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移动互联网、开放等话题的时候,微软似乎要被人遗忘了。4月17日,应邀去微软参观,感觉到微软的一些变化,也感觉到外界对微软的布局并不了解,甚至有些误解。尝试从两个角度解读微软的新动向:
一、微软是否关注移动互联网?
虽然微软收购诺基亚,并大力推进WP手机,但目前业绩仍然并不理想。对于普通人来说,微软给大家的印象都是Windows系列产品,微软似乎与移动互联网之间仍有距离。而且在参会的2天中,与会十余人大多数都以消费者视角评价微软,过程中我也感受到微软谢恩伟等人的无奈。
其实,微软新任CEO纳德拉已经提出了微软的新战略“移动为先,云为先”,其愿景是让每个人在每个终端上都使用到微软的云服务。微软谢恩伟也讲解了微软在公有云、私有云上的布局。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微软与真实的微软有较大差距,我们都认为游戏、社交等各类APP才是移动互联网,看到的公司是谷歌、腾讯、Facebook、Whatsapp等等。而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些公司只是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冰山一角。借用马化腾说过的一句话,移动互联网是*生态系统的互联网,也是最能与实体经济产生融合的互联网。事实上,移动互联网可以连接一切,而且移动互联网的边界不再局限于互联网本身,会拓展到更为广阔的传统产业,任何企业不接入移动互联网都将寸步难行。
而在接入移动互联网的过程必然会用到“云”,如果我们将各类App和传统企业看作是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上层建筑,其实微软要做的是这个生态系统的地基。通过公有云服务,为企业省去基础IT架构的费用,最新发布的由世纪互联运营的Azure和Office365就是这样的云服务产品。
所以微软是否关注移动互联网的问题自然有了答案,微软只是关注的层面与我们普通消费者所关注的层面不一致,也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性。
二、微软是否准备开放,大象能否跳舞?
在参会的两天里,微软获得我们十余人的猛烈抨击。抨击的焦点是,微软为何不能改变卖软件的模式,为何不能开放和免费?这也让微软参会的技术人员和公关负责人倍感无奈,当然他们也试图详细讲解微软的开放和免费战略,但大家似乎并不买账。
在会上,好像只有我和少数几个人并未质疑微软的收费策略,在详细听取微软相关人士解释后,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微软目前已经在移动设备上对WP系统实施免费策略,同时也针对Pad进行了Office的免费使用,但只可阅读,如果要编辑,仍然需要购买。虽然软件免费的力度仍然没达到公众预期,但是微软的免费之路已经开启,而这条路只有前进无法后退。
另一个开放,则是云服务的开放。对于微软公有云对IAAS和PAAS是否有偏见的问题,微软严治庆表示,微软能提供从IAAS/PAAS/SAAS全套的公有云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客户部署自己的云平台,为开发者和用户提供开放的环境。
所以微软已经开始走上了开放道路,至于参会者对微软立即停掉软件收费模式,全面开放,我当场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一家公司轻易改变此前的盈利模式,意味着直接减少收入,这对于微软这样一个巨头来说将给合作伙伴、股东带来沉重打击。覆巢之下 焉有完卵,微软是一个靠生态系统支撑的企业,他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合作伙伴在这个平台上开发软件、销售软件、获得收益,所以立即免费完全不可能。
另一个原因在于“船大掉头难”。这是任何巨头转型的通病。
我曾有这样的思考,要求企业自我革命,颠覆原有产品或者盈利模式,似乎非常困难。于是,总是小公司和创业公司对巨头颠覆,然后取代巨头成长为新巨头,这应该是科技类公司繁衍生息的规律,很少有企业能打破规律。但是当互联网时代来临,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产业交织在一起,可能会具备自我进化的能力,会悄悄的改变盈利模式,从而实现新生。
从微软2014年*季度财报来看,微软的营收还在不断增加,软件还在带来丰厚的利润。有朋友说,每个既得利益者都如同翅膀上捆着金块的鸟,微软船大掉头难并非只他一家。
在会上我谈到微软是专注消费级市场还是用户级市场?还谈到了谷歌、亚马逊、苹果是否会从消费级市场快速进入企业级市场对微软形成颠覆。但我看到微软并未放弃防御,而是加大了防御力度,那就是纳德拉提出的“移动为先,云为先”的战略,并加大Azure、Office365的布局,Office365推出2年已经获得15亿美元收益,另外我还看到有数据显示,VMware*季度净利润增长15%,而且现场微软严治庆被问到微软云计算是否可以获得利润的时候,他肯定的表示已经在盈利。
所以利用微软强大的技术力量,在云计算上抢先占位,相信这一战略也会成为微软转型的带头力量,也是微软的护城河。等到微软云服务获得收益可以弥补Office、windows免费带来的经济损失的时候,或许微软会采取免费策略,而且目前微软大批合作伙伴已经全面转向云服务的销售,这也是生态系统的改变。
毋庸置疑,微软这头大象正在准备跳舞,只是与当年蓝色巨人IBM断臂减肥的做法完全不同罢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