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时组织的去博物馆活动,一开始都是很兴奋的,去了之后,就是一路下滑的“体验经济”:
解说员有气无力的讲解;
呆板的陈列柜、死气沉沉的氛围;
冰冷的玻璃柜里整齐地码放着枯燥的资料;
领导关怀的图片似乎总是首先被看到,而且还数量不少
…
最终剩下期待的就是午餐了。
我重新喜欢上博物馆,是因为一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
因为那部有趣的电影缘故,导致我去查阅了很多关于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华盛顿博物馆等图片,为了和他们的官网互动,我甚至不惜重拾了荒废多年的英文。
这部成功的“企业宣传片”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美国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1、2集全球狂揽近10亿美元票房,第3集马上也要在大陆上映。
再看天朝的博物馆宣传…
还是不看了吧。
因为公司的垂直业务领域之一是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等馆类的数字化建设,所以平常也或多或少看过一些国内的博物馆、科技馆案例(城市规划馆就不说了,基本都是给领导参观用的)。
国内的博物馆在外部建筑设计上,很多馆是做到了新、奇、特。这一点,从朋友圈中很多人分享造型奇特的博物馆,即可看出。但,也仅此而已,分享博物馆内部的图片少之又少,这也蛮符合国人的旅游特性:我来过了,我拍照了,enough!
想靠一个漂亮的外观来吸引参观者,是远远不够的。但国内的博物馆似乎多喜欢以夸张彪悍的造型来彰显卓尔不群,对于馆类内容的发掘和增值运营却乏善可陈。
内部陈列虽然较之以前呆板单调的展示陈设方式有了很大进步,采用了很多科技展示手段,但给人的感觉大多是科技手段的简单罗列,而没有依据博物馆或纪念馆的主题定位,更深地发掘内容,进而运用合适的展示手段结合,带给参观者更好的互动体验。
2014年在厦门的博博会(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我问了几家参展的国外馆方,他们的一个共识就是,国人出国旅游,基本都是奔着免税店去,而在当地的博物馆,大多来访的亚裔游客不是日本就是韩国,而不论博物馆的规模大小,几乎每个馆都能看到日本游客的身影。
一个英国的馆方开玩笑地对我说:他们准备修建一个奢侈品博物馆,那里肯定会挤满中国游客…
英国佬的幽默感总是能准确无误地击中现实!
好吧,简单喷下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一家传统的博物馆,让它稍显奇妙一些。
1、要有一个先声夺人骇人听闻的主题
比如,像移动互联网界耳熟能详的,**牛腩、***煎饼、叫个**…听着就提神!
如果你运营的是“安全套历史博物馆”,你就占有了先天的主题优势。显而易见的,如果你运营的是“煤炭博物馆”,肯定就远不如安全套历史博物馆来得更吸引人。
“以人为本”——这句口号从诺基亚喊到小米,但它道出了一个颠颇不破的真理:你的产品得关注人性。
煤炭对于人性的影响肯定远远小于安全套。但这不代表这一类博物馆自开馆之日起就得垂头丧气。
煤炭对于人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同时,以煤炭为原料,可以生产焦油、甲醇、氨、煤气、电石等,开采煤炭的副产品煤矸石,可以提取镓、钒、钛、钴等稀有金属。这里,就可以借助一些科技展项手段,三维动漫、幻影成像等来展示原料千变万化的过程,提升趣味性。
煤炭相关的生产器械,可以做成精致的DIY小模型,或者电动玩具,借鉴下变形金刚玩具吧,孩子们都爱看爱玩,有好几个家伙就是变成水泥搅拌车、煤炭车啥的。
其实,我认真想了想,煤黑块还真不如安全套有话题性…
2、要主打一个产品,并做到*!
“把事情做到*,美好就会翩然而至…”这句话在这一俩年堪称最甜美的鸡汤之一,当然,鸡汤也有好的,偶尔喝喝好鸡汤,对于提高身体素质也确实好处多多。
说的通俗一点,你得有镇馆之宝!
就像当年我们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制作的《清明上河图》动态版!(此处为赤裸裸的硬广强行插入,感觉头晕不适者请移开屏幕俩三秒)
是的,你得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如果你是安全套博物馆,你是否有全世界*的安全套?!
如果你是煤炭博物馆,你是否有全世界最黑的煤球?!
等等,我只是打个比方,你别真的就开始憋劲生产*安全套。你得找出你的馆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定位!这个定位要么有极强的话题性,要么有伟大的艺术性,要么…反正得有可嘚瑟的属性,而且,可以围绕其日后打造延伸附加值产品和服务!
2、科技展项只是手段,内容为王
玩游戏,我们为什么不买掌上游戏机,而是买手机?因为游戏只是娱乐的手段之一,而手机才是主题!除了游戏,手机还能满足我们很多其他的需求。
同样,科技展项只是手段。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沉浸5D影院…这些都是多样化体现博物馆主题内容的方式,但是我们去博物馆看到的应该不仅仅只是炫目的科技感,将其表达出的内容学习融汇,丰富自己对于某一方面的常识见识,才是博物馆对大众的教育意义所在。
3、结合时事、打造爆款
趁着世界煤炭日(如果有这个日子的话),邀请当地的一些艺术家(*是行为艺术家,你懂的…),结合煤炭的生产、煤炭工具、煤炭器械等相关素材,打造创意附加产品。
比如“暗黑时装周”,在煤炭日当周,邀请时装设计师在博物馆进行“暗黑”色系的时装秀。反正,那些大牌时装设计师平日设计的服装款式,看着也就像刚从矿井里逃出矿难的人穿的…
4、打造粉丝社群经济
这些词都已经被用烂了,但是用来唬一唬传统行业的大叔们,还是可以起一点振聋发聩作用的。
至少让博物馆运营的大叔高兴的是,除了把人们忽悠到馆内对着玻璃框发呆外,现在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增强互动性。
论坛,上;APP,上,公众号,上…其实,很多博物馆已经都上了,让参观者扫完二维码,然后,就是每日签到式的换一俩张图片,文字改改,他们以为这样就算交差了,就可以吸引来游客并维系住。
你得和粉丝有互动,比如定期推出“博物馆小主持人”活动,让孩子们来学习并为观众们讲解博物馆知识(记得要像麦当劳叔叔那样慷慨地准备礼物,否则你休想第二次会有孩子来);得有新旧更迭,你得让粉丝知道,每隔一段时间,你这里就会有很酷的新的知识。
在APP、移动客户端通过互动小游戏、竞赛等,定期送出相关的小礼品,把获胜孩子们的头像印在明信片纪念封上等等。
博物馆一定要打孩子的主意,从娃娃抓起,就像变形金刚,从小让你看动画,长大了才会买美国车!
如果博物馆的运营方们能从以上的言语中看出一些端倪来,那么,我想说的是,欢迎给我留言。你过来,我们保证和你好好聊聊。
后注(认真端庄的备注):
随着移动互联、智能展示设备、虚拟现实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完善,博物馆、科技馆完全可以在传统内容和科技形式上创新结合。
但是,在大多数博物馆沉醉于运用科技手段来支撑馆体的时候,我想借用一位互联网大佬的话(具体是哪位大佬我忘了):
“内容为体,科技为用;产品为本,营销为辅”
当我们去外地或出国旅游,回来后炫耀的不再是买了几个CHANEL的限量包,而是眼光深邃地和朋友们交流所去的特色博物馆,学习到的历史、文化时,那应该才算大国的文化复兴吧 。(有时间再说说如何吸引90后、00后 来博物馆吧。在移动互联的大环境下,不扯上他们,感觉做任何事都会落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