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互联网发展的“湖北现象":大佬辈出却留人不易

记者曾亲历的一个武汉移动互联网行业活动上,一位官员亲临现场致辞,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演讲稿,该领导特别提到了湖北籍互联网企业家代表周鸿祎,但却把他的名字念错了,“祎”字念成了wei。
2015-06-16 10:06 · 经济观察报 程久龙

互联网发展的“湖北现象

  “我现在基本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呆在北京公司。”坐在北京洛克时代中心位于13楼的办公室,邵凌霜这样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言语中流露着一丝无奈。

  邵凌霜是一款实时公交应用软件“车来了”的创始人。而“车来了”是一家总部位于武汉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元光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产品。前不久,“车来了”对外宣布获得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在武汉的互联网“圈子”,这已属于旗舰型项目。

  即便如此,作为创始人的邵凌霜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双城生活”。“不得不承认,与北京等一线城市相比,武汉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差距巨大。”邵凌霜认为,无论是人才引进、项目融资、资源对接:“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讲,北京的环境都比武汉要好得多。”

  于是便形成了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作为一家总部位于武汉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不得不把更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放在另一座城市——中国互联网产业聚集地北京。

武汉的不足

  事实上,这还不是武汉这座内地城市互联网产业发展面临困境的全部。一方面,作为内地传统产业重镇,在互联网新兴产业领域,武汉至今没有培育出一家行业“领头羊”;另一方面,在武汉稍具规模的互联网企业,则纷纷外迁——创立于武汉的视频网站PPLIVE,最终搬迁至上海;国内*的折扣精选特卖电商卷皮网,则从武汉搬迁至深圳。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中国的互联网产业领域,湖北籍企业家可谓是风起云涌。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来自湖北仙桃、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来自湖北黄冈、千橡互动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一舟来自湖北武汉、信中利国际控股公司创始人汪潮涌来自湖北蕲春……

  不久前,一家国内知名的科技网站以此为题材,发表了一篇文章《出了雷军周鸿祎,湖北却消失在中国互联网版图》,该文在武汉的互联网行业一度引起热议。而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事实上不止是湖北武汉,内地城市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均面临多重困境。但因湖北籍的互联网企业家“大佬辈出”,因此内地互联网发展的“湖北现象”颇具样本意义。

  以武汉为例,首先是互联网的产业环境和创业氛围欠缺。李儒雄是武汉当地知名的互联网产业投资人,他与雷军联手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创立了一家“光谷创业咖啡”——这是一个与北京中关村3W咖啡类似的模式,为互联网创业者提供一个交流、培训、资本项目对接的公共平台。“与北京相比,武汉整个互联网的产业氛围不足。”李儒雄告诉经济观察报,无论是创业者的数量、项目的规模,还是资本规模,都与北京等一线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对此,“车来了”创始人邵凌霜也有同感。“我之所以在北京呆的时间比武汉多,也是因为这边的互联网产业氛围更好。”邵凌霜告诉经济观察报:“在北京很容易找到同行交流,找产业上下游对接,找融资也很方便,而这些都是武汉所欠缺的。”

  由于武汉的互联网创业氛围和环境不足,导致整个武汉的互联网产业形象偏弱。廖江涛是网商动力创始人兼CEO,这是一家起家于武汉,主营电子商务培训的机构。“我们面对的是全国的客户,但在外地市场拓展的时候,客户会认为你是一家武汉的互联网公司,由此对你的实力产生怀疑。”在此背景下,2011年,廖江涛不得不将网商动力的总部搬迁至北京。

  除了创业氛围之外,人才引进也是武汉互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缺口。尽管武汉作为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云集的内地城市,华中科技大学也培养了“26岁的华为常务副总裁”李一男、腾讯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等这样的互联网*人才,但武汉自身的互联网产业人才依旧面临巨大瓶颈。“武汉虽然高校云集,但却留不住人才。”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个大学生创业项目“恋爱记”COO周扬告诉经济观察报:“计算机专业稍微优秀的毕业生,基本都远走一线城市的BAT公司,很少愿意留在武汉。”

  除了薪酬待遇偏弱外,武汉缺少一家“标杆性”的互联网大型企业,也是这些毕业生远走他乡的重要原因。“毕竟对于年轻人,除了薪酬待遇外,更为看重的则是职业前景。”周扬坦言。

  在此背景下,据经济观察报了解,在武汉的互联网行业,具有在BAT(指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管理运营经验的高端人才,极为欠缺。“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你就急需这些有过大型企业运营经验的高端人才。”但周扬直言:“在武汉无论是薪酬待遇,还是这个城市的产业吸引力,要想吸引这些人才‘回流’,实在太难。”

资本困境

  除了产业氛围和人才之外,武汉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还面临资本的困境。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即便是处在移动互联网“风口”的当下,在武汉的互联网项目中,获得来自本土资本投资的基本不会超过1000万人民币级别。

  网商动力创始人廖江涛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武汉本土资本往往来自于传统实业,因此缺少互联网的产业思维和对项目的理解。“武汉本土资本往往缺少互联网的产业资源,即便在投资之后,也很难在资源上给予被投企业更多的支持。”廖江涛分析。

  在此背景下,武汉本土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纷纷寻求外来资本。“车来了”的投资人主要是宽带资本、阿里巴巴;卷皮网的投资人包括汉理资本软银赛富等;“恋爱记”的投资人则是周鸿祎、世纪佳缘等。

  而在武汉本土的资本方,也有自己的怨言。“不是我们不愿意投资武汉的互联网项目,而是武汉优质的互联网项目实在太少。”武汉当地知名的互联网产业投资人李儒雄就对经济观察报抱怨:“有时我们不仅是投项目,更是拼凑项目。从团队的组建、产业资源对接,这些原本都应是创业团队干的活,现在都需要我们投资人亲力亲为。”

  受制于产业环境、人才引进、融资瓶颈等多重因素,与众多内地城市一样,武汉的互联网产业至今未见明显起色。这也导致在这股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浪潮中,作为内地城市传统产业的互联网转型则充满阻力。“面对内地城市的互联网产业困境,地方政府可以更有作为。”李儒雄认为,地方政府应该针对自身的产业资源优势,有针对性的扶持互联网产业,而不是“漫天撒网”。

  为数众多的武汉互联网产业受访者认为,武汉的科研和教育资源较强,同时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又有着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武汉应该大力发展互联网企业的研发基地。事实上,腾讯、华为搜狐等均在武汉兴建研发中心。

  “可以通过吸引研发机构的落户,培育大量的行业人才,为武汉的互联网创业撒下种子。”一位不愿具名的武汉互联网行业人士直言,但由于研发机构缺少税收贡献和对GDP的短期拉动:“地方政府往往对这一类型的招商引资项目热情有限。”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均在大力鼓励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但至今难见实质性的产业发展政策出台。“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地方政府主管官员在不同场合都会提到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但现实政策层面,更多的还是GDP思维,缺少真正理解互联网产业的官员。”前述武汉互联网行业人士直言。

  一个颇具意味的细节是,经济观察报记者曾亲历的一个武汉移动互联网行业活动上,一位官员亲临现场致辞,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演讲稿,该领导特别提到了湖北籍互联网企业家代表周鸿祎,但却把他的名字念错了,“祎”字念成了wei。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