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午,著名音乐制作人高晓松发布离婚声明,已与设计师妻子徐粲金于去年6月签署离婚协议。先是离开合作多年的优酷转投爱奇艺,随后又离开小自己十几岁的妻子,看来,高晓松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两方面,都属于“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焦点人物。无论是婚姻还是事业合作,相聚总是缘份,而婚姻的结束和事业的分手,却很难用一个“缘分”已尽来概括。危机往往在关系确立之初就已潜藏。
《晓说》出走显示出优酷在自制内容上的困惑,也许正如一段失败的婚姻,从开始就已经注定。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核心人才缺失优酷的自制内容采取的是与制作人比较松散的合作模式,即优酷为制作人提供播放和推广平台,而制作人则专注于制作内容。这种非常类似于娱乐行业的“经纪模 式”,其好处在于,优酷扮演了一个聚拢制作人的平台(经纪人),与制作人各司其职实现互补合作。优酷推出的“青年导演扶植计划”就是这样的思路,高晓松的 《晓说》也是因此而红。
然而,“经纪模式”具有一个天然的缺陷,那就是核心人才一旦流失,便意味着优酷为自制节目的努力自此付诸东流。优酷为《晓说》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推广,好不容易换来过亿的点击量和千万级的关注度,但这些成绩也随着高晓松的离去成为陪嫁。尽管在此后又推出了以《罗辑思维》《国学堂》为代表的文房四宝,希望通过整合多个优酷自制节目来弥补《晓说》离开后的空缺,但临时聚拢来的团队皆是一方诸侯,这就不如工作室模式来的可 靠。而从长远角度来看,文房四宝可以说是《晓说》的另一个版本,同样的故事能否再次上演就不得而知了。
二、低成功率带来的资本难题
优酷算是自制内容的急先锋,《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万万没想到》等节目的窜红让其加大了自制内容的拓展步伐。在6月的上海电视节上,优酷宣布将投资3亿元在自制内容上,而且一下子就布局17部新剧,押宝自制内容的意图十分明显。其他如爱奇艺、乐视、腾讯视频和搜狐视频等也都竭尽全力在自制内容方面跑马圈地。
优酷的自制内容很多,但真正成功的其实不多。业内流传的一个段子是:“优酷出了11部自制内容,10部都被玩坏了,硕果仅存的《11度青春》还赔了许多钱。”对于优酷自制来说,虽然有几部有口碑有流量的作品,但是相比成功背后庞大的制作数量来看,失败率实在不低。试想,虽然一部自制节目的成本不高,但是在投资10部只能火1部的低概率下,自制内容的整体成本其实很高。对于押宝自制节目的优酷来说,依然面临资本难题。 由此可以看出,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对于优酷自制来说就是一次豪赌。完全不考虑用户喜好和广告主品牌策略的内容制作,会给原本就处于资金链紧张的优酷再一次打击。长此以往,这样粗放型的自制战略,不知会将优酷引向何方。
三、与互联网思维背道而驰的内容质量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优酷的自制节目,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不足: 首先,自制内容的同质化非常严重。《万万没想到》和《嘻哈四重奏》基本都集中在无厘头喜剧上,极尽夸张搞笑之能事。为了占地圈钱,优酷自制还推出一系列品牌定制节目,这种完全不以用户为核心的自制节目,怎能赢得观众真正的喜爱? 其次制作粗糙,质量不高。一部《Mr. 雷》,全剧拍摄只用了7天时间;这种成本极低的制作内容只能以“雷人”、“囧事”为卖点来吸引观众,其格调也相对不高。 再次抄袭严重,创新度比较低。例如优酷推出的《嘻哈四重奏》就套用了英国电视剧《IT一族》模式,这种做法看上去带来一定的关注度,其实正在严重损害自制内容的声誉,自制品牌也将受到影响。 最后,缺乏大数据作为依托的自制节目根本无法针对用户进行细分,更谈不上根据用户偏好来调整内容。一切的制作都只是基于导演和编剧的臆测,这种模式好比一列终将脱轨的火车,永远无法到达用户理想中的目的地。
优酷希望借助自制节目实现差异化的内容,然而创新的不足使得内容同质化严重,不仅不能实现差异化,反而会损害自身的品牌形象。另外,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上来说就是 一切以用户为核心,并能够提供*的产品体验,但优酷的角度依然是制作随意,推广卖力。本末倒置的制作模式使其内容质量普遍下降,损害了用户对自制内容的 印象。
说到底,优酷的问题,本质上是互联网精神缺乏的反映,即缺乏以用户为核心的态度,无法为用户提供*的产品体验。 总而言之,《晓说》的出走给了所有视频媒体一个警钟。优酷要砸3亿也留不住,是否资本能成为打开创作人才工作室的金钥匙?这很值得深思,就像钱并不是能维系 婚姻的根本,虽然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一线视频媒体在专业人才争夺中是否也只有资本这一张牌?就像婚姻除了经济基础还得有共同的目标与梦想。
对于网络自制发展而言,除了大资本投入、与专业创作人才想要持续合作打造品牌效应,恐怕还要加上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从而一起来实现梦想,就像打造产 品、经营婚姻一样打造网络自制内容,这才是未来网络自制内容发展的真正方向。谁能把握住这三点,谁才有机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