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则裕方能不殆不惘,非如此必沦惑者也;
自用为小尚需群策群智,正要问尔等可知乎?
这是网易科技记者不久前拜访知乎设在北京768创意园的办公室时看到的一副对联,源自《尚书》中“好问则裕,自用为小”(大意为遇到难题向别人请教就会不断进步精深,自以为是不虚心听别人意见则易陷入武断)一句,是传说中的著名理性文艺男马伯庸(小编默念:祥瑞御免)在农历羊年前夕为知乎专门写的,同样身为理性文艺男的知乎创始人周源将它贴在了知乎办公区大门外,看起来毫无违和感。
从东南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之后,骨子里充满不安分细胞的周源在上海先是按步就班地做着程序员,之后转型做了三年科技记者,再后来在帝都做Meta搜索的创业尝试——直到将一个叫做“知乎”的问答社区做得有点风生水起,这个80年的极客男才感觉到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这段经历他以一篇《知乎为什么》已经做了详细的动情讲述,故对这一部分不再做过多笔墨渲染。
今年三月下旬,一惯低调的周源突然正式对外宣布知乎最新数据:自2013年上半年开放至今,知乎的注册用户数从40万暴增至1700万,月独立用户访问量8800万,全站累计产生横跨十多万个话题领域的350万个问题。
周源称,在2013年6月到2014年7月的14个月期间,在知乎页面的回答型用户逐月留存率在80%以上——如果把周期拉长到36个月,数据基本也与之相当。对一家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来说,这样的数据看上去相(xi)当(si)给(ji)力(kong)。
现在,知乎上不但众多相关行业从业者以及事件当事人喜欢在新闻出现后很快撰写出针对这些新鲜事情的全面解读和一手资料,而且至今李开复、王小川、王兴等“大V”依然是知乎问答的活跃用户。
那么一串连环“知乎体”的问题来了:做个吸引王小川们活跃问答、用户逐月留存率在80%以上的社区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同时,面对逐渐显露的移动端产品内容生产不便、web页面营销气渐盛频频被质疑的问题该怎么破?怎么样才能避免今日创业明星、明天反面教程的风险?
起:创业初期如何聚起*批高质量用户
周源称,在初步有了做这样一个问答社区的雏形想法时,团队一面做产品一面为其想名字,甚至为了取个“超凡脱俗”点儿的名字,大家在两个月里每天都进行一段头脑风暴,前后注册了几十个域名,想了上百个名字。
最后之所以取名“知乎”,“是为了能够传递给用户一些与众不同的信息,让人可以立刻感觉到这个产品和其他不一样的名字”。
知乎从2010年12月19日开始运转,其间用户内测40多天,2011年1月26日上线,2011年3月,知乎宣布获得创新工场天使轮投资。“这个过程就像在沙漠里建造绿洲”。周源对网易科技表示,在刚刚做知乎这个社区的时候,曾非常担心会人气不足。
毕竟无论做怎样一家社区,人气是决定成败最关键的元素之一。那么,如何从0到1地聚集人气?
“最开始,我们从自己的圈子里邀请那些*有分享精神和专业知识的朋友加入知乎,先给每位测试用户写一封介绍邮件,然后再发送注册邀请(知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使用邀请注册制),等他们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再收集用户反馈。绿洲在沙漠里不干涸的*方法,就是要足够大,如何足够大?知乎必须保证最初的水源不会轻易就蒸发掉。”
周源解释称,其实人们通常以为那些忙到只会埋头工作的人,往往却是最愿意花大量时间表达自己想法的人。而最初的用户,以国内IT、互联网创投圈的精英人士为主。创业者的比例较大——创业者问题特别多又特别广泛,很自然地就会把很多东西串联在一起。
据说,最初经历了几十天蛰伏后,知乎已经有了200多位用户,首批绿洲建造者中既有像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这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也有一批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在各自专业领域相当优秀的开拓者。据说在知乎前40天,他们创造了8000个问题和2万个回答。
但是,如何做到“最初的水源不轻易蒸发掉”,即:如何保证用户——“充满能量的知识野蛮人”——的粘性?
此外,如果不扩张规模,产品很容易面临同质化问题;而如果扩大规模,随着所谓非精英群体涌入,原有的社区氛围必然会受到冲击。这是知乎无法回避且首先要面对的一道难关。
承:社区降噪,移动升级,用户粘性
1,做一个逐步开放的社区,如何处理“降躁”与“反垃圾”
周源称,知乎迄今为止在对社区运营的调整方面有前后两个阶段。*阶段是“你关注什么,便可以接触到什么”的思路,但很快团队发现对话题关注的人群信噪比是非常低的。因为人们一旦关注了话题,便等于关注了一片领域,自己没有办法选择,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往里“塞东西”。
然后,知乎索性把话题信息流从里面摘了去。但是又过了不久,团队发现这种方式比较鲁莽。
2012年10月之前,周源自己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那时的明确情况是,知乎是经过了接近两年的邀请制发展后,速度有点过慢了,就像是一个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开始渐渐缺乏足够的多样性。”
“其实你改得好不好并不太重要,但用户体验却可能变得很糟糕。我们在那一次吸取了很多经验,变成了目前这种低损失的筛选方式。”周源所谓的“低损失筛选方式”,是指用一种切片式的测试提醒用户有新功能要不要尝试一下,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的测试数据符合预期,那么再考虑逐步扩大,这样用户体验起来也会更舒服。
据周源介绍,“反垃圾”、降低低质量内容的尝试已经持续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但是毕竟从最初邀请制的高质量用户到开放后鱼龙混杂,内容“水化”是产品必然容易面对的问题。网易科技向其询问在创业过程中,知乎社区“治安”氛围最不好的是什么阶段,周源称自己并没觉得有一个所谓的“转折点”——这种情况是此起彼伏的。当某种情况变成明显问题的时候,就要加大整治力度了。这将是知乎长期持续的状态,尤其在2013年3月正式开放注册之后,这个状态格外明显。
周源称知乎在开放之前对此做了四五个月的准备。
2012年10月,团队推出了“知乎2.0”计划,所谓知乎2.0,核心就是“工具化+社区化+开放”。
第二个阶段则是新的演化。这个阶段知乎团队有一个思路上的转变,即“我关注的东西代表我在点击的那一刻起对它感兴趣”。
周源把人们关注知乎的原因分为三种:1,用户;2,问题;3,话题。在*次改版时,知乎便将话题模式去掉了,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信息如果没有通过用户的关注和赞同推送,那么用户需要花更高的成本去另外一个页面找到这个内容。
在后面继续改进的过程中,知乎便对用户所有关注的内容不断地进行重新计算,包括其关注的人、有多少内容点击完是真正感兴趣的。这个过程进行一段时间之后,据说话题部分出现了明显的净化效果。
与此同时,话题页面上热门问答内容的排序也是流动状态,周源称,目前知乎使用的是“改进的牛顿降温算法”(网站的文章都有一个“当前温度”,温度最高的文章排在*位,当某一用户对某篇文章投了赞成票,该文章的温度就上升一度,但随着时间流逝,所有文章的温度都会逐渐“冷却”。)为话题页排序,并加了相关度——这个相关度便是用户所关注的对象在目前大部分时间内所关注的内容,当一段时间内某个话题领域的子话题关注度非常高,知乎会有提示功能,用户就可以自己选择将其关掉或继续关注。
另外,对于“降噪”与“反垃圾”的处理,周源表示知乎也极看重用户自治模式:“整个社区的发展非常需要用户的参与,不只是低质量、不友善内容的举报与折叠,还包括社区的管理。我们有很多的改进,包括协议的制定,都是跟很多用户保持长期的沟通和联系后完成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网易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