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创业者:请更理智地看待O2O和二维码的关系

大量的二维码借势成为O2O创业者们的得力助手,被众人所熟知,在市场上制作出了一场不太合常理的假象:做二维码就是做O2O。而依托于二维码服务的各大托管商,如果单纯依靠真伪识别、电子名片等领域的应用,所拥有的商业市场肯定是无法和移动电商相比的。
2013-10-17 13:44 · 网易科技 小谦

  随着移动 互联网这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基于移动平台的移动电商也迎来了其发展的春天。O2O概念,在这一阵春雨的滋润下,成为人们谈及电商不可忽略掉的一个专业词汇。

  作为一种伴随着移动 互联网的兴起而火热起来的工具,二维码通过那一张方便的二维码图片,的确还是能够满足人们很大的信息需求的。这就给那些O2O创业者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中间工具,大量的二维码借势成为O2O创业者们的得力助手。助手经常替主导人出面处理一些问题,二维码作为O2O的助手,就被众人所熟知,在市场上制作出了一场不太合常理的假象:做二维码就是做O2O。

  这样的假象,一方面蒙蔽了很多用户的双眼,而另一方面也令很多人在大趋势观点的影响下,认为做二维码就是做O2O。也许这小部分的O2O创业人士,要他细细一想的话,他也可能会认同“二维码不全是O2O,O2O不全是二维码”的直观看法,但这两句区别甚微的短句却是大有可能让创业者们在对O2O和二维码之间的关系把握变得更加模糊的。

  对创业者,用户认为二维码就是O2O 这是好还是坏?

  要请求创业者们更加理智的看待二维码的目的,其实不就是要创业者们把O2O和二维码的关系分得更开一点?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自身也必然需要对O2O和二维码的关系了解得更加透彻,方能更有说服力地去和O2O创业者们一起谈论这个话题。

  通过 百科的介绍,我们能够了解到O2O(Online To Offline)的概括性解释就是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随着O2O概念的业界的解读程度不断的加深,有部分专业人士也认为O2O的两个O是能够相互交换位置,即O2O的概念和实操形式既包括线上到线下,也包括线下到线上。

  二维码是一把数据钥匙,人们通过那一张黑白相间的图形能 够快速的获取到大量的数据信息。其中二维码所能够包含着互联网上网页链接的功能,便是在当前的O2O领域应用得比较多的一个例子。于是,在人们能够通过二维码获取到 支付宝交易页面,然后进行快速的 金融交易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到O2O的生活原来如此之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线下的交易过程放到线上,很多情况都属于画蛇添足的举措的,O2O生活不应该是那种在餐厅消费完毕之后扫描二维码然后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的生活。

  经历一场O2O生活体验,二维码所充当的工具角色是没发生任何改变的。从开始到最后,二维码就只是一 个信息载体而已,无论是电子名片,还是下载展示的网页链接,二维码只是一把让你打开一扇你想要进入的大门钥匙。而O2O不一样,O2O代表的是一种新生代消费习惯。是一种用户通过通过线下和线下获知信息享受服务,然后在线下或者线下进行 金融交易的生活。

  O2O生活可以通过不同平台的团购产品带来,也能够在地图app、带有LBS的产品的帮助下实现。如果用户认为二维码就是O2O,创业者们是否能够打造出一个O2O就是二维码的世界?如若不能,他们去向消费者矫正这个观念又需要付出多少的代价?二维码和O2O之间模糊的关系,已经给很多消费者带来了“二维码就是O2O,O2O就是二维码”的印象,如若这样的印象在更多的消费者之间传播开,几乎是不可能打造出一个完完全全由二维码组成的O2O交易圈的,如此一来O2O创业者们将要付出更大的资源来矫正消费者对于O2O的印象,进而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因此,总体上我认为用户认为二维码就是O2O会影响到O2O创业者的市场开展,对于创业者来说,是阻碍发展的。

  让二维码和O2O在宣传大趋势下变得如此紧密,一方面的确是O2O和二维码的结合,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另方面却有着多股业务与二维码和O2O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势力在背后发力。以O2O为代表的移动电商市场已经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拥有了极大的市场空间,二维码作为一种信息工具,本身就拥有提供服务的能力。依托于二维码服务的各大托管商,如果单纯依靠真伪识别、电子名片等领域的应用,所拥有的商业市场肯定是无法和移动电商相比的。通过O2O的切入移动电商领域,提供二维码电商营销、 包装服务,是更有含金量的。因此,在这些势力纷纷涌入混搅二维码和O2O的真正关系的这个时候,O2O创业者们如果不能更加理智的看待O2O和二维码的关系的话,O2O和二维码不太明确的关系最终将给创业团队乃至整个行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作者简介:小谦,关注互联网细分领域,微博@小莫谦。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网易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