/PE的专业化水平日益接近。
视野国际化——中国企业面临产业升级、开拓全球市场的迫切需求,日益频繁地发起产业型跨国并购。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完成了13起跨国并购事件,10起披露价格的并购事件总金额达到43.11亿美元。在二季度完成的跨国并购事件中,中国企业并购国外企业的事件就有8起,占跨国并购事件总数的61.5%,其中披露价格的7起事件并购金额达到41.42亿美元,占跨国并购总额的96.1%。VC/PE正积极融入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进程。2008年中联重科成功收购意大利机械制造商CIFA的过程中,其投资商弘毅通过与高盛以及投资于CIFA的意大利曼达林之间的合作,为此次并购提供了重要帮助。跨国交易的增长带来了对国际化视野的要求,中国VC/PE越来越多地以全球视角考虑产业布局和资源整合。
但这一历程远未结束,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在VC/PE的整个基金循环(融资、投资、管理、退出)中,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地图只能覆盖到其中的1-2环节至多3个环节,中国VC/PE对实体经济的渗透度和影响力尚处于较低的水平,VC/PE相关并购在整个并购市场中所占份额仍十分有限,2008年至今的经济动荡更是严峻的考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对于中国VC/PE产业来说,面对“国际化”历程中的挑战,历经磨砺才会有真正的成长,更远的路方能引向更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